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菲,王雄科,曹 爽,楊雨佳
(1.武漢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15;2湖北省知識產權發展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5)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技術復核可有效反饋環評文件編制質量,是檢驗環評審批權限下放落實情況的重要舉措;是指導審批業務、加強監管的重要手段;是順應環評改革需求,對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1,2]。
2018年《關于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事中事后監管的實施意見》中提出重點對環評文件開展抽查復核,并由環保部制定相關技術復核管理辦法,據此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出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復核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技術復核的程序與要求[3]。2019年8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簡稱《監管辦法》)中明確了環評文件監督檢查的具體內容。2020年4月《關于加強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質量監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對環評文件日常監督檢查的基礎上,各級審批部門因地制宜地開展重點抽查、靶向復核。2020年9月《關于嚴懲弄虛作假提高環評質量的意見》中提出生態環境部將推動大數據在線查重,對環評文件開展智能校核。生態環境部及各省、市開展的一系列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工作加強了對環評行業規范管理,在技術復核中如發現嚴重質量問題,向審批部門移送相關線索,依法查處違法行為,向全社會釋放了從嚴監管的明確信號[4]。
2020年武漢市共開展了3次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工作,按照“覆蓋各區(含開發區、功能區)、各環評機構、一個機構至少一份報告表”的原則,并結合各環評機構在武漢的業績情況,共抽取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各區(含開發區、功能區)環評審批部門審批的125份環評文件(含審批制和告知承諾制)[5,6]。技術復核中,評分在90分以上判定為優秀,10分為一檔,依次判定為良好、中等、較差,低于60分判定為差,根據該原則,2020年武漢市具體各批次環評文件復核情況見表1。

表1 2020年武漢市環評文件技術復核情況
根據2020年武漢市第一、二、三批次環評文件復核情況,沒有被評為優秀的環評文件,第一批次中等及以上環評文件合計57份,占該批次抽查總數63.3%;第二批次中等及以上環評文件合計8份,占抽查總數47.1%;第三批次中等及以上環評文件合計13份,占抽查總數72.2%。三批次環評文件技術復核中,通報批評5家環評單位及人員,通報并予以失信計分6家環評文件存在較為突出質量問題的單位及人員。三批次技術復核中,中等及以上的審批制環評文件為46份,占抽查總數36.8%,中等及以上的承諾制環評文件為32份,占抽查總數25.6%,總體來看,中等及以上環評文件中,審批制環評文件比承諾制環評文件占比更大。
2020年武漢市3次環評文件技術復核中共有15份環評文件評分低于60分,評為差,涉及《監管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中共九項問題條款31次,涉及條款具體分布見圖1。

圖1 問題環評文件涉及條款分布
《監管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六項“環境質量現狀數據來源、監測因子、監測頻次或者布點等不符合相關規定,或者所引用數據無效的”出現問題頻次最高,共14次,占所有問題頻次45.2%。共性問題的表現形式較多,如某汽車零部件生產項目,大氣二級評價的前提下,僅監測1 d特征污染物非甲烷總烴,不滿足大氣導則補充監測至少需7 d有效數據的要求;某項目地下水二級評價,監測點位數量(水質及水位數據)和布設位置不滿足相應評價等級的評價要求,引用數據代表性不強,超出項目調查評價范圍,難以反映項目所在區域地下水環境真實情況;某榨油廠擴產項目噪聲環境質量現狀的監測數據為引用2015年的數據,已不能真實反映周邊聲環境現狀;某項目土壤現狀監測基本因子不足45項,監測報告中點位數量與報告所列點位數量不一致,現狀調查深度不符合土壤導則相關評價等級要求;某清淤試點項目底泥監測報告與報告中數據不符等。
《監管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評價因子中遺漏建設項目相關行業污染源源強核算或者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的相關污染物的”出現問題頻次排第二位,共4次,占所有問題頻次12.9%。如某汽車內外飾件項目,現有工程廢氣監測中含二甲苯,擬建項目擴建工程未考慮二甲苯,遺漏特征因子;某裝備生產項目,酸洗鈍化廢氣污染因子識別僅為氮氧化物,污染因子識別有誤,缺乏特征因子源強核算內容等。
《監管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三項“建設項目概況描述不全或者錯誤的”出現問題頻次并列第二位,共4次,占所有問題頻次12.9%。如某水質提升工程項目,臨時堆場、污泥池、干化場地、臨時用地、恢復措施均未明確,淤泥及固化余水處置方式不明確;某家電配件項目屬于未批先建,報告未進行相關描述且未提供環境監察執法文書等。
此外,三批次技術復核中除第七項條款外,其他條款均有涉及,分布較為平均。主要表現為缺乏部分環境要素評價等級判定,工程分析不全面,源強依據不足,環境影響預測不全面、不準確,環境保護措施不具有針對性等。
2020年,武漢市技術復核中對6家編制單位及人員予以通報并失信計分,選取部分編制質量差的文件進行分析。
某廣告標識生產線項目工程分析描述不清,遺漏鈍化、陶化工藝中部分特征因子,總磷去除效率核算高達98%,但生產廢水處理中卻無除磷工藝;項目引用的大氣環境特征因子數據無效,遺漏評價范圍內敏感點聲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土壤評價等級為二級,但未按照相應評價等級開展現狀調查;廢氣排放標準遺漏VOCs排放標準等。該項目涉及《監管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六、十項,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失信行為記分辦法(試行)》第七條予以編制單位及編制人員分別失信計分5分。
某塑料件制造項目,現狀監測未檢測特征因子,廢氣排放執行標準錯誤;缺乏土壤評價等級判定,現狀僅監測少量因子,不滿足土壤導則中關于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的監測要求;在廠界夜間噪聲預測值超標的情況下,未明確有效防治措施;未對含一類污染物(含鎳)的廢水提出達標排放的要求。該項目涉及《監管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六項,根據《記分辦法(試行)》第七條予以編制單位及編制人員分別失信計分5分[5]。
《環境影響評價法》修訂后,明確了建設單位主體責任制,這就促使建設單位從被動轉為主動,切實把環評文件的編制情況落在心上,擇優選擇編制單位[4]。建設單位如何能快速高效地選擇合適的評價單位?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在其網站上對在漢開展環評業務的環評單位進行了公示,明確了各單位開展的業務范圍,建設單位可進行初步篩選;市局每個月公示環評文件質量考核結果,公布項目建設單位、環評單位、專家審查會評分及結果判定情況,對于未通過專家審查會的項目通報未過會原因,有助于建設單位根據業務范圍進一步選擇合適的編制單位及個人。在報告編制過程中,建設單位需關注編制內容與項目實際情況相符性,避免出現“批建不符”“三同時”難以落實等違規情況[7]。
“放管服”改革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取消了環評機構資質管理,大量環評工程師可以自主執業[8],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松了對編制機構及人員的管理。相反,修訂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對技術編制單位明確了相關責任及處罰條款,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開展的日常考核、靶向考核和環評信用管理勢必將帶來“市場洗牌”,淘汰不合格者,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度過改革陣痛期,倒逼環評行業更加規范化。在此嚴峻的環境下,編制單位需嚴格管理制度,健全三級審核責任制,環評從業人員需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及法律意識,以高度責任心嚴謹對待項目,避免被市場淘汰[9,10]。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作為武漢市環評項目的審批部門,開展了環評文件月度質量考核、季度技術復核及環保約談等工作,通報、失信計分制度也有效發揮了震懾作用。但日常考核中,多依賴專家進行人工復核,審批人員不足,審查壓力大。建議在技術評估中引入大數據,一方面,可以通過數據庫進行比對查重,精準打擊造假行為[11,12];另一方面,加強對各類項目標準選用、環境數據、治理措施等信息收集分析,促進審批標準尺度統一[13]。此外,強化環評審批與監管執法有效結合[14],重點監管技術復核中存在的問題,借助監管反饋問題形成靶向抽查清單,促進二者緊密結合[15]。
2020年武漢市環評文件技術復核抽查了125份環評文件,審批制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總體優于告知承諾制,抽查的環評文件涉及《監管辦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六項、第一項、第三項等共性問題。通過落實責任主體制、“雙罰制”、信用平臺計分制、大數據智能化等應用手段可以提高技術復核的科學性與精準性,強化環評監管制度,加強責任追究,進一步保障環評文件編制質量、凈化環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