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大明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經歷了寫實主義和利用傳統技法表達中國現實題材及西方現代主義影響的多個發展階段,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創作技法,對我國當代繪畫創作起到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的藝術特點豐富,挖掘傳統寫意人物畫中美的要素,對當代繪畫創作者的創造美能力提升有著積極作用。
人物畫比山水畫等類型的繪畫難度較大,講究得其骨得其肉,更注重形神氣韻的表現,直接考驗繪畫創作者的藝術功底。人物畫是中國畫體系的重要分支,之所以繪畫難度大,是因為受到標準的形體和嚴格的造型規律等因素限制,筆墨與造型等技法的靈活運用,才能準確生動地體現出人物的形體和精神氣質,但控制筆墨的各種變化并非易事。中國畫的繪畫語言受其工具材料方式的因素影響和決定,是繪畫藝術在幾千年歷史演進中得出的程式性規范。中國畫的造型受點線面要素的影響,而筆墨語言由下筆技巧決定,唯有造型與筆墨語言做到有機整合,才能達到預期的繪畫效果。寫意人物畫是中國畫體系的分支,延續了中國畫的特征及內核。從縱向的角度分析,宋元前的“古典”工筆人物畫,注重形神結合與以形寫神的美學追求。宋元后文人畫興盛,山水花鳥畫逐步取代了人物畫的主要地位,黃慎與石濤等畫家善于利用水墨設色和書法用筆等形式創作,也被稱作是文人寫意人物畫,注重書畫同源與以書入畫的美學追求。當時的文人畫有不求形似等特點,而山水花鳥畫的受形限制少,促使其逐步取代了人物畫的地位。人物畫受社會性內容及形神關系等方面的限制,與文人畫滲透的天人合一及講求筆墨技法等理念不貼合,促使文人畫家逐漸減少對人物題材的選擇,逐步由民間畫工的宗教繪畫等主題取代人物畫。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在西方現實主義的造型表現藝術的影響下,蔣兆和徐悲鴻畫家采取中西方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畫的造型,形成了新的人物畫風,也打開了寫意人物畫的發展大門。
意象造型原則主要在寫意性藝術觀的引領下發展而來,主要體現在寫意人物畫等意筆畫法的技法體系內。寫意人物畫在整合畫家思想與意蘊的基礎上創作意象造型。繪畫藝術的創作不是獨立存在的,更不能脫離客觀的對象,尤其是寫意人物畫的創作,需深入理解客觀的事物,融入畫家自身的情感,通過描繪和創作等手段,實現客觀事物特點的充分表現。由此可見,寫意人物畫的意象造型表現,主要受畫家藝術創造的能動性影響。畫家在表現客觀對象典型特征的同時,靈活利用能夠體現出客觀對象造型的藝術要素,打破客觀真實性的限制,忽視色彩與光影等要素的干擾,利用抽象的線與筆墨取代具象的形體,利用平面的二維空間關系體現立體的三維空間關系。除此之外,寫意人物畫的意象造型原則,需圍繞形式美等基本藝術追求,變形或夸張處理造型的構成要素,更注重突出客觀對象的內涵,促使人物畫的表意性等藝術特質更加強化。
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形式特征突出,尤其是在寫意人物畫中,善于利用多變的筆法,體現出典型的基于意象思維方式的以線造型的形式特質。客觀物象主要以三維空間形式呈現其自然形態,畫家在表現客觀對象時,善于利用線去寫意性的抽象處理,以靈活地體現出人物畫隱含的情韻。寫意人物畫以線造型的靈活性特征突出,體現在造型功能方面。線是繪畫的造型手段,利用濃淡和蒼潤及輕重等畫法,能夠多方面地表現出繪畫作品的特點,即確保了視覺層面的節奏及韻律,又在客觀層面實現了對事物特點的充分表現。線可表現出現實的靜謐,又能夠突顯出繪畫作品的藝術特色及東方意蘊。寫意人物畫線的表現性特點突出,體現在線的性格化方面。線的性格化與人格化,是畫家審美水平與思想情感的真實體現,線不只是創作者創造意念的工具,更是其自身情感的宣泄口。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受客觀物象地體現影響,更受創作者情感與理念的決定。由此可見,線是創作者表現事物的橋梁,是創作者心靈的體現,隨著線的靈活運用與組合搭配,將畫家的思想情感平鋪開來,進一步詮釋畫家的個性,彰顯畫家的人格,也是線應用價值的直接體現。
筆墨互助是寫意人物畫以線造型形式特征的具體落實。因此,筆墨也是寫意人物畫形式特征的靈魂。寫意人物畫的創作注重筆法的靈活運用,在對線的體悟基礎上有效突出用筆的變化。在用筆的變化去發現和感悟線的意蘊,是學習中國畫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動自身藝術生涯發展的敲門磚。要想突出線的各種內涵,還需實現筆法的靈活變化和墨色的充分展現。筆墨間存在相互影響及制約的關系,通過筆法變化達到創造形的目的,通過墨色的調整達到創造神韻的目的。筆墨互助的表現手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意在筆先。運用筆墨的藝術手段,旨在達到造型與傳神的表現目的,尤其是寫意人物畫更注重傳神,要求落筆成形、以形寫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人物的生機活力。形的表現與傳神缺一不可,是強化筆墨韻致的關鍵要素。二是相對獨立。寫意人物畫的筆墨藝術價值突出,注重自我的展示與客觀物象的表現。寫意人物畫的筆墨形式極具美感,可反映出創作中對生活的感悟與熱愛,繼承傳統并引入新奇的特點,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筆墨情致是制約人物畫形神的關鍵因素。因此,需注意筆墨與表現內容的高度契合。三是色墨互助。色彩是輔助寫意人物畫筆墨的有效手段,但筆墨的運用,同樣需注意主輔之分,使用方式的特點多樣化,首先是用色概括,通過墨彩豐富的變化,補充筆墨的不足,在高雅與含蓄中追求意蘊和情趣,實現對筆墨的巧妙運用。其次是色墨混用。寫意人物畫中的色墨混用是指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形中墨色的協調搭配。清雅明凈的淡墨不建議與色彩混用,如果需要可罩以透明的薄薄水色,避免墨彩呈現灰暗色調。從寫意人物畫中色彩對比的角度分析,是指色彩的冷暖對比及石色水色對比、色與墨的對比。意筆人物畫少量運用色彩對比,減少對筆墨表現力的制約。
遠古時代以人物為題材的繪畫形式,極為追求寫意精神,善于利于“六法”原則的意向表現風格的人物畫。寫意人物畫的“形”與“神”關系密切,是人物精神面貌與形象特征的直接體現。寫意人物畫的創作,通過直取人物的形神,實現水墨氣韻和形神兼備的要求及骨法用筆的東方審美特質有機整合。由此可見,“形”與“神”作為人物精神的表現,在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藝術形式等方面的地位突出。
首先,從“形”的角度分析。中國畫需從形體入手,透過形體認識技巧,而寫意人物畫善于利用形體結構去塑造人物形象。寫意人物畫的“形”是指基本的形態基礎,依據人體基本結構將形準畫到極致,表現出人體的結構與特征,通過繪畫人體的骨骼關系與肌肉形態,充分體現出“形”的美感和人物形態。“形”是人物表現的基本特征,在寫意人物畫創作中的地位突出。從“形”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寫意人物畫的寫生的難度較大,考驗畫家的造型能力與觀察能力,唯有利用超凡脫俗的表述語言,善于利用多種表現手法,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其次,從“神”的角度分析。中國寫意人物畫的內容豐富,而形神關系是內容體系的重要分支。“寫形”與“寫人”及“寫神”間的關系密切,尤其是寫神對人物的情感抒發和精神面貌的塑造極為講究。“神”是畫家對人物精神狀態與思想情感在作品中外文化的基本藝術追求。寫意人物畫的“神”是指“神韻”,“神韻”在中國畫中的內涵豐富,在寫意人物畫中的地位突出。中國自古就有形神論爭議的傳統,中國畫創作更是繼承了和延續了“神貴于形也,神主形從”的理論。隨著人物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逐步興盛,畫家對該理論的理解更加透徹,如顧愷之在理論的影響下,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觀點,強調人物外在神態與內心刻畫的統一。中國畫分為“神、妙、能、逸”的風格品質類型,其中“神”為四品中的首品。“神”是中國畫的生命,書畫作品無“神”,會給觀賞者視覺上的呆板和無趣等感受,直接限制了藝術品的凈化心靈與陶冶情操等作用的發揮。中國畫“神”的內涵豐富,是畫家思想情感的體現,也是筆墨書法畫家所追求和表達的一種境界。從寫意人物畫的“神”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中國畫的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境美,將書畫作品作為自身思想情懷抒發和言志的媒介,并在客觀對象的形神中滲透創作者的主觀感受,以此達到物中有我的創作境界。“形”與“神”是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精髓,在寫意人物畫的創作中,將客觀對象產生的神態與畫者心中的“神”有機整合,促使畫家的主觀思想得以到位表達。由此可見,寫意人物作品中存在主觀與客觀等方面的“神”,但客觀對象表達的“神”與主觀的“神”不能脫節,需做到高度統一,進一步體現出寫意人物畫的抒情性等特點。
最后,從形神結合的角度分析。沈宗騫在形神的關系理解上,提出了“神出于形,形不開則神不現”的觀點,這也是清代典型和有影響力的畫美學思想。同時,沈宗騫強調“形”與“神”的有機整合,認為“神”的表現與傳達,高度依賴對于“形”的刻畫與描寫。傳統畫論的爭議較大,并提出了各種觀點,尤其是在宋元以前,形似神似、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等理論觀點,在中國畫中的地位突出,尤其是在寫意人物畫領域,更注重突出形神關系。寫意人物畫中的形神關系,不是人物深層性格在表現形象方面的簡單刻畫,不是形象隱含的社會內容在形象方面的片面表現,而是傳承了“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通過表現對象與畫家自身在精神層面的契合,實現表現對象和畫家在靈魂上的交織,以此突出人物畫中形神關系的特質,也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形神關系領域的直接體現和深入解讀。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寫意人物畫發展,強調描繪對象與畫家在精神等層面的碰撞,也是寫意人物畫注重傳神的直接體現。可從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入手分析形神關系,“形”是寫意人物畫創作的基礎,“形”的目的是體現出作品中的“神”。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觀點,是指畫家與描繪對象的精神碰撞,體現出作品重視深層次的“形”與“神”,而不是作品表面的形與神。因此,作為寫意人物畫的創作者,需對藝術創作有著獨特的情感體驗,切實將內心感受與表現對象的形態特征等方面的做到融合,通過主客觀的協調,達到高度統一的藝術效果。“神”與“形”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前者依附后者,而后者的作用是塑造前者,前者依附于超越現實的形似,以此達到兩者的完美統一。寫意人物畫的“神”直接受人物氣質特征的影響,也是由“神”入畫的創作過程。從人物的“形”過渡到“神”,通過描摹人物“形”的表象,達到人物“神”撲捉的目的。“神”是人物的本質,以“形”的形式保存與呈現。人物的特質與氣韻及神情等方面,存在瞬時性的特點,要求畫家抓住人物瞬間流露出的神情氣韻,靈活運用筆墨韻律的繪畫技法,實現人物神韻的表現與自身情感的抒發,以此引起觀賞者的共鳴。“神韻悠悠”對畫家與作品的意義突出,促使畫家在創作中達到有形于無形之中的精神追求,升華有限于無限之中的藝術境界,將剎那的人物情感氣質捕捉并轉移到作品中,達到昭示永恒的目的,進一步突出寫意人物畫的審美特征。“神”與“韻”間的關系密切,在寫意人物畫中是相渾然一體的,以此通過“神韻”的塑造,進一步促進作品中“氣韻”的生成。“神”與“韻”的結合,也是主客觀的統一體現,更是畫家對描繪對象品性的過程。“氣韻”是也是寫意人物畫內容體系的重要分支,是畫家心靈體驗與筆墨技法和造型語言等藝術構成要素的結合體,也是精神物化成果的轉化,能夠賦予寫意人物畫作品更多的生機活力。寫意人物畫是人物“形”和“神”的有機結合體,通過靈活轉變“形”與“神”的關系,營造形神兼備的和諧狀態,將“氣韻”嵌入傳神中,以此塑造寫意人物畫作品獨特的風格,提升作品的質量,高度契合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準則。
從傳神寫照、以形寫神的觀點上,可看出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的創作難度。寫意人物畫創作注重筆墨和形的結合、“形”與“神”的結合,唯有充分掌握寫意人物畫的工筆和藝術特點及技法程式等理論與實踐經驗,把控筆墨互助的表現手段和以線為主的形式特征及意象的造型原則等繪畫要點,才能達到理想的寫意人物畫創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