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穎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鄉村振興是國家對三農工作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在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國家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也對創新創業人才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而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國家為市場培養高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職院校在教學改革中融入鄉村振興很有必要。而環境藝術專業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內容多以城市為主要設計場所,包括城市公園、住宅、廣場、道路、綠地、工廠、校園等場地,而中國更多的是農村,城市與農村都需要發展,環境藝術設計不能脫離農村的大環境,因此鄉村振興融入教學內容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僅以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方向為例,深入剖析鄉村振興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此為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思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而景觀規劃設計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需要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把握時代契機。只有大力發展鄉村景觀設計,建立美麗鄉村,改善鄉村整體風貌,才能實現生態宜居,促進產業興旺,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帶領村民生活富裕、鄉風文明,這就意味著景觀設計師需要肩負起更多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擔當,既要肩負美化環境、保護生態的使命,還要肩負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使命,新時代新任務對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根據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設置,以成果為導向,有別于傳統教育理念,先確定好學習成果,再構建課程體系與教學策略,因此設定好人才培養目標尤為重要。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具備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面向環境藝術設計企業、建筑或園林綠化企業、房地產企業、城建規劃部門等單位,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室內空間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建筑外立面設計以及室內外環境工程的施工指導、城鎮小區規劃、園林綠化設計與工程實施、效果圖制作、施工圖制作、項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融入鄉村振興,要以培養具備鄉村振興設計能力的人才為成果導向,增加培養鄉村振興設計能力的人才的目標,在原有基礎之上結合市場崗位需求,增加鄉村景觀設計、鄉村風貌設計等專項能力方面的要求。
根據上述人才培養目標,在設置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培養規格,即素質、知識、能力三方面,應該針對鄉村振興提出相應的培養要求。首先,鄉村振興在素質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了解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與基本國策,樹立為鄉村振興事業發展奮斗服務的信念”。在教學中需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讓學生意識到不僅站在自己的層面,也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其次,在知識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在掌握景觀規劃設計基本知識的基礎之上,增加掌握鄉村景觀設計、鄉村風貌改造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合理的、全面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在將來就業中找準方向,并能拓寬就業擇業面。然后,在能力方面要求:除了原本需要具備的探究學習、終身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設計應用等能力外,還應該“了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相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了解國內外環境藝術設計的前沿動態及發展趨勢,具備鄉村振興景觀設計實際操作的能力等”。人才培養規格始終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而設定,從素質、知識、能力三方面緊密與鄉村振興結合。
人才培養能力指標體系也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而設定,也就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基本能力以及具體能力指標是什么。在培養能力指標體系中包含多方面內容,大致分為意識與職業性方面的能力、信息化與發展方面的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技能與勞動能力、持續學習能力。
其中,意識與職業性方面的能力指標主要是學生需要具備遵守法律法規與建筑施工行業職業規范,具有良好職業修養與人文素質,具有符合社會主義精神內核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對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特征和發展方向有自己新的認識等內容。這方面可以增加“具備對鄉村振興國策有基本的認識,以及為鄉村振興設計行業充滿信心并愿意為之奮斗”的能力指標,首先從意識上就提出融入鄉村振興的能力指標要求。
而職業核心能力作為最重要的能力指標,主要是掌握方案設計(室內空間設計、景觀規劃設計)的知識與方法,熟悉設計流程,具備獨立完成不同類型項目的方案設計能力與創新能力,在這方面可以增加“具備鄉村振興鄉村景觀設計的相關設計能力,包括鄉村景觀設計能力、鄉村風貌設計能力、鄉村植物配置設計能力等”,從職業核心能力上融入鄉村振興的能力指標要求。
鄉村振興既要融入到宏觀的教學理念,也要細化到各個教學環節中,應該具備配套的相應課程,落實到教學中。課程體系的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能力體系指標是一脈相承,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設置課程,以我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為例,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實訓課程幾部分,都可以適量的融入鄉村振興設計內容,匹配相應的課時,并同時反映在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里面,這樣既能滿足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也能優化課程知識結構,構建融入鄉村振興的合理課程體系。
1.專業基礎課與鄉村振興的融合
如專業基礎課程中的《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課程可以以鄉村風貌為題材進行速寫或寫生;《設計構成實訓》課程也可以挖掘鄉村圖案、鄉村紋樣、地域民俗圖案為例進行構成設計研究;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美術造型能力與色彩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修養、文化品位,同時具備較高的人文與科學素養。
2.專業核心課程與鄉村振興的融合
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根據之前設定的能力指標要求,要求具備鄉村振興景觀設計與表現能力,教學內容也要包括鄉村景觀設計、鄉村風貌設計、鄉村旅游設計、鄉村鄉土植物配置設計、鄉村景觀設計表現等內容,下面以幾門具體課程來舉例說明與鄉村振興的融合。
比如《環藝專業設計Ⅵ》課程中涉及到專項景觀設計,主要包含景區規劃設計、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結合鄉村振興的景觀設計等教學內容;《環藝專業設計Ⅲ》課程中涉及到景觀小品及功能設施設計的教學內容,可以從多方面挖掘地域性文化特色,融入到景觀小品設計中;《環藝專業設計Ⅱ》課程中主要包含園林觀賞植物、植物配置與造景設計兩部分,可以從鄉村鄉土植物入手,初步認識鄉土植物的觀賞習性與特性,常見鄉土喬木、灌木、花卉等植物的觀賞特性,掌握鄉土植物配置與造景的基本設計原則、造景的基本形式、庭院鄉土植物景觀設計等。以上核心課程對應培養方案設定的能力指標,即要求掌握方案設計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具備獨立完成鄉村景觀設計項目的方案設計能力,熟悉設計流程,具備創新意識與組織溝通協調的能力;又如《快速表現技法》課程應針對鄉村旅游、鄉村風貌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以鄉村作為手繪表現的主場地進行寫生或繪制手繪效果圖等,其對應相應的能力指標,即具備美術基礎造型能力與色彩應用能力,具備美術基礎、制圖基礎、設計基礎等知識,具備較強的手繪方案設計表現能力,能夠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能夠掌握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快速表現技法,同時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藝術修養、文化品位。
可以看出多門環境藝術設計核心課程均可增設鄉村景觀設計的教學內容,專項景觀設計可以分為城市景觀設計、鄉村景觀設計、景區規劃設計三部分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場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態系統,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與評價體系,只有多門課程相互配合、相互融入才能讓鄉村振興教學效果更佳。
3. 實訓課程與鄉村振興的融合
在實訓課程中更應該加強鄉村振興景觀設計的練習,如《環藝美術實習》《環藝認識實訓》等實習課程環節,以前主要以城市公園、城市景點為主要實習場地,現在可以以廣大農村為實習場地。《環藝美術實習》課程可以帶學生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進行采風寫生,體驗鄉村民俗風情,《環藝認識實訓》課程可以到特色性強的鄉村實地踏勘,從硬景與軟景兩方面入手,重新認識鄉村文化,重塑鄉村形象,并樹立為鄉村振興事業奮斗的意識。又如《環藝設計師職業訓練實訓》《畢業設計》等實訓課程環節,最好以實際鄉村振興景觀設計、鄉村旅游設計為設計題目,進行實戰練習,實際項目虛擬設計,重點從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生態、產業等多角度挖掘地域性鄉村特色,突出鄉土特色,不斷提高學生的鄉村綜合設計能力。
4.專業拓展課與鄉村振興的融合
在專業拓展課中的《建筑居住設計原理》《民用建筑構造》《BIM建筑技術應用》課程中,可以添加農村住宅設計、民居設計、風貌設計、鄉村建筑裝飾裝修等課程內容。
由此可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以成果為導向,在設置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能力指標體系的時候融入鄉村振興理念,在設置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時,應該配以相應的教學內容與課時分配,全方位提高鄉村振興景觀設計在教學內容中的比重,將鄉村振興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從而逐漸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知識結構。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需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具備實踐教學的能力,融合“雙證”“雙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這樣的教師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很好的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目前高校應該大力發展雙師型教師,尤其是高職院校更應該加強這方面,大力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只有教師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再紙上談兵,才能把鄉村振興景觀設計落到實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提高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做到教學相長。教師職業能力提高的途徑與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專業專職教師具有一線企業工作經歷與工程業績 ;或參與由人事部門安排的上掛、下派或扶貧;或參加國內外高校培訓進修;或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等多種方式,以此滿足新時代鄉村振興對教師的要求。
鄉村振興主要包括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等方面的振興,產業振興可以通過栽植特色水果或經濟作物,以及打造特色旅游等方式振興產業;生態振興主要指的美化環境(田園風光、民居風貌、農家庭院等);文化振興則指的是鄰里融洽、家庭和睦、和諧的鄉村氛圍以及營造鄉愁等情懷。由此可見,要實現鄉村振興就需要建設“美麗鄉村”,所謂“美麗鄉村”在于其保留原有的生態性,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圍繞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產業之美三個角度展開,即建設一個環境優美,具有自然淳樸的田園風光之美,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之美,具有別樣風情的農家庭院之美,具有和諧的鄉村文化氛圍之美,具有特色種植與特色旅游的產業之美的“美麗鄉村”。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本身是一個具備美學基礎的專業,招收的生源為藝體生,學生具有良好的美術功底,對建設“美麗鄉村”具有良好的優勢,因此發展特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美術特長,突出鄉村之美。具體落實在教學課程中,如《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快速表現技法》《環藝美術實習》《設計構成實訓》等多門藝術類課程中,可以增加相應的“美麗鄉村”的教學內容,如以鄉村為主要采風及寫生的場所,創作多以鄉村為題材,設計作業多以鄉村實際項目為題目,采集民情風俗,深度挖掘鄉土文化,探尋地域鄉村文化特色,凸顯鄉村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將“美麗鄉村”融入教學。
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可以與鄉村振興項目結合起來,[1]地方政府(鄉鎮)、高校、企業之間可以采用多種合作形式,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高校提供人才支持,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為學生提供就業與實習的平臺。可以由地方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高校幫扶,建立實訓基地,三方協作共同促進校企合作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與發展。
綜上所述,只有從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師資力量,特色教學,校、企、政府多方合作等多方面與鄉村振興融合,將鄉村振興落到實處,讓鄉村振興充分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才能真正讓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順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