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

“神秘禮物”是我最近在心理課堂上的一個活動。
把“禮物”放在盒子內,想要用“禮物”的同學請舉手。當然,這時候會有不少同學舉起了手,畢竟是禮物,在枯燥的初三學習中至少也是個調劑。
當我說:“不管等下打開盒子以后,你看到的是什么,都必須吃下去。”一片噪雜的吶喊和議論后,一部分同學放下了手。接著,我繼續“說明”:“這個禮物一定吃不死人,但非常有可能不怎么好吃。”又有一部分同學放下了手。“仍然想要這個禮物的同學可以直接上臺來(人很多的時候通過學號確定同學)。”上臺后,臨到最后一步前后悔的同學仍然可以選擇退出。最后,打開盒子,學生看到的東西不像是“禮物”,而是辣椒、蒜頭、橘子皮之類的東西。臺下的學生又是各種起哄、吶喊,這時,我請沒舉過手的、舉手又放下的、上臺的、打開盒子的同學依次分享感受和看法。
整個活動中,一直在使用“象征”和“隱喻”,通過活動外化學生的內心活動。“禮物”象征學生想要的結果(好的成績、好人緣等)。“禮物”之所以神秘,是因為你在追求它、想要獲得它的過程并不知道“結果”如何。這個禮物究竟是什么?能吃嗎?好吃嗎?活動不能只是熱鬧一下,笑一下就過去了,關鍵在于教師的提問和對學生觀點的回應。每次提問,我都會預設一些學生的回應,但多次施教下來,學生帶給我的思考遠遠多于預設。
提問一:是什么原因讓你不愿意要這個“禮物”呢?
學生的回應:不敢;我有點兒慌,擔心吃到不能吃的;我很懶,懶得上臺;我吃飽了,吃不下任何東西了;就是不想吃,不想參與;我想先觀望看看別人吃;那么多人舉手,反正也輪不到我,就不去分一杯羹了吧。
提問二:你為什么愿意要這個“禮物”呢?
就試一試唄;豁出去了;要玩兒就玩兒大的、刺激些的;我很好奇;反正吃不死人;坐下面看沒意思,我要上臺試一試。
提問三:(當學生打開盒子后)對于這個“禮物”,你怎么看?后悔剛剛的決定嗎?
臺下的同學:老師沒選我去打開,我賺翻了;幸災樂禍,覺得她(打開禮物的同學)真慘;我也想要,我愛吃辣椒。
臺上的同學:好吧,有點兒失望,但沒關系;當然不后悔,上都上臺了。
第一輪分享完之后,我繼續做了一個延伸活動,又拿出另外一個神秘盒子。很多學生會遺憾自己在上一個“禮物”時的不勇敢、無行動,面對新的機會,是否愿意行動起來呢?活動中,我發現一部分學生的確會比之前更加果敢,立刻沖上講臺,“已經錯過一次機會了,無論如何都要把握住,不管里面是什么東西,都要試一試”“感覺非常好玩兒,我想自己試一試,即使不好吃,也坦然接受”。也有些同學即使很想要,還是選擇觀望。
第二輪,我放在盒子中的“禮物”和第一次一樣,甚至更“差”。這里的設置其實是想要延續現實生活中的“接二連三”的挫敗。“已經有了第一輪‘那樣的’禮物,這次應該是好的東西”,學生往往有這樣的期待,“上次考差,這次應該會好點兒吧”。
兩輪之后,讓兩位“幸運兒”當著同學們的面吃掉禮物。一般這個時候,會有同學能發現我的“小設置”。我在兩個禮物上都寫了字,一個是“一顆糖”,另一個是“免寫作業”。學生聽到后,會更加激動,尤其是聽到“免寫作業”,幾乎異口同聲“哇哦”。但當我詢問“免寫作業”是好事,還是不好的事呢?學生的反應卻不再那么整齊劃一,反而是更多的同學說“不好的事”。整個活動旨在說明兩個“道理”:
每個人都想“成功”,內心都有想要的東西,在想要的同時也害怕要不到。就拿中考來說,學生想要考好,但也害怕考差。“想考好”和“怕考差”,“想要成功”和“害怕失敗”是每個人內心都會有的兩種聲音,只是孰強孰弱。在活動中,學生所說的“試一試、挑戰一下、很刺激、要玩兒就玩兒一個大的”就是“想要成功”的表現;而“有點兒慌、不想試、懶惰、害怕”等是“害怕失敗”的表現。“想要成功”讓我們更有動力,“害怕失敗”讓我們不斷退縮,畏首畏尾,自我設阻。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前者多于后者,不斷覺察和調整。我會讓學生在“☆☆☆☆☆☆☆☆☆☆”中分別涂黑當前自己“想要成功”和“害怕失敗”所占的比重,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相信結果是好的”能讓我們提升“追求成功”的動機。在活動中,相信老師帶來的“禮物”是“好”的;在生活中,相信努力和追求的結果是“好”的。“禮物”雖然本身充滿不確定性,可能追求和爭取“禮物”的過程比“禮物”本身更可貴。在課堂中,臺上的學生因為真切體驗了拆禮物和吃禮物的過程,感受會更真切。生活比課堂復雜,在拆“生活的禮物”的過程中,認真參與其中的人收獲會更大。而且,很多時候事情的性質和意義需要我們深入、冷靜地思考。正如我在課堂中設置的“免寫作業”,它究竟是不是好事呢?學生的回應已經說明這是一個需要辨證去看的問題。任何“禮物”,任何想要的東西,同時都伴隨著享受禮物“好的一面”,接納“不好的一面”。令我非常感動的是,下課后,有學生過來告訴我說:“老師,我不用免寫作業,我還是按照班級要求完成。”所以,請相信結果一定是好的,所有的發生都有意義,勇敢地接納暫時的“不好”。
單看這兩個道理,學生不見得不懂,但正確的道理不一定能被內化。“道理我都懂,可我做不到”是很多學生的常態。作為教師,我們想設計出好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鏈接自身,在玩樂中有所思考。游戲中,少了阻抗和抵觸,多的是投入和體驗,道理得以內化。
作為學生,亦期待有游戲和活動的心理課堂,在輕松中感悟道理,少一些預設好的回答,多一些自然而然的領悟。教師須細致地觀察學生的生活,覺察他們的內在沖突,設計游戲活動,用游戲的過程隱喻現實,與學生的沖突一一對應。正如“神秘禮物”代表不確定性,“要或不要”代表面對不確定性的態度和行動,那么,要敢于面對不確定性的道理早已融入游戲的每一步抉擇中去了。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