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背景
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有利于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
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是新時代強國發展的必經之路。
話題1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創公平開放營商環境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將是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激發市場發展動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舉措,將對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產生重要影響。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工作原則是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立、破并舉,完善制度,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系統協同穩妥推進。主要目標是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劉英奎認為,建立統一大市場和前些年我們國家提出的要打造國際化的、市場化的以及法制化的營商環境,或者說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是一脈相承的,應該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
市場化是這么理解的: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素的配置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其中包括要素的自由流動、市場規則的透明度、市場規則的公平性,就是不同的市場主體之間應該一視同仁。
市場自由競爭,容易形成壟斷,會對消費者利益造成傷害。因此政府的監管作用、調節作用不可缺少。
項煌妹說,我從事了兩個行業,一個是中國電信的通信行業,一個是阿里巴巴的互聯網行業。這兩個行業的茁壯發展都離不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這樣的一個環境。
大市場政策的出臺,對于我們這兩個行業進一步的發展,能夠對科技創新,能夠對下一步的產業升級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也帶來了非常好的機會。同時我們也看到在這個背景下,有一些地方和行業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壁壘,這也是《意見》出臺的一個環境的基礎。
周廣軍說,蘇州稻香村從1773年建立到現在,我們的產品已經全國銷售,并且出口到40多個國家。這次出臺統一大市場政策,特別是對我們這種全國發展的企業會有很大的支撐,尤其是對品牌會有很大的促進。
話題2全國統一大市場 品牌經濟新機遇
劉英奎認為,統一市場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機遇。首先就是這么一個巨型的統一的中國大市場,使這一些區域性的品牌能夠低成本、低障礙甚至無障礙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傳播推廣,產品銷售數量、市場規模會迅速的擴大。
第二方面的機遇就是營商環境優化。近幾年我們國家“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斷加深加大,根據世界銀行連續多年的測評,中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已從10年前的90多位前進到30位左右。
項煌妹說,有一個詞叫“國潮”,就是把中國的傳統元素和時尚結合。大家知道我們阿里巴巴平臺上有很多年輕的消費者,他們對李寧、花西子、蘇州稻香村、吳裕泰等推出的國潮新品需求旺盛。把中國傳統元素和時尚商品進行結合,全國生產、全國銷售,是新品牌的成長機遇。
我想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確實我們年輕一代對國貨的更加自信和信任。第二,就是全國統一的這樣的一個大市場,讓這些品牌的發育有了很好的一個土壤。
我在阿里巴巴是做鄉村振興工作的,我們會跟一些區縣政府一起去打造區域的公用品牌。這些區域的公用品牌,還有地理標識的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歡。所以說我覺得在當今大市場的這樣的環境下,無論是國潮新品,還是鄉村振興里頭各種區域品牌都是得到了很多新的機遇。
周廣軍說,說到這個品牌強國、統一大市場,對注重品牌的企業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比如我們蘇州稻香村,對于品牌的市場布局、品牌的競爭力來講,都有非常大的促進,也對我們產品的銷售、觸達面拓展等等帶來新的契機。
再一個,我們線上線下融合,在淘寶等平臺上的銷售額,現在已經占了我們銷售額的30%以上,很好地沖破了一些地域限制。
話題3加快統一大市場建設? 激勵企業創新熱情
劉英奎認為,企業要抓住統一大市場這個發展機遇,首先應該加大研發力度,進行產品創新。好的企業在研發投入是非常大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都在10%以上,甚至能高達20%到30%,比如說華為、中興等等。
傳統產業也有一些高力度大投入的,比如說平谷一家小提琴企業,它的研發投入30%以上,它的產品在世界上占有率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山東一家柳編企業,按說它科技含量也不高,但是研發投入也達到了30%。比如他們聘請了意大利的設計師來設計圣誕禮物,每年圣誕節之前投放市場,銷售一空。
第二,企業應該加大市場創新。一般來講,企業市場拓展都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是一個區域性品牌,然后邁向全國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品牌,再逐漸走向其他國家。因此,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第三個創新就應該是文化創新。品牌企業一般都有豐富的文化,有的是傳統文化,有的是鄉土特色文化,還有的借用一些外來的文化。
企業應該加大這種對文化的挖掘。要對自己的企業文化進行梳理,要把企業品牌文化當做一種無形資產來加以經營,要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對自己的品牌文化加強宣傳廣播。
項煌妹說,關于加大全國大市場建設,重點是 “數字化、綠色化、全球化”。
數字化的應用,對統一大市場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我們所有的智慧物流,就是一個數字化非常強的基礎設施,任何一個單子上面蘊含了所有的數字化的信息。
從企業層面來說,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增效降本有很多的應用。所以我們企業在大市場的前提下,怎么運用數字化能力,讓自己的供應鏈也好,自己的創新品牌也好,能夠更加高效便捷非常重要。
第二個是綠色化。大家知道我們的雙碳目標非常明確,我們在這個大市場的前提下,要打造中國品牌走向世界,首先在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流通環節要提前去思考綠色低碳這個維度。
第三是全球化。中國大市場,有這樣大的內需讓我們中國品牌在本土生根,創造了非常好的走向全球的基礎和可能。
周廣軍說,科技永遠是給老字號賦能的最有利的手段。所以我們稻香村在蘇州、在北京、在山東有三個技術研發中心,進行不同的產品的研發,包括應用技術的研發。
同時我們在蘇州也有稻香村的非遺傳承中心,傳承一些老的技藝。老技藝也要適應新時代,把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同時我們還跟一些國內外院校、科研機構聯合攻關,既要提升產品的口味,還要適應現代健康的需求,如低糖低脂低油等等。所以老字號一定要堅守科技創新、科技賦能的發展理念。
話題4深耕本土筑牢基礎? 開放之路弘揚品牌
劉英奎認為,國際國內市場是聯通的,人家的產品進入你的國內市場,你不走出去的話,相當于只能被動挨打。另外從規模經濟效益講,既在國內發展,同時又占領國際市場,才能取得規模經濟效益。走開放之路,國際化之路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著力。
第一要具有國際化的思維,任何企業它從國內走向國際,都是比較陌生的。沖破這種陌生、打破這種藩籬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理念上讓別人接受你。“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非常好的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的理念。合作共贏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就是要熟悉、接受、適應國際規則。企業走出去,要接受國際市場的一些規則,尤其是一些標準,到哪個市場銷售,就應該適應當地市場的標準。
第三應該培養國際化的人才。任何事業的發展,品牌的建設離不開國際化人才,比如熟悉國際市場營銷方式、國外消費者的偏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個是要合規。因為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面臨著方方面面的風險,首先企業要適應要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
項煌妹說,我重點說一下深耕本土。為什么是要深耕本土這樣的一個基礎?阿里巴巴的戰略中,我覺得深耕本土是重中之重。比如說我們平臺上有多少億的消費者,我們怎樣讓這些消費者夠獲得最好體驗,受到最好服務?
我們平臺上還有那么多商家,怎樣讓這些商家有更好的獲得感,讓他們能夠有更好的質量供應?我想這一切都是我們阿里巴巴為全球化發展做出基礎的基礎。因為我們深耕了國內市場的運營和質量,我們才能更好的走向全球化。
周廣軍說,我要重點說的是標準。一個企業,特別是老字號企業,不管是你的管理標準,還有你的產品標準,或者你的一些技術創新標準,這些我們一定要去圍繞提升統一大市場要求來講。
我們現在出口40多個國家,有的是歐美國家,有的是其他國家,標準不一樣。我們為出口就專門做了三年的法規調研。所以這個標準非常之重要,尤其是適應一個大的市場,適應一些國際市場,這個非常關鍵。
其實對于一個品牌來講,是你適應不同的環境才能產生的。讓消費者對你的產品有信心,對品牌有信心;同時來講我們要對市場要有信心,尤其是全國統一大市場政策的推行,使這個市場更寬闊。
信心比金子都重要,所以我們要有信心。也要相信市場,市場在那兒,品牌在那兒,需求在那兒。
同時你要有一個為消費者服務,為市場服務的這種理念,那么你這個品牌,你這個企業就是有價值的企業,有社會價值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