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江
(紅河學院)
關于壯族歌圩的起源,廣西民間有兩種傳說。
傳說一,歌圩起源于氏族部落祭祀的歌舞活動。傳說在很久以前,宜州連年大旱,禾苗將近枯死,村里人十分著急,但是又沒有什么辦法可施,人們只好敲鑼打鼓去河邊祭拜,祈禱上天保佑快點降雨,解救黎民苦難。祭拜后,果真下雨了,老百姓獲得了從來沒有過的大豐收。為了感謝上天,當地人們就在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初二、正月初三這三天殺豬宰牛,隆重的擺酒席,舉行舞獅活動,邊唱邊舞舉行祭祀活動,起初唱感謝上天的內容,到后來青年男女就唱到愛情上,男的唱完女的唱,互相問答,演變到后來,每年的這幾天當地人們都舉行這樣的活動來慶祝豐收和歌唱愛情就形成了歌圩。
傳說二,古代宜州有一位能歌善唱的農家女孩劉三姐,長得清秀貌美,聰慧勤勞,熱愛生活,精通多種民族語言,帶領壯族百姓與財主做不屈不撓的斗爭。她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湖南 等地區傳歌,被稱為“歌仙”。她每到一個地方,喜愛唱歌的人們為了向她學習山歌,都聚集在一個特定的地點,到后來當地人將這個地點稱之為“圩”,“趕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趕集,唱歌的集即為“歌圩”。劉三姐的傳說就深深的印在廣西壯族人民心里,代代相傳,每年都用以歌傳情的方式來紀念她。歌圩一般要舉辦三天,每年的三月初三是歌圩開始的日子,這一天里,熱愛山歌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宜州參加歌圩會,這天里每家每戶都要吃五顏六色拿植物染成的糯米飯,舉行碰彩蛋、繡球傳情等活動。
宜州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三月三”當天的歌圩活動比其他地方熱鬧有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獨特的風土人情。歌圩當天小伙子和姑娘們都穿上節日的服飾,男的帶著禮物,女的抱著繡球,去尋找其它村子的青年,三五成群去歌圩場地對唱山歌。有的抬著劉三姐的神像繞著歌圩走一圈才開始對歌;有的是由姑娘們搭起五彩的繡棚 ,等待小伙子們的到來,一邊對山歌一邊觀察對方的人品和才華;有的是男女對列,姑娘們向自己喜歡的人拋出繡球,如果對方中意,就在繡球上綁上禮物,還給女方。有的歌圩還有碰彩蛋的習俗,男的用手上的彩蛋碰女的手中的彩蛋,如果女方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邊蛋讓他碰;如果不愿意就整個蛋握住。還有就是甲村向乙村送彩球, 還球的時候舉行山歌比賽,如果乙村輸了,彩球就不可以送還,來年還要繼續比賽,直到唱贏為止。
在歌圩會上,通常由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邊唱邊尋找心儀的姑娘,如果遇到自己心儀的對象,就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了姑娘回應后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就唱“愛慕歌”和“交情歌”,分別時就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令人倍感親切。青年男女在歌圩會上對歌接觸后建立了一定的好感,就相約下次歌圩時再相會。
歌圩所唱內容關聯到天文地理、農事、神話、道德、戀愛婚姻、長輩對晚輩的教育等內容,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獨具特點。
宜州壯族歌圩有大有小,每個地方不一樣,歌圩活動期間少則有一兩千人,多則萬余人,都是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歌節活動一般持續三天,地點有固定的,比如圩場、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地點,一般選擇在離村寨不遠的空地、山坡上。搭建彩棚、擺歌臺、拋繡球、擇佳偶 ,別有一番風情。在歌圩場上,人們的交往和歌唱內容多是傳情或者結友,歌圩活動中的形式有互問互答、猜謎語對唱、對子歌、連故事歌、搶歌、斗歌。
互問互答由女方先問,如:什么石頭會講話?什么村莊笑哈哈?男方答:青蛙在洞里叫喊 ,那就是石頭會講話。大風掃過龍眼樹,那就是村莊笑哈哈。
猜謎語對唱,如:面對面來問歌郎,我唱首歌來猜謎。什么拍翅往水跳?什么拍翅就鳴啼?哥你若是全猜中,妹愿隨你做夫妻。
對子歌是按對聯的形式,出上聯對下聯。比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
連故事歌是雙方把同一個歷史傳說的人物故事,按情節有順序連唱。
搶歌就是發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搶來和自己對唱,在歌圩活動中敢搶歌的人都是精明歌手。
斗歌是在對歌發展到白熱化程度時,進行斗智斗藝,比如:甲方:唱歌就唱兩三排,三眼兩句你莫來;三言兩句你莫唱,勸你回家鋤草地。乙方:牛角不尖不過界,馬尾不長不掃街;我若不是畫眉鳥,怎敢飛到這山來!
宜州歌圩從舉行歌圩的特征來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節日性歌圩;第二種是臨時性歌圩,包含著勞動、婚娶、特色主題歌會。第三種是競賽性歌圩。
在每年的節期里舉行的歌會就是節日性歌圩,大多在春季農歷正月到五月,秋季的八月和九月,其中春季的歌圩是最熱鬧的,人們祈禱來年豐收和紀念劉三姐。中老年人在歌圩上交流情感、傳承文化知識、交流生產的經驗;青年男女在歌圩上通過唱歌來交朋友或者尋求配偶。
臨時歌圩是人們在聚會想與朋友會唱的一種形式或者在某個場合即興會唱的一種形式,比如群體勞動歌會、市圩會唱、婚娶會唱、特色主題會唱等。是沒有定好時間和地點,規模比節日性歌圩要小,每次歌圩都有它的意義,從古至今壯族人民世世代代通過這種群體一起歌唱的活動形式來傳授生產經驗和傳統文化、講述一些歷史故事,愉悅身心。
競賽性歌圩,是以村寨之間或者是歌手群體之間的傳統山歌賽會。時間為節慶,在特定歌圩場上舉行。
節日性歌圩、臨時性歌圩、競賽性歌圩的風格特征相似,內容都是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曲調樸實,節奏自由,高亢嘹亮,悠揚悅耳,愉悅心情,具有特別的地域和民族風格。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宜州壯族特有的歌圩文化,也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學寶庫大家庭的成員之一,歌圩是廣西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系和載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思想搭建友誼的橋梁。
宜州壯族趕歌圩就是為了紀念劉三姐,同時促進各壯族村寨人民的交往。歌圩活動是壯族世世代代傳下來的習俗,是最具代表性也是重要的風俗習慣,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世代居在宜州這片大地上各民族之間情感交流最具磁性的場合,它的內容廣泛,可以是親戚朋友交流、也可以是家人間交流。當舉辦歌圩的時間到來,除了壯族參加之外,周邊有很多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民都來趕歌圩,甚至很多外國朋友都來參加和感受,共同加入到這個活動中,各民族和各種各樣的文化就在這個活動中產生互動,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增進了感情、加深了友誼。
歌圩是廣西壯族人民的文化活動,特別在廣西宜州,是壯族人民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只要有壯族集聚的村寨,就有歌圩活動,人們都是自愿參與。在宜州大地上,世代居住著壯族、漢族、苗族、瑤族、毛南族、水族、仫佬族、侗族、彝族等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通過歌圩活動,從民族大團結的角度來看,也能充分體現出趕歌圩的價值和意義。它為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提供了學習山歌和展示歌喉的場所,滿足他們崇拜山歌的心理需求。也充分說明了宜州趕歌圩具有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意義。
歌圩從古流傳至今,與積極參加歌圩活動中的優秀的歌者是分不開的,在歷史長河中,曾出現了大量的優秀壯族歌手,十個里有九個都是歌唱能手。在每一輩人的歌圩活動當中,有著許多優秀且充滿智慧的歌手,他們學歌快,記憶好,唱得非常好,能夠和別人對歌三天三夜都不累,深受壯族民眾的崇敬,他們非常負責的把自己所掌握的山歌傳給下一輩,為自己民族和文化發展傳承做出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輝煌歷史、精神與歌圩融為了一體。
隨著現代腳步的加快,娛樂方式多樣,受外來文化的沖擊等因素影響,很多的歌圩的活動慢慢減少,很多歌圩因為老歌手的離世,沒有歌手接班慢慢減少,青年人喜歡流行歌曲,逐漸淡化了宜州壯族民歌的環境和土壤,歌圩文化、山歌藝術在時代的發展中就面臨逐漸消失的危險。眼下宜州壯族山歌在家庭、社會、學校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
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里,宜州民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可不容緩。繼劉三姐后出現過一個名叫黃三弟的優秀壯族歌手,他小時候學唱山歌,還沒有到二十歲的時候看到任何東西都能出口成歌,都沒有雷同歌詞,能唱壯歌也能唱漢歌,其年輕的時候就被各壯族村寨的稱為“歌王”,有這一句說法“天上有劉三姐,人間有黃三弟”。發展到現在,只有極少部分老年人會唱地道本土民歌,已后繼無人。
原來成千上萬人的歌圩規摸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歌圩活動的主人公發生了變化,以前是年輕人現在是中老年人,導致很多的山歌書籍和記錄失傳,歌圩的場地遭到嚴重的破壞,學習山歌、練習山歌的固定場地所以也不存在了。隨著知識獲取的途徑變化,歌圩已經不是壯族人民學習知識唯一的場所,人們現在的升學考試都是用漢語來作為標準,就算掌握再多的民族語言也無用武之地,對年輕人來說,歌圩是可有可無的。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歌圩的真正意義就慢慢減弱。每到歌圩的日子,游客蜂擁而至,大部分人就是湊熱鬧,僅限于感受民族風情,體驗這個活動,而有的則是去做生意。
搶救和保護歌圩這個主體,要對當地廣大的群眾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讓當地群眾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歌圩的傳承人和守護者,保護歌圩人人有責任,也是我們應盡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將歌圩活動傳承和發展下去。
在歌圩傳承人的培養方面加大力度,趁著老一輩還健在,收集他們的錄音錄像,歌譜,口述記錄,老一輩的山歌技術是很精湛的,他們身上有著山歌的精華,隨著時代的進程,比較杰出的歌手慢慢的缺少了,現在在歌圩活動中的人物都60歲以上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雖然生活在少數民族的區域里,但是在學校教的并不是他們常說的語言,是漢語,基本上學習教育跟自己民族的東西是沒有關系的,自然而然的就不去傳承了,我覺得應該鼓勵讓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歌圩活動傳承的隊伍中去,多開展一些本地民族文化知識的傳播活動。
組織當地各級藝術專業的學生參加采風活動,下鄉采集和整理廣西宜州民歌,是保護和繼承的辦法之一,在整個采風活動過程中,可以進行記譜記詞,錄音錄像,再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形成一個民歌數據庫,讓廣西宜州民歌保存下來。鼓勵會唱山歌的歌手多參加傳統禮俗活動,多為山歌、民歌宣傳,積極參加宜州各級單位主辦的對歌活動。
從宜州壯族民歌特點,它的價值意義等方面對宜州壯族山歌進行保護和傳承發展進行研究思考,保護歌圩人人有責。
傳承的同時也要創新,與時俱進。宜州歌圩已經到了需要保護的狀態了,這個重要的民族文化面臨消失的風險,如果不加大力度進行保護,將會發展成民族文化無法追回來的傷痛。
近幾年里,各地舉辦了各類山歌比賽,也出現了一些“歌王”的稱號,對比較傳統的民歌人們知道的不是很多,現在當地的一些“歌王”大多數都是只掌握自己生活區域內的曲調,對生活在域外的歌調比較陌生的運用是非常少的。宜州壯族古老的民族風俗正面臨著失傳的風險,呼吁未來音樂的工作者,為此做出一些自己對創新發展方面的思考。
把歌圩帶到音樂課堂中,在教育中引入少數民族音樂課程,讓學生從小就接受少數民族音樂的熏陶。同時提高音樂師資隊伍,改變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提高音樂教學效果。另外,在高校積極融入廣西宜州壯族山歌元素少數民族音樂相關課程,在教育過程中尊重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尊重少數民族音樂原有聲音特色和演唱風格,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具有民族認同感,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從而提高少數民族音樂普及率。建設歌圩傳承的學習班,在廣西宜州各縣各村分期舉辦。歌圩是一種非物質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把它傳承下去,我們只有把歌圩這個活動保護好,才能進行傳承發展.構建一支歌圩人才隊伍,利用歌圩傳統傳承的方法來培訓,讓民間歌圩骨干隊伍不斷發展,不斷擴大。鼓勵歌圩傳承,尊重傳承,給傳承人給予升學、就業方面的福利。在村子之間構建傳承歌圩的學習館,把一些比較資深的歌手聘為老師,加強師資培訓,教人們學習山歌,也能夠帶動歌圩文化的傳承。
家庭成員中如有這方面的人才,可通過增強家庭成員的民族自豪感、采取獎勵的措施來加強宜州壯族山歌文化的家庭傳承,創建壯族山歌合唱團,制造廣西壯族山歌演唱氛圍來加強廣西宜州壯族山歌文化的傳承。
歌圩是歷代壯族祖先傳下來給我們的優秀文化,也是整個廣西獨特的文化品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難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保護和傳承這個歌圩文化,讓歌圩發揚光大,要在繼承中弘揚,在創新中發展,讓美妙的旋律和燦爛的文化為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做出新的貢獻,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