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倩倩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衣尚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一檔基于中華服飾和歷史文化所創作的綜藝節目,由李思思擔任制片人和串講人。每期節目邀請歌舞或影視演員演繹每個服飾主題的歷史故事。并根據當期主題邀請著名的專家、藝術家和各領域學者進行串講和介紹。并在最后由國際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圍繞主題進行創作,呈現創演舞臺大秀。
《衣尚中國》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傳統服飾作為構成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質素,承擔著豐厚的文化基因,并記載著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狀況、時代潮流和審美變遷。而節目將鏡頭對準了中華傳統服飾藝術,去探究服飾背后所蘊涵的中國人獨特的浪漫與美學精神,展現了中華傳統服飾文化中承載的中國故事。
《衣尚中國》作為響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倡議的第一步,更應該具有典范和榜樣作用。
衣是絲、線,裳是情、藝。節目選取的切入點是服飾,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載體,并積累了豐厚的文化與精神內涵。不同朝代的服飾中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從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里探尋服飾之美,振興中華民族審美,既有利于人們尋找精神營養、體驗無窮魅力,也有助于人們重拾歷史傳承中所積淀的審美理想與人文品質,從而提高歷史自覺、堅定文化信心。
節目通過對話的框架,捋順了古今和中外的脈絡。在開播的第一期“錦繡之美”中,李思思作為串演人就帶著觀眾在舞臺上,通過各種轉場,穿越了三大空間。在“歷史空間”里,李思思跟隨朱廣權扮演的唐代服貿大賈——“何明遠”一起參加了上元節盛會,并一路過巴蜀、下江南,尋找各地的錦繡之美,領略了浪漫、繁盛的錦繡大唐,體會到了被歲月洗滌卻依然光彩照人的美;在“匠心空間”里,則與著名學者趙豐、陳南梁展開了對話,進一步了解千百年來關于錦繡的豐富創造,以及幾代紡織人通過艱難竭蹶的努力,提高絲織技術,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更不斷追求觀賞性,甚至是把錦繡從地球帶到浩瀚的太空中的奮斗歷程,體悟“美”是怎樣被赤誠的藝術匠心一直守望下來的;在“創演空間”當中,通過極其具有殿堂感的時裝大秀,呈現了美的多樣化形式,開創了更多“美”的可能。而在第二期“良緣之美”中,更是以婚服為主線,拓展了從今天的婚俗到先秦、唐朝、明代不同歷史年代的中國女性的婚姻話題,層次遞進的三個空間中,明星藝人、專家學者、服裝設計師有機協作,分別通過表演、訪談、大秀的三大形式,共同探索服飾背后的文化審美。在歷史中追尋“美”、在匠心中守護“美”、在創演中呈現“美”,既回眸歷史的風尚,也洞鑒未來的潮流。羅蘭巴特的圖像符號學認為,圖像符號比文字符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傳播效果自然更好。所以,通過服飾和圖樣為載體所呈現的華夏兒女自古以來便具有的勤勞與智慧、情感與寄托,則更加具象且引人共情,并不斷激發起人們從“認識”、到“傳承”、再到“創造”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達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本溯源。
與昨天對話,更與時代對話。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事業的決勝之年,祖國西南片區的大涼山更是脫貧典型,于是第四期的“節慶之美”就選取了涼山彝族作為主要展示對象,通過展現彝族的節慶盛裝,描繪了今天的彝族同胞們通過自強不息的奮斗,終于奮力完成脫貧任務過上了幸福生活的美好畫卷。而在第九期的“躍動之美”中,則對話了2022年在京舉辦的冬奧會這一冰雪盛事,展現了起源于宋代,初見于元明,盛起于清代的冰嬉運動和其穿戴服飾。除了節目內容,每期節目還根據主題推出主題紋樣,進行線下的聯動,經由設計的主題紋樣藝術工藝品還將可以在市面流通。
除了縱向的歷史溯源地問答,還有與世界的對話與觀照。第八期的“自然之美”,由李思思扮演的王府格格向從英吉利留洋歸來的李小姐贈送了三份禮物,用三款特別的服飾向世界講述中國人有情有義有智慧的故事;第十期“和合之美”中,李思思受邀參加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清代康熙皇帝共同舉辦的舞會,在裙角飄然間,介紹了兩個隔海相望的東西方帝國是如何在文化交流和貿易中做到“美美與共”的。
這樣的對話,在節目中還有許多的體現,比如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現代流行歌曲說唱技巧和傳統曲藝——太平歌詞的對話、傳統舞蹈和現代流行舞的對話、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的對話等等,這樣的對話,拓寬了節目的廣度,延伸了節目的深度。使其真正做到了立足自身,縱向的回顧與展望,立足世界,橫向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家美學, 彰顯獨特的中國氣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1]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和文藝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體系和風格。而在中國獨特的審美風格中,有這樣一對范疇,在節目中有較好的體現,那便是——壯美與優美。壯美又叫陽剛之美,使審美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2]優美又叫陰柔之美,優美的審美對象常常以其細小光滑和柔和的特征,讓人在安閑中得到一種是水順情的感覺。“讓中國美給你看”作為節目的口號貫穿其中,也體現了節目的要義,那就是傳播屬于中國獨特的“美”,講好中國故事,節目宗旨立意高遠,也體現了國家媒體的社會擔當。其次就是節目每一期主題的選取,有高屋建瓴的和合之美,選材于敦煌,絲綢之路,解讀我們今天地球村的開放與多元,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有接地氣的“童真之美”,“良緣之美”等,體現中國傳統民俗,和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從視覺呈現來看,節目的舞臺視覺系統獨具中式特色和審美,《衣尚中國》視覺總監申宇杰介紹說:“在整體節目的視覺設計上,我們首先希望每一期節目都能體現一個與當期主題相關的傳統美學符號作為當期的主值班視覺,比如水墨、剪紙、拼布、版畫、皮影戲、建筑、刺繡、首飾等等。通過節目盡可能多的將中國美學的各個門類都能有所體現。”[3]創新的立體環形舞臺設計,通過聲光等輔助手段,將不同歷史時空的轉換銜接做到嚴絲合縫,恢弘的場面調度,結合柔美的流云般的線條,和精巧的傳統圖案的嵌合,使整個舞臺的畫面呈現出“剛柔并濟”的和諧之美。
作為節目的中最重要的元素——服飾。在“驍勇之美”一期中,則選取了傳統的甲胄,在這期節目中舞臺劇配樂大多恢弘悲壯、配色也均以深色暗色為主,從氣勢宏壯的古代戰衣到科學現代的軍裝,無一不體現著中國軍人的硬朗與剛強。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第五期 “雅韻之美”,在歷史空間中,李思思便穿越回以風雅著稱的宋朝,探尋到“拋卻繁復,返璞歸真”的雅韻真諦,隨后引出了極具東方女性雅致代表的服飾——旗袍,整期節目都將清麗婉約貫穿在每一個細節之處,體現著平淡中有深邃,平凡中蘊含著神韻的中華傳統美學的含蓄之美,這樣崇高的壯美和深婉的優美的結合,更是讓觀眾體會到中華文化的豐富與多變。
從外及內,美不僅要美在眼里,更要美在心里。除了外在形式的展現,文化所要傳達的精神和品質才是更為重要的,以服飾為載體,從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良緣之美”中,不同年代不同歷史階段的愛情故事則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戲韻文化”中戲服則代表著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續。童真之美中的虎頭帽、百家衣和“和合之美”中的波斯錦、國禮絲巾,則象征著從小家到大家的情感寄托的升華。優美和壯美相輔相成,既是對象的存在方式,也是不同氣質的主體的內在心理需要。節目中大與小、剛與柔的元素和材料運用,將這種中國特有的審美風格運用得恰到好處。
習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近幾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也百花齊放,如何在琳瑯滿目的節目中具有獨具特色的“破圈”競爭力,從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成為了需要思考和拓展的命題。
回顧近幾年中央電視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皆選材獨特,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寶庫,通過觀眾喜聞樂見的各種表現形式進行包裝,無論是在口碑還是流量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和《衣尚中國》有非常大相似度的《時尚大師》(第一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頻道在2018年推出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選取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意象,如二十四節氣,水墨丹青、中國功夫等,通過明星嘉賓的藝術創造和延伸,加工出文創產品進行比拼。而在第二季中,依然延續了類似的模式,但將節目文化核心由“傳統意象”換成了“色彩”,通過對每一種顏色的歷史溯源和生活化的講述、以及訪談,最后進行文創產品表演秀的展現形式,來表達每一種獨特的色彩在中華文化中所具有的獨特地位和涵義,以此凸顯中國的審美觀念和價值理念。而且,整個節目采用了獨特的“章回體”的敘事模式,一期一回,每一回又分為多個章節來反復拆解和補充。“章回體”的敘事模式之下,《時尚大師》第二季圍繞特定的色彩主題,利用多元敘事主體進行闡述,既做到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又在回環疊唱、反復渲染中讓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長。[4]相比之下,《衣尚中國》雖然也采用了類似的敘事結構,三個空間的編排,正是預想通過不同的角度,從歷史的再現、新時代的創造到客觀地講解三個維度進行展示。但整體而言,卻不如《時尚大師》(第二季)顯得井然有序,層層堆疊的推進感少了許多。《衣尚中國》盡管選取以“衣”作為切口,但每期的主題較為宏大,所以在三個模塊推進的時候只能選取重點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無法面面俱到,所以在呈現效果上難免會有斷裂之感。
《衣尚中國》總導演——湯浩,同樣也是現象級文化類綜藝《國家寶藏》的執行總導演,但珠玉在前,從話題熱度和國民傳播程度來看,《衣尚中國》并沒有完成對《國家寶藏》的超越。盡管和《國家寶藏》一脈相承,同樣是打造舞臺節目讓文化元素“自述”,但相比較而言,在趣味性和觀賞性上,卻稍顯遜色。此外,從2017年開始,《國家寶藏》作為一檔已經成熟的電視綜藝節目,已經逐漸探索出獨特的風格和脈絡,特別是第三季的主題是讓文物的家園——考古遺址活起來,通過走進享譽世界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的主題構思,讓節目在前兩季的基礎上又再一次得到了質的升華和飛躍。用最簡單的思路和脈絡呈現最繁雜厚重的歷史,又兼以生動、活潑的展現形式,是《國家寶藏》俘獲全年齡段觀眾的制勝法寶。而《衣尚中國》相比之下,則更為晦澀,如何讓繁復、難以理解的傳統文化教育變成一條暗河流淌在短短一期節目中,如何讓傳統文化變得不再疏離、不再割裂,能夠接地氣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是《衣尚中國》等文化類綜藝節目還需要自我革新和發展的命題。
《衣尚中國》作為央視出品的文化類節目,誕生之時便帶著使命和責任。在選題之初,就跳脫出了同類型節目的固定套路,沒有從某一特定的歷史階段出發,更不是從某一文物或遺址開始,反而是提取了“服飾文化”這樣一個特殊又具有代表性質的審美元素,將其放在縱向的歷史長河中追根溯源,又置于橫向的全球語境中回應多元和變化,是有新奇和獨創之處的。而節目總導演湯浩也強調:我們提出“復興中國審美”倡議,從審美入手規劃整季節目的主題內容,通過豐富的藝術創意來營造關于傳統服飾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表達。[5]
“復興不是復古”,節目沒有將重點放在對傳統服飾的簡單復原上,而是探尋每一種特殊的服飾、圖樣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和中國特有的國情,大到國際社會交流與和平發展,小到個人成長與成材,涵蓋多民族多朝代多地區,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展示和體現。當然,復興中國審美的意義也不只是對某一個紋樣和款式的簡單復制粘貼,而是融通百家,并不斷對中國審美的創新與升級,正如節目中將服飾元素融入各類文創產品進行延伸和拓展的做法一樣,讓服飾圖樣的元素成為一顆顆帶有中國基因,能夠傳遞中國審美文化的種子,在不同的文化產業內播撒根植的想法與創意,就是要讓中國審美不僅成為一種流行的類別,更能成為一種代表中國的符號,傳遞中國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