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如 侯佳偉 方明璐 宋允全(通訊作者)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理學院 山東青島 266555)
近年來,我國倡導“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國內的經濟發展正在實現由點到面的轉變,進入以城市為主導的經濟集群化整體競爭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提出“城市群 (都市圈)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經濟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力,一個優秀、成熟型的都市圈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中心城市帶動力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需要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集聚程度,能夠吸引其他城市要素向著中心集聚,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2)城市之間聯系緊密。為區域一體化提供先行基礎優勢。(3)城市發展速度快。城鎮化發展能夠促進都市圈的建設。本文通過研究廣東省都市圈的經濟發展情況,對準確定位城市特點、定制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數據摘自2007—2020年的《廣東省統計年鑒》,擬從廣東城市群內的城市單元出發,研究2006—2019年間廣東省21個城市經濟發展基本情況及集聚的空間分布特征。為了避免異方差性和解釋變量呈指數式增長的趨勢,本文對所有指標數據均采取自然對數處理。如表1所示,2006—2019年廣東省整體人均GDP穩步上升,每年增長水平保持穩定。

表1 2006—2019年廣東省人均GDP
其中,佛山市、廣州市、東莞市、深圳市、珠海市屬于發達地區;茂名市、陽江市、江門市、肇慶市、惠州市屬于較發達地區;湛江市、清遠市、韶關市、汕頭市、潮州市屬于發展區;其余城市屬于欠發達區。欠發達地區地域面積較大、資源較少,而且隨著周圍區域經濟發展的逐步提升,傳統產業難以繼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且這些城市的人口容易向毗鄰的佛山、深圳等經濟發展前列城市轉移,因此經濟結構轉型,減少人口流失是欠發達地區面臨的嚴峻問題。
選用人均GDP作為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經濟指標,即響應變量,記作Y。結合已有的文獻研究,本文從廣東省經濟的真實情況及數據的可獲得性角度選取了11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分別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人均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 (美元)、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元)、人均教育支出 (元)、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商品房價格 (元)、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 (%)、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率 (%)、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元)和公路密度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記作X1—X11。
為了提高模型對實際問題的泛化能力,需要對收集到的解釋變量進行篩選,本文采用了一種新的變量篩選方法,可用于識別在高維回歸分析中對響應變量有局部貢獻的解釋變量。本文用模型的殘差平方和 (SSE)來衡量變量的邊際貢獻度,并選擇邊際貢獻度較大的變量進行模型構建,具體方法如下:
Step1:首先,將解釋變量Xi分別與響應變量Y建立非參數模型:

依據邊際貢獻度最大準則 (即SSE最小準則),選出對響應變量Y解釋性最好的變量,記作X(1),其模型所得的預測值記為,模型殘差為。
Step2:將剩余的解釋變量分別與殘差e(1)建立非參數模型:e(1)=f(Xi)+ε,i=1,2,…,ρ
依據SSE最小準則選出對e(1)解釋性最好的變量,記作X(2),其預測值記為,則新的殘差為。
Step3:重復步驟2,直至所有自變量Xi(i=1,…,p)被排序為X(1),…,X(p)。
按照向前逐步回歸思想,將排序的變量X(1),…,X(p)逐一加入非參數模型中,假設第j個變量代入模型前,SSE下降速度較快,然而加入第j+1個變量后,SSE下降減慢,并隨著更多變量的加入趨于平穩,此時我們可以將集合{X(1),…,X(j)}看作經過變量篩選的最優子集合。
依照上述步驟,11個解釋變量的排序結果為:{X4,X5,X9,X3,X11,X6,X8,X7,X2,X1,X10},逐次將排序好的變量代入模型,得到擬合模型的SSE序列,通過模型擬合結果得出,X3變量之前的變量代入模型時,SSE下降速度快且預測精度符合最低標準,因此本文選擇{X3,X4,X5,X9}作為最優自變量集合。
結合數據特點,本文將選用空間自變量滯后模型(SLX模型)來進行建模,SLX模型可以完整體現自變量X的空間自相關特征,并能充分解釋Y,X的空間效應,其形式如下:

其中,Y是n*1維因變量;W是n*n維空間權重矩陣;X為p*n維的自變量矩陣;ε是n*1維隨機誤差項;截距項β0為n*1維常數向量;β為p*1維的解釋變量回歸系數;γ為p*1維的空間自變量滯后回歸系數。
將數據與模型進行擬合,具體模型結果為:

本文將采用層次聚類方法進行都市圈劃分,其具體過程如下:對于選定的樣本指標集合,初始狀態下將每個樣本單獨作為一類;之后按照選定的合并規則,依次將滿足規則的類別兩兩合并;重復上述步驟減少類別數量,直到滿足所設定的停止條件后停止。本文采用歐式距離計算方法,采用最大最小距離的合并原則,停止條件設為所有的樣本聚為一類。定義一個影響力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Yj為被解釋變量;Wi為權重矩陣的第i行元素;XTi表示為1*n維的自變量矩陣;γ為n*1維的空間自變量滯后回歸系數。bij表示城市j剔除城市i對其經濟影響后,剩余部分占城市j自身經濟總體量的比例。如果城市i對城市j的空間影響越大,bij的數值越小,表示兩個城市間的影響力距離較小。本文重點關注城市i對其余城市j(j=1,…,i-1,i+1,…,n)的經濟輻射能力的強弱,因此需要對空間影響力指標矩陣進行標準化,記為B*。將矩陣進行聚類分析,我們可以將廣東省分為五大都市圈,分別包括惠州市、深圳市、東莞市的都市圈Ⅰ;揭陽市、汕頭市、潮州市、汕尾市、河源市、梅州市的都市圈Ⅱ;湛江市、茂名市、陽江市、云浮市的都市圈Ⅲ;中山市、珠海市、江門市的都市圈Ⅳ;廣州市、韶關市、佛山市、肇慶市、清遠市的都市圈Ⅴ。
本文通過數據驅動進行建模,估計廣東省各城市對周圍的輻射劃分五大都市圈。對比分析廣東省政府2020年5月8日印發的《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中制定的都市圈規劃方案,對廣東省城市群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都市圈的發展水平和路徑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核心城市,因此核心城市應作為該都市圈的標桿和榜樣,以點帶面,提升自身輻射能力,引領周圍城市群發展,構建協同發展模式。
數據驅動下劃分的都市圈結果顯示,有部分都市圈內無核心城市,該方案打破了都市圈的核心設定,添加了城市之間互幫互助、攜手共進的情形。這種共同致富的模式適用于地理位置偏僻、周圍無核心城市、經濟基礎薄弱的城市群,加強空間經濟聯動,協調內部資源分布,促進整體共同發展,而且內部發展較為均衡。
基于本文變量篩選和SLX模型估計結果可知,城鎮化、消費、教育和第三產業這四個重要影響變量可以充分解釋和預測人均GDP的發展趨勢,因此可利用這四個指標提前預測和分析地區經濟發展走向,加快城鎮化水平建設、刺激居民消費、增加教育投入和扶持第三產業,努力引導地區經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