去年9月,帶著10年一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的經驗,懷揣“班主任小白”的忐忑,我踏上了職業生涯的新旅程。作為“心理老班”,或多或少都要凸顯出“心理特色”,這是我內心深處一個堅定的想法,而之后的“班級管理”工作正是在這一信念的指導下逐步開展。
自新高考實施,我校便開始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充電學習,我們心理組研發了生涯教育課程。這讓我深深地懂得了,人與人之間在職業匹配上的差異,主要取決于職業人格的不同。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人格類型及具體特點,從而引導學生根據職業人格選擇未來與自己匹配的職業和專業,是一件極其重要而有價值的工作。
那么,何不通過測試學生的職業人格類型,讓學生在班級管理中去承擔與其職業性格特點相匹配的職務,發現自己的特長,提升他們的能力和自信呢?霍蘭德職業偏好理論將人的性格和職業均分為六種類型,這一理論提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按照“適合”原則,從事與自己的人格類型相匹配的職業,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舉例來說,社會型(Social)對人十分感興趣,表達能力超群,適合從事與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師、導游等;現實型(Realistic)對實體物質更敏感,且通常身體運動和動手操作能力強,適合從事技術操作型的工作,如建造師、工程師、牙科醫生等;藝術型(Artistic)往往有著藝術天賦,適合從事如舞蹈演員、歌唱者或繪畫等藝術類職業;傳統型(Conventional)對規則十分注重,適合從事會計、秘書以及行政管理型工作;管理型(Enterprising)具有領導天賦,適合做部門經理、銷售主管等;研究型(Investigative)對問題極其敏銳,適宜科學研究的工作,進入研究所等。
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結合學生自身意愿,我將管理型得分高的兩位同學任命為班長,管理型和傳統型得分均較高的同學任命為班級衛生委員,讓現實型得分高的學生承擔體委工作,藝術型得分高的兩位同學則分別肩負宣傳委員(主要負責板報)和文藝委員的職責,研究型得分高且成績優異的學生以學習委員的身份引領班級學習氛圍。
就這樣,班干部的“招兵買馬”工作在學生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班級管理工作在班干部們的主持下有序開展起來。一個學期下來,除了參與制定班級規則,我幾乎只是偶爾傳達學校的一些指示,其他各方面的班級工作,他們均出色地完成了。
在學生選科后,班級解散前,我將最初班干部選拔的“奧秘”告訴了同學們。那時經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了解了霍蘭德職業偏好理論,大家頓時覺得我的做法非常高明,紛紛鼓掌致意。在我和學生朝夕相處的那段日子,我能夠感受到,通過傳播心理學和生涯規劃知識,讓學生有機會更加清晰全面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優勢和短板,的確有助于學生樹立自信。
分班后不久,每逢遇到我的“親學生”,他們都無比興奮地告訴我,很多同學分班后都當上了新班級的班長,眼神中充滿了自豪和對我的信任。班主任這個角色,讓我在實踐中深切領悟到了“認識自我”帶給一個人的力量!
上任第二周的一天早上,我剛到辦公室,一個男生低著頭來找我,說:“老師,我想讓王小萌(化名)的家長來學校,讓她給我道歉,我覺得我的人格被她侮辱了。”他說的時候,非常認真,語氣中透著委屈、害羞和壓抑的憤怒,像是一座火山忍不住要噴發了。我的直覺告訴我,不管發生了什么,這個孩子的內心的確受到了傷害。
“發生了什么事?老師感覺你是挺生氣的。”
“老師,你別問了,反正得讓王小萌家長來一趟。”一個學生堅持請家長過來,該怎么辦呢?我的大腦中著實是沒有任何經驗可提取,心里不免有點兒慌。與此同時,我迅速地思考著。
“小松(化名),你先回去上課。第八節自習課老師來給你們處理這件事,如果我處理不好,咱們再請家長好不好?”
學生走后,我開始冷靜思考。雖然沒直接處理過學生矛盾,但是平日里在咨詢室聽到的學生之間沖突的故事并不少,處理起來應該是問題不大。對了,干脆將他們帶到咨詢室這個溫暖而安全的空間,那里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去溝通。想到這,我的自信心又增添了一倍。
第八節自習課,我將兩位當事人和另三位知情同學都請到了心理辦公室。然后將三位旁觀者首先請到了咨詢室,我想先以第三方的視角了解整個事情的經過,更有利于做出一個初步客觀的判斷。然后我才讓兩位當事人一起來到咨詢室,邀請他們從自己的角度闡述事情發生時的想法和感受。
事實上,事情非常簡單,王小萌是一個十分外向開朗的女生,無論對誰都“自來熟”,平時和大家一起玩兒,特別喜歡有肢體的接觸。那天課間,他們在一起聊天時,小萌同學用手觸碰了小松的臉,或許是動作幅度大了些,小松覺得被小萌“扇”了嘴巴,而且是當著那么多同學們的面,頓時十分生氣。但礙于情面,考慮到小萌是女生,不能和女生“動手”,所以忍著沒有發作。但整個晚自習,他都很郁悶,不能專心學習。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忍不住來找我,想要找回自己的“面子”。小萌聽著,既覺得內疚,又感到害怕。
耐心地聽他們說完,我從不同性格具備不同特點的角度為他們做了解讀,小萌活潑外向的性格決定著她與人交流時喜歡肢體接觸,這一點讓她容易與人熟絡起來,但也容易有“邊界不清”的問題,易忽略對方的感受以及他人和自己想法的不同。對于不喜歡輕易被碰觸的同學來說,這種碰觸可能會使他們感受到“被侵犯”。小松性格稍顯內向拘謹,不茍言笑,他的反應與他的性格特點有關系。
就這樣,在我們師生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后,兩人都對彼此加深了理解,也對自身性格的盲區有所認識。最后,小萌主動向小松道歉,而小松不好意思地摸著后腦勺笑了。兩個人握手言歡,重歸于好。
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班級管理中,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讓我體驗到了作為老師更深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心理學家楊鳳池說:“心理咨詢,人人都需要。”我想,這是因為人格成長是無止境的。作為一個心理“老班”,班級管理過程中發生的一切,都被我看作是對學生進行“心育”的最佳機會。
每個“問題”都有答案,每個問題背后都藏著學生成長的動力和機會。成長,就在一次次解決問題中悄然實現!
華元杰,秦皇島市第一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學碩士,國家認證二級心理咨詢師、高級職業生涯規劃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從事一線心理健康教育11年,接待咨詢個案逾千例。受訓經歷包括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療法、沙盤游戲、元認知干預技術、NLP、焦點解決短期咨詢技術、繪畫療法和教練技術等。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