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寧市委書記 曹國良

海寧是浙北民營經濟發源地。2003年6月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海寧調研,指示海寧“要從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目標上,抓好特色產業”。近年來,海寧牢記囑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特別是今年作出“創新發展年”工作部署,啟動與浙江大學共建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以創新賦能先進制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海寧市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第17位、科技創新百強第7位,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3.37%。
依托浙大國際聯合學院落戶的獨特優勢,與浙大共建以“一校、一城、一廊”為核心的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一校”,即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搶抓學院寫入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方案等戰略機遇,與浙江大學共同打造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加快集聚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辦好浙大長三角國際研究生院。做強浙大國際聯創中心,布局一批國際聯合實驗室,共建更多高端創新平臺。“一城”,即鵑湖國際科技城。去年入選省級雙創示范基地,今年繼續爭創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全省最優科創湖區。目前,一期已有“奕斯偉”等10余家企業入駐,二期電子信息創新園、三期生命健康創新園項目順利推進中。“一廊”,即杭海城際科創走廊。圍繞杭海城際鐵路沿線,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孵化體系。重點打造錢塘國際新城,推進高新區科創中心、長三角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建設一批科創樓宇、CBD總部、創業創新園基地,打響“錢塘潮都、青創之城”品牌;建設杭海國際數字貿易新城,打造浙江數字經濟第三極;做優開發區漕河涇海寧分區科技綠洲、科創中心國家級孵化器等平臺,加快建設馬橋科創中心。
堅持一二三產一起抓,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制造業方面,實施百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行動,把研發投入納入工業投資項目準入條件,提升項目科技含量。實施百項技術智能改造行動,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實施制造業數字變革行動,迭代打造智能光伏等“產業大腦”及經編、家紡等工業互聯網平臺。“十四五”形成“142”先進制造業集群,做強1個1000億級時尚產業,壯大泛半導體、高端裝備、光伏新能源、新材料4個500億級產業,培育生命健康、航空航天2個100億級產業。服務業方面,發展科技服務業,培育壯大檢驗檢測、技術服務、科技咨詢等業態。鼓勵行業龍頭成立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研發機構,由服務一家企業向輻射全市轉型。農業方面,深化與省農科院戰略合作,做強“一鎮街、一院校、一產業、一團隊、一專員、一項目、一基地”模式,打造農業科創高地。

浙江大學國際校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耕企業創新服務,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潛能。一是構建創新梯隊。健全科技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實施科技企業“倍增”計劃,推動高成長創新型企業的分類培育,今年新認定高企1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00家以上。推出“小巨人”“單項冠軍”培育計劃,今年“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入庫100家以上。二是提升研發能力。目前累計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4家、省級企業研究院4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110家。今年實施企業研發機構躍升行動,支持企業獨立或聯合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并向省級以上提檔升級。鼓勵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三是強化創新協同。每年發布百項“揭榜掛帥”技術需求,鼓勵企業成立創新聯合體,推動企業間、產業鏈上下游、產業跨界的協同創新,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實施“招院引所”和“深根計劃”,加快與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浙大、中科院等共建步伐,深化與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浙江機電學院戰略合作。運作好八大產教融合聯盟。率先建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庫,加快整合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資源。
堅持金字塔理念,做強“產才融合”市場化引才模式,打造長三角人才生態最優市。去年獲評全省人才工作優秀縣市,兌現人才資金4億、穩居嘉興第一。一是加速集聚各類人才。積極招引高端人才,實施“海外引才”“精英引領”計劃,爭創省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去年全職引進頂尖人才1人,省海外工程師入選數全省第一。實施“千博計劃”,去年新設博士后工作站6家,引育博士(后)210人,均列嘉興第一,今年要引進博士(后)200名以上。實施“十萬大學生引進計劃”“十萬技能人才引育計劃”,設立“海寧工程師”“工匠日”。二是打響以賽引才品牌。辦好創業創新大賽、科創路演等活動,今年要圍繞重點產業、企業需求舉辦10場創業創新大賽,擦亮“潮起東方·贏在海寧”創業大賽品牌,吸引一批科技人才項目。三是優化人才“后一生態”。釋放“省會城市配套、縣級城市成本”優勢,加快國際社區、國際酒店、國際學校等建設,構建全省獨有的國際生態。全面落實人才新政2.0,運作“潮城英才之家”,服務好人才各件“關鍵小事”。開展HR和CTO聯盟主題沙龍、培訓交流活動,搭建人才成長平臺。
將創新擺在全局核心位置,以爭創省“科技創新鼎”為工作目標,強化投入保障,營造創新氛圍。一是強化工作機制保障。制定科技創新政策3.0,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保持在15%以上。市黨政主要領導當好科技創新“總指揮”,各鎮街和部門“一把手”抓落實,建立部門科技服務隊、科技鎮長、科技協理員、科技特派員、技術經紀人5支隊伍。每年召開創新發展大會,設立“弄潮兒”創新發展大獎、“潮城英才”評選,表彰年度優秀創新企業和人才。二是強化金融要素支持。實施創新型企業金融支持工程,探索“一個創新型企業庫、一個金融服務聯盟、一批定制金融產品、一條資本對接路徑”模式。動員“百名行長學科技”,組建百名金融顧問團,“一對一”為企業提供專業融資方案和對接資本市場意見。做大做強各類創投基金,發揮好30億規模“海創投”作用,助力更多科技人才項目。三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啟用國家知識產權快維中心,開通快速授權和保護通道,舉辦10場知識產權“面對面”服務活動,提振企業原創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