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菲
(華南師范大學)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是出自《毛詩序》里的一句話。這里也同樣反映了音樂作為一種更高的表達人類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包括的四類藝術實踐,即“欣賞”“表現”“創造”“聯系”。其中音樂欣賞是作為我們最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欣賞的基礎是聆聽,而聆聽也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能聽,就是指能聽到聲音,是一種生理上的聽。這是出生就有的不需要被教育。第二種是會聽,即欣賞者可以通過教師的指引有目的地去聆聽音樂,從中獲得一些美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愉悅。那么這種聆聽方式則可以順其自然地向更深一層拓展,比如將自己聆聽到的音樂通過動作表現出來、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知識遷移,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小鴨與大灰狼》節選自交響童話《彼得與狼》。1936年,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應邀為莫斯科兒童劇場創作了交響童話《彼得與狼》,目的是為了讓小朋友們在聽音樂故事的同時去認識和辨別管弦樂中的樂器。普羅科菲耶夫認為在故事中應該既有人類也有動物,并且可以使用不同的樂器來表現它們。于是他親自編寫故事并撰寫了朗誦詞。
《彼得與狼》中一共有七個角色,分別是:小彼得、祖父、小鴨、小鳥、貓以及狼。作曲家給每一種角色都匹配了一種樂器來演奏專屬的主題旋律。同時將主題旋律進行發展,用以串聯整個故事情節。
在低齡學段,學生通常以具象思維為主,對一切新鮮事物感到好奇。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很愿意去配合老師完成教學活動。但是生活的經驗較少,教師往往不能通過學生自主聆聽來起到音樂欣賞的效果。那么教師應該在低齡學段采用更為直觀的教學方式,如音畫結合,情景表演,旁白指引等帶領學生進行音樂的欣賞。
那么在小學課程的音樂欣賞當中,以花城版小學一年級下冊——《小鴨與大灰狼》為例,進行教學運用的分析。
在小學一年級花城版教材當中,《小鴨與大灰狼》被放置于第八課當中。那么在之前的積累中,學生對節奏節拍、音高、力度等音樂知識有了一定的概念。那么在這一課中,教師應該通過帶領同學聆聽音樂來搭建音樂音響和音樂形象的橋梁。讓學生將音樂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方式去融合。
在這種純音樂欣賞的課程中,我們常常會害怕學生聽不懂音樂所要表達的內涵及其情感。所以會在聆聽之前給學生們灌輸大量的音樂小知識,然后再讓學生以感受所講授的音樂知識為出發點去完整地聆聽音樂。但是這其中的過程過于枯燥乏味了。我們可以從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中得到一些啟發,邊講故事邊聆聽音樂。
在課程導入環節中,以情境創設為主,為學生營造一個有趣的童話氛圍。在節選段《小鴨與大灰狼》的開頭中,音樂是舒緩的、優美的、靜謐的。這時教師可以化身為旁白“小朋友們早上好!今天老師帶領大家來到一個大森林里,這兒有美麗的花朵,茂密的樹葉。”這樣富有描繪性,童趣的語言來開啟學生們的想象力。
當代表著小鴨子的旋律出現時,教師不要把言語跳出情景之外,而是繼續帶著同學們沿著故事的主線探尋。“小朋友們聽,一只小動物搖搖擺擺的向我們走來,它的聲音扁扁的,正悠哉游哉地朝著池塘走去,你們想一想這是什么動物呀?”適當的在樂曲進行中向小朋友們提問,集中小朋友們的注意力。同時教師用學生們最熟悉的、充滿童趣的語言為學生們塑造畫面感,引導學生和生活中熟悉的小動物聯想到一起。
知識的遷移是指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可分為兩種正遷移和負遷移,若原有知識對新學習知識有促進作用,則成為正遷移。
我們上方所提及的音樂形象的建立對于低齡學段的學生可能一下難以把控。那么教師這個時候應該想一想如何利用學生最熟悉的事物來搭建音樂音響與音樂形象的橋梁呢?
在《小鴨與大灰狼》中有一段旋律是雙簧管吹奏的小鴨主題旋律與長笛吹奏的小鳥主題旋律交相呼應,同時在樂曲的開頭也有短促的幾聲長笛所吹奏的旋律。小鳥這一動物形象在生活中處處可見,且學生對于小鳥的聲音會更加敏感。那么教師可以將小鳥定義為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在音樂欣賞的開始,就可以把長笛演奏的主題音樂作為最先建立音樂形象的地方。然后,便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提問方式或者描述性回答引導學生去分析,為什么長笛吹奏的這段旋律可以使我們聯想到小鳥。
“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很適合用在音樂欣賞當中。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門路去搭建音樂音響和音樂形象的橋梁之時,學生便可以自主進行知識結構的遷移。
音樂形象的搭建在于對音樂主題的把握。在《小鴨與大灰狼》這一課中,教材是沒有出現任何譜例的。教材是以漫畫和旁白為主,這其實也是提示老師,這一課可能不需要學生可以旋律背唱出來。那么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一段旋律的特點呢?
我們可以從旋律的音高、節奏、音色入手。代表小鴨子的主題旋律是由雙簧管演奏的,那么這段聲音聽起來會比較扁。這樣的解釋過于抽象,我們可以直接帶學生用手模仿小鴨子的嘴巴放在身前,拍打出比較扁平的聲音。同時注意到這段旋律的節奏是比較晃動的三拍子節奏,像是“蠢笨”的小鴨子在搖搖擺擺的走路。那么根據這些旋律特點,教師可以設計出和鴨子外觀和走路的習性相關的律動動作。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邊聆聽音樂,邊選擇自己喜歡的律動動作進行模仿。
這首樂曲的另一位主角是狼,專屬于它的主題旋律是由圓號吹奏出來的。首先圓號的聲音十分的低沉,富有力量感。教師還應注意到圓號演奏的旋律,會出現一些長音,同時在長音的下面還有打擊樂和銅管樂作為鋪墊烘托此時的氣氛。那么教師所涉及的律動動作應該著重放于腿部,帶領著同學們在音樂中模仿狼踏著二拍子的步伐。在長音的部分模仿用手模仿狼的嚎叫聲。
在進行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對譜面十分的清晰,設計的律動動作恰到好處才能更好的將音樂形象建立起來。
在多媒體技術發展迅猛的時代,音樂的可視化也越來越容易實現。那么在《小鴨和大灰狼》中,其實只出現了三種動物形象。那么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技術,將動畫與音樂相連接。這個動畫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圖形譜,教師可以搜集比較有特點的圖案,像是小鳥的尖嘴巴、狼的爪印、小鴨子的腳掌。在課前利用剪輯軟件把音樂進行的旋律和圖片對應起來,給學生一種很直觀的演示,直接就可以起到形象與音樂相連接的效果。但是同時老師也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去選擇合適的圖片動畫以及布局的設計。
另一種動畫的技術難度比較高,可以將《彼得與狼》這部交響童話制作成系列動畫片的形式,這樣可以提供給學生進行課后的一個知識拓展。也可以讓感興趣的同學繼續關于交響童話的一個系列學習。
翻轉課堂是基于傳統教學模式上的一個改革手段,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進行預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可在此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并總結提出建議。但是一至二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弱,仍舊需要教師在課上的引導。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選擇在課上講完知識點后,為學生留下15分鐘回顧課上所學。
音樂課回顧的形式十分多樣,那么在《小鴨與灰太狼》這節音樂欣賞課上,我們就可以采用分組角色扮演來引導學生再次回顧本課程。
《小鴨與大灰狼》屬于交響童話的體裁,童話是通過人來為我們講故事。而交響童話則是通過音樂來為學生們講故事。它用音樂將每個情節進行串聯,又使用不一樣的樂器吹奏出兩個角色所代表的不一樣的主題旋律。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分別去扮演小鴨和大灰狼兩個角色。學生回想在課堂上教師是用什么樣的律動動作,跟隨音樂來呈現這兩只小動物的。當學生在聆聽到音樂熟悉的主題音樂時就可以做出相應的律動動作。
教師則要負責在音樂中充當旁白的角色,為音樂進行故事串聯。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進行音樂表演。
讓學生從故事中感受音樂,將主題旋律內化于心之后,外化于行。音樂表演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生是否可以自主進行聆聽的過程。
鑒于學生的年齡較小,教師要注意把控故事的可讀性,給學生的心靈留下美好的印象。節選片段《小鴨與大灰狼》的結尾是小鴨被大灰狼吃掉了,并沒有延續到小彼得和祖父來趕跑大灰狼,維護正義。那么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進行表演時,應該對教材進行一些改編。可以將故事的結局稍作修改,引入一段代表正義小彼得的主題旋律。在大灰狼吃掉小鴨子之前趕跑大灰狼。并將故事的主題升華,使其結局變得和諧。
以上是針對低年齡段學生的一些音樂欣賞的建議。其實普羅科菲耶夫的這首《彼得與狼》不僅僅受用于年齡較低的學生,教師對于五至六年級的學生也可以進行不一樣的音樂欣賞教學。
首先基于學情的分析,這個階段的學生正是一個十分好動的年級,他們對于音樂也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這個學段的學生已經逐漸由具象思維轉為抽象思維,他們可能會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創編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潛力。那么教師針對這個學段的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方面做出哪些改變呢
1.完整聆聽音樂
相比于小學一二年級,五至六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對于音樂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應該精簡,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完整的聆聽音樂上。讓學生進行樂曲的音樂欣賞時,一定要注意聆聽的完整性。
聆聽音樂還要注意有目的的聽,教師可以在聆聽前設置問題。比如說在《彼得與狼》中,可以提問“同學們,仔細聆聽接下來這段音樂,它會給你帶來怎樣的感覺呢?”但是針對五六年級的學生,僅僅提問到音樂帶來的感覺是不夠的。教師還要繼續深入的帶學生從主題旋律的節奏節拍、旋律特點、音色、配器等音樂要素進行分析。音樂時通過這些方面的特點才會給我們帶來這樣的特點。
以小彼得為例,當學生完整聆聽音樂之后。假設學生回答這段音樂聽起來非常歡快,充滿光明的。那么教師可以在課上帶學生模仿小彼得意氣風發的四拍子的走路律動。也可以從旋律出發,帶學生簡單的分析小彼得的從C大調開始的主題旋律。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大調的概念,大調是明亮的、溫暖的一個色彩。那么也是說明主人公小彼得在故事中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小小少先隊員。
2.落實到審美教育
音樂欣賞不僅僅是引導學生欣賞到音樂中的旋律美、節奏美、配器美、畫面美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審美感知。音樂欣賞還可以有一定的價值導向,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
《彼得與狼》這部交響童話中,小彼得沉著冷靜的面對危險,和小伙伴們團結一致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結局,大灰狼也并沒有被殺死,而是被放歸大自然。主人公的善良也在音樂中展現地淋漓盡致。那么學生欣賞完這樣一部交響童話之后,其實也會潛移默化去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
3.增加創編環節
雖然面對低齡的孩子,我們沒辦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去開展創編活動,但是教師可以在一二年級的時候留下一些激發孩子們創造能力的因子。那么當他們到達比較高學段時,教師可以逐漸引導他們發揮想象力和自主能力去創編一些東西。
在《彼得與狼》中,教師主要搭建的是音樂音響和音樂形象之間的橋梁。那么我們的創編活動可以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找尋生活中的聲音,并用生活中的樂器將其表現出來。如果在課堂上,這組學生所創編的聲音可以讓其他人聽出來,他們的創編就是成功的。那么學生就可以用紙片抖動的聲音模仿樹葉的掉落,用廢棄的紙箱模仿鼓的聲音等。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加大表演的難度。學生需要把所創設的聲音放置到情境中去,并且用旁白將所有的情境串聯。當然這個活動也可以放在初中作為音樂活動的拓展延伸。
音樂欣賞中的聆聽,有很多的途徑,可以帶著問題聽,在律動中聽,在情境中聽,通過圖形譜聽等。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學情分析,尋找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學之后必有檢測,第一是看學生通過你這堂課可以具備什么能力,第二是看學生通過這堂課可以學到什么知識。音樂課上的課后檢測,可以是做題,但更多的可以是小組表演、小組創編。因為音樂的包容性更容易培養一個孩子的表現力、自信心、創造力和表達能力。
教師的能力也要與時代一起進步。多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預示著聽音樂可以不僅僅只依靠音頻。隨樂而動的圖形譜、旋律線;flash動畫的制作;庫樂隊的音色創編都可以作為我們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的工具。所以一節音樂欣賞課既是提高學生的能力,也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