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琳琳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杭州 3113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城市里的各類環境污染和快速的生活節奏直接導致了越來越多亞健康人群的出現。人類逐漸認識到環境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選擇走出家門,遠離喧囂的城市來擁抱大自然。森林由于其天然的生態環境、秀麗的景觀和宜人的氣候而成為理想的康養基地。中國疆土遼闊,其中豐富的森林和大面積的人工林和天然林成為森林康養基地得天獨厚的條件,森林康養因此誕生并逐漸發展起來。
森林康養是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環境養生形式,代表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享受和美好生活的需求的迫切愿望。森林康養最早是德國提出,之后在全世界廣泛展開討論和研究。森林康養理念在2012年被中國引進之后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承認,在這之后國家和政府頒布了有關森林康養的各項相關政策。
結合目前中國國情,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2年多,通過應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我們逐漸認識到自由和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大健康產業在這期間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森林康養和健康食品可能會在將來成為發展主流。在新時代背景下,森林康養作為特殊時期的產物,必將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上,森林康養將帶動醫療、健身、文化、娛樂等產業的共同發展。通過融合經濟和帶動周邊產業共同發展從而成為祖國強盛道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創造出新的價值。
19世紀4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森林浴(森林康養)基地在德國成功建造。20世紀,日本提出森林浴概念,通過之前國家對于森林康養相關方法的研究,補充醫學的知識同時開展了大量實證研究,證明森林浴對于人類健康的確有益處,并在日本民眾中大力推廣森林浴。美國人及其重視身體健康,美國每年的森林康養基地來訪者數以億計。自1990年起,中國開始進行森林康養方面的相關探索。2012年,全國首個森林康養中心建立在湖南省林科院試驗林場。目前四川省在森林康養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由于四川省文化底蘊深厚同時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森林康養理念、人氣與建設基地在省內乃至全國層面上領先。
通過查閱文獻,總結國內外對森林康養的認識和發展歷程,得出表1和表2。

表2 中國森林康養研究進展
森林中豐富的物質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美麗的風景能給人帶來放松。在歷史進程中,森林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必要的。在森林康養中,環境是作為媒介的作用。國外學者研究表明環境與行為有九種關系,分別為飲食、睡眠(住宿)、運動、心靈、藝術、理療、檢測、課堂、綜合管理。森林的功能包括土壤保持、物質合成、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等。雖然林分結構活力、組織力、健康恢復力等森林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子通常是協同作用的,但并不是每個健康指標都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因子有關系。
以森林浴為例來說明森林多功能性與健康森林的關系。森林里綠蔭蔥蘢,風景秀麗,它可以使人類愉悅放松,從而對健康長壽起到良好作用。但是,進行森林浴的人應根據自己的疾病來選擇適合自己森林浴類型。由于病種、時間和人的差異,應選擇適合自身的森林浴。在沒有提前了解情況的人不能貿然前往,否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例如,在高原地區長期生活的人們不能在沒有提前準備的情況下貿然進入林區進行森林浴,否則極易發生“氧氣中毒”現象。森林浴在時間上也有要求,這是因為林木產生的植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具有季節性的變化,不能一概而論,這些物質對人類不同的疾病會有不同的療效。其中尤其要注意森林里的有毒物種和森林病蟲害以及一些過敏源,這些因素會對大部分森林浴者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健康的森林是森林康養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而森林康養各種功效的實現要依托于森林的多功能性。
森林作為獨特而重要的康養資源,憑借其富氧優質的森林環境、舒適美麗的森林景觀,身處于現代污染和壓力的城市人群迫切加入森林康養的大家庭。基于森林資源開展的康養活動主要分為四大類,分別為舒緩心理類、生理增益類、運動健身類和科普宣教類。影響以上四類康養活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森林清潔度、氣候適宜度、景觀美景度和資源豐富度。
舒緩心理類康養活動主要以在森林中散步觀景,在安靜的林子里打坐冥想等的康養活動。主要是讓康養者近距離的感受大自然自然,與自然建立身心的連接,從而達到陶冶情操、舒緩身心、心情愉悅的效果。因此景觀美景度是舒緩心理類康養活動中的核心,其他要素按重要性排序為氣候適宜度>資源豐富度>森林潔凈度。這表明,森林景觀對心理調節康養活動的重要性。
開展生理增益類康養活動的基礎是一個健康優質的森林環境。康養者在健康的森林里進行森林浴、負氧呼吸、林間漫步等保持和調節人體身體健康的活動。開展生理增益類康養活動的重要因素是森林清潔度,拋開森林清潔度,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為氣候適宜度>景觀美景度>資源豐富度。這表明,生理保健康養活動主要受森林氣候環境的影響。
運動健身康養活動是利用大片的森林空間作為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在視野開闊、地面平整的森林康養基地中做瑜伽、進行森林漫步、騎自行車等運動。資源豐富度是核心要素,其他要素排序為景觀美景度>氣候適宜度>森林潔凈度。這表明體育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森林的供應和基礎設施。開展這些活動的基礎是有足夠的空間,允許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
科普宣教類康養活動是指康養者必須在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康養活動。開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動的核心因素是資源豐富度,其他要素按重要性排序為氣候適宜度>景觀美景度>森林潔凈度。這表明科學教育活動依賴森林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
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由于其森林康養概念較早提出,加上其發達的經濟和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領先了國內康養產業一大步。目前國外的森林康養產業已經推廣涉及到醫療、旅游、文化等多個領域。雖然我國的森林康養產業近幾年開始逐漸被重視并發展,但和國外相比還是相對落后。通過國內外綜合分析表明,現階段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和日本,已將森林康養費用納入國家公費醫療體系。但中國目前還處于自費階段,這也就限制了中國康養的普及性。由于康養基地在經濟發達地區建設較少,而在經濟相對欠發達區域更多,所以如果收費標準設置不好,會減少經濟不發達區域的公民參與森林康養活動,制約了森林康養產業的深遠發展。
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的思想和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觀和進步。但是目前對于森林康養概念來說,大部分國人還是不太清晰。仍有極少數人認為森林康養只是資本家為了盈利的一種營銷手段,而不是真正為了人體健康為最終目的的活動。如果這種觀念不加以正確引導和改變的話將會使中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任何產業都需要有完善的從業制度,森林康養產業同樣如此。對于目前中國的康養產業來說,緊缺專業化的人才和團隊;對于從事康養事業的人們來說,他們沒有形成其他產業如教育業、建筑業等從業者一樣的考核制度。制度的缺乏和專業人員的緊缺會放慢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進程。
4.1.1 完善森林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加強對氧氣濃度、負氧離子濃度、BVOCs、PM2.5、溫度、濕度等生理保健康養的核心要素指標的數據監測。合適的光照、溫度、濕度和風速等環境因子能幫助康養者減輕壓力和減少負面情緒并產生愉悅感和積極的心態。因此對生態環境數據的詳細監測有利于更全面具體的掌握康養基地的環境現狀及其變化情況,為康養人群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為康養方面的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4.1.2 加強森林景觀建設
身處康養基地人們會看到不同樹種結構和森林類型,人體大腦會對這些影像產生不同反應,從而產生康養效果的差異性。改善森林景觀,對森林的垂直空間結構和景觀結構進行改造和提升,能有效拓寬游客的視野。較豐富和多樣的植物景觀可以給游客帶來輕松的感覺;林下植物較少、開闊的森林能帶給人們較多舒適的感覺,增強了人的安全感。
4.1.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寬闊平整的活動場地和舒適宜人的活動環境會產生事半功倍的康養效果。因為研究表明在更大的森林里進行相關活動更能減輕焦慮、舒緩情緒,這表示面積越大的森林能給人們帶來更舒適的感受。擁有了可活動的大面積森林場地之后要對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研究表明大片的綠地可以給游客帶來愉悅感和幸福感。因此,基礎設施的完善對康養者開展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康養活動大有裨益。
4.2.1 政企合作
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對“森林康養”的正確認識需要政府和企業的正確引導。到目前為止,民眾對森林康養的認識和態度還沒有進行更為明確的調查和分析,且國內的康養消費項目大多受到大眾抵制。要改善這個現象,就需要政府和相關企業多多開展森林康養方面的宣傳活動,如推廣活動、社區宣傳、學校宣講等,以此來引導和改善廣大人民群眾對森林康養理念的深層次理解。
4.2.2 制定合理的消費標準
目前,森林康養項目的收費參差不齊,主觀因素很大,能進行康養消費的大部分是中上收入水平的人,而對中下收入階層的人而言則會退避三舍。因此要充分了解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對待森林康養消費的不同態度,從而制定合理的消費標準。為不同消費水平的人群設計不同消費標準的項目,如此不僅能增加游客數量又能增加收入,同時可以通過游客自身起到宣傳和帶動作用,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行森林康養。
4.2.3 培養森林康養專業人才
培養森林康養專業人才需要相關高校首當其沖。由于森林康養并不是一個獨立個體,而是和醫療、健康、旅游等產業緊密聯系的新興產業,因此國內可以在包含林業、醫療、旅游等相關專業的學校設立森林康養專業。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森林康養專業出現在了許多高校當中。其中四川旅游學校建立了國內首個康養旅游系。通過高校的教育培養,將會產生一大批森林康養專業人才。將這些人才輸送到康養基地,可以更好為中國康養行業的建設和發展助力,讓中國森林康養行業緊跟世界潮流。
森林康養從最初概念的興起到如今各種活動的開展,充分體現出人類對森林生態系統多功能及其發展利用認識的日益加深。但目前森林康養還有很大的研究和發展空間,其中對森林康養功效的研究和論證還不夠深入、一些康養相關的制度和標準還不夠完善,還沒有找到森林康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舉措。
對國內的研究人員來說,發達國家對于康養方面的研究和完善的規章制度可以成為自身挖掘參考和學習借鑒的方面,同時考慮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規劃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康養基地。另外,需加強與其他國家的項目合作,積極與國際組織進行交流與互動,學習國外對于康養基地的管理、審查制度,從而使我國的森林康養事業走向國際化和標準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讓森林同時創造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雖然目前我國森林康養發展相對落后于國外,目前正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挑戰。但機遇和挑戰并存,只要在發展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就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中國森林康養產業的蓬勃發展,實現“綠色中國”和“健康中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