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慶玲
【摘要】 《人生》 [1]是路遙創作的第一部經典中篇小說,也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小說描寫了改革時期人物的命運以及面對不同事情做出的不同選擇。在面對愛情的選擇中,既有高加林的現實性選擇,也有黃亞平的自我性選擇,還有劉巧珍以心靈之愛為中心的愛情選擇。不同的選擇,使得他們的愛情都有不同的結果,本文主要研究三位主人公的愛情選擇。
【關鍵詞】 《人生》;高加林;黃亞萍;劉巧珍;愛情選擇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2-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01
《人生》描繪了男主人公高加林不愿在農村偏安一隅,他渴求在城市謀求一個優越的工作,當他進入城市工作之后,為了自己能擁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他選擇了拋棄自己的女朋友,然而最后卻落得個一無所有的悲劇。在路遙的《人生》中有三位人物,分別是高加林、黃亞萍、劉巧珍。他們的自身性格特征使得他們在面臨選擇時,高家林是基于現實基礎上的愛情,黃亞萍是基于自我的選擇,而劉巧珍則是基于自己心靈愛情的選擇。那么他們三個人分別屬于什么樣的人格結構,又會做出怎樣的愛情選擇,下面結合小說文本,對這三個人物的愛情選擇展開論述。
一、高加林對愛情的現實選擇
《人生》中描寫了高加林在青年時期的一波三折,從縣城教書到被占用名額返回農村勞作,再到機緣巧合通過走“后門”當了縣里的一名通訊干事,直至最后又被揭露走后門再次返回農村,導致悲劇結尾。高加林追求高品質生活,喜關注國際事務,也有一定的文采,曾在報紙上發表過詩歌,這一切都是高加林的苦心經營,雖然他高考失利,但是不甘當農民,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渴望擁有更好的前途[2]??墒鞘屡c愿違,他的工作被高明樓的兒子所頂替。在這段失意的日子里,他一蹶不振。可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他遇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愛情。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這個姑娘無論從外貌還是性格方面來說都是無可挑剔的,唯一有一個缺陷,她是一名地道的農村女性,沒有文化。高加林最落泊的時候遇到了劉巧珍,在這個時期他們相互治愈,劉巧珍給予高加林重新生活的動力,在劉巧珍的眼里,高加林是完美的,高加林也是在農村這個環境中,感覺到了真摯的愛。在高加林心中,如果他一直生活在農村,那么劉巧珍那種令人心醉的愛情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在這種心理驅使之下,他與劉巧珍相愛,有了一段美好的戀情。
但是當高加林有了可以去縣城工作的機會后,高加林內心渴望出去的心使得他在事業和愛情中選擇了事業。在縣城工作的高加林十分得志,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之前的高中同學黃亞萍再次闖進他的生活。他們可謂是志同道合,有著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們在一起談文學、談國際事務。久而久之,黃亞萍向高加林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同時,高加林面臨了人生的第二份愛情。這時,他就需要在劉巧珍與黃亞萍之間做出選擇。小說中提到他在劉巧珍和黃亞萍之間徘徊不定,他認為不能為了在農村的一段愛情而放棄自己的光明前途。其實就是在劉巧珍與黃亞萍之間權衡利弊之后做出選擇,他的愛情選擇已經丟失了學生時期純粹的感情,變成了一種物化的感情。劉巧珍來縣城找他,和他談論的話題都是一些帶有農村風味的家長里短,他不感興趣,甚至覺得有一絲絲的不耐煩。如果他選擇了劉巧珍,他就可能一輩子都只能在農村,沒有任何發展前途可言,自己心中的夢想注定會化為泡影。然而選擇和黃亞萍在一起,單從戀愛角度出發,黃亞萍也比劉巧珍理想的多。黃亞萍無論從家庭條件、文化水平還是外貌特征都不輸于劉巧珍。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不僅有共同話題,還有黃亞萍能帶給他更好的工作環境與機遇。
當高加林面臨自己的愛情的選擇,他從社會現實出發選擇了黃亞萍,這無疑是一種以現實為基礎、以功利為目的的選擇。但是人有旦夕禍福,在他即將愛情事業雙豐收之際,由于別人舉報,他在城里被撤職,他引以為傲的工作丟了。這時他只能再次回到農村,他失去了“巧珍”和“黃亞萍”,二者都成為自己人生的過客。生活是那么有望,最后卻是那么的無望。
高加林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丟失了劉巧珍這一塊“金子”,選擇了可以為自己事業做輔助的黃亞萍。在兩個人當中做選擇,一個是自己內心深處喜歡的,一個是無聊生活出現的新鮮感。他以社會現實為基礎的選擇,沒有遵從自己內心的感情,而是選擇了有利于自己事業發展的黃亞萍。不過生活總是公平的,當他以為自己可以離開縣城,去更大的地方工作時,他被人揭露說是走后門,又被打回原形,不得不再次返回農村。人生的道路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會面臨各種的選擇,一個選擇會影響自己和他人的一生,即使遇到了困難,一切都由自己承擔。高加林以現實為中心的愛情選擇就是體現他愛情悲劇的結果。
二、黃亞萍對愛情“自我”選擇
黃亞萍是高干子弟,她在高中畢業后去縣城當了播音員。與當時家境和社會地位相符的張克南談戀愛,在高加林沒有出現之前,他們倆也算順風順水,平平淡淡,兩個人都有著在縣城體面的工作。張克南從高中就開始喜歡她,只是當時她還看不上張克南,兩人也沒有過多的交集。但是在畢業后由于家庭關系,他們倆相愛了。在她與張克南的這段感情中,張克南是真心實意的愛著她并且一直照顧她。可她只是在那個階段還沒有出現意中人,后因張克南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心所感動而選擇和他在一起??梢哉f她的這份愛情是因感動而選擇在一起的。她的“自我”式人格特征讓她在備受感動的基礎上選擇了與張克南戀愛。
在高加林重返縣城工作后,使得黃亞萍原本平淡的生活被打破了。黃亞萍經常去高加林的工作單位找他聊天,慢慢地心中的愛情種子被激發。她真誠地愛著高加林,而且她并不希望高加林一輩子都在農村中安然度過。因而她是在高加林擁有了一份體面的縣城工作的條件下,才漸漸地表達自己對于高加林的感情。假如高加林沒有在縣城工作的機會,那么她也不會選擇高加林,而是奉父母之命繼續和張克南保持著平淡如水的生活,讓原本普通而平淡的感情繼續下去。讀者認為她對高加林的愛是真摯的,可同時也是有前提條件的。黃亞萍與高加林的愛情是羅曼蒂克式的現代愛情,這種戀愛方式和她自己有著南方姑娘特點、同時見過許多世面有關。黃亞萍由于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影響,與高加林展開的戀愛模式一切都是以她自己為基礎。她可以任性胡鬧到當高加林在開會時,因為自己的一句玩笑話讓高加林放下工作,去為自己找心愛的一把小刀,可那只是在證明高加林是否在意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對高加林進行一番打扮。當然,她在物質方面是不吝嗇的,她把自己的多數工資都給高加林購買衣服、鞋和各種各樣的零食。456C03F2-18C1-461E-AB31-26C1841E8DDA
小說中提道:“在她看來,追求個人幸福是一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我是我自己的。”本來是已經在戀愛中的人,可是那不是她想要的愛情。所以在遇到高加林后,她慢慢明白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果斷地選擇了和張克南分手,想要和高加林在一起。顯而易見,她在張克南與高加林之間,選擇了自己真正喜歡的高加林。她不顧自己父母的反對,只遵循自己內心的感情一味地任性。她在給張克南寫的那封分手信中就已經提到,她清晰的明白她和張克南的愛情關系只是在適時的時間下由于受到感動而選擇在一起,但這并不是愛情。在高中時期,黃亞萍和高加林就經常在一起談文學、談國際事務,他們之間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但她沒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就是一個出身農村這一條件就把她與高加林卡住,出身太過于懸殊導致他們當時無法在一起。在高加林在縣城有了工作之后,加之他本身具有的才華,黃亞萍在一段時間的相處后就選擇了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述說著自己對高加林的喜歡。黃亞萍就具有“自我”這一人格,“自我”人格結構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貫穿的便是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大腦中的映象,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她深深地愛著高加林,但是高加林卻是農民,她的內心深處是厭惡這個身份的,自我的情感與理智在她的愛情中沖突不斷,以自我為主的意識一直存在于她的愛情之中。只有在各種現實基礎上,她在面臨愛情選擇時才會選擇高加林。
張克南的母親為自己的兒子打抱不平,舉報高加林在縣城的通訊干事的這份工作是通過走后門獲得的。生活給了高加林當頭一棒,他丟失了這份工作,只能重返農村。黃亞萍開始痛苦了,她不得不再一次做出愛情選擇——選擇分手還是選擇陪著高加林一起當農民。她愛高加林但是她又怕他當農民。她當然不會為了高加林拋棄自己的前途,也不會和高加林一起當農民。她的父親要帶她去南京,于她個人而言,她是可以具有美好的前程的。高加林因為愛情的錯誤選擇,導致了情敵張克南母親的告發,最后又丟失了工作回到了農村,亞萍因為身份的差異也離開了他。[3]她是一個“自我”人,這也使得她與高加林的愛情必然走向悲劇。
在黃亞萍的骨子里,潛意識里,都是瞧不起農民的,除了她愛上的高加林。她認為一名文化與才能兼得的男人娶一名沒文化的農村女人,是不幸的,“這簡直是一種自我毀滅!”這充分體現了她是一個“重權衡”的女人,有著當時社會上的“知識分子”身上特有的那種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臭毛病,認為與不識字的人結合是對知識分子這個身份的巨大侮辱,同時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行為,但她缺乏一種換位思考、深入環境體會的思想。黃亞萍“自我”式的人格讓她在愛情與現實的碰撞中,放下了愛情,回歸現實。
三、劉巧珍對愛情的心靈選擇
單純、善良、漂亮且在農村算作家境較好的劉巧珍心中一直默默喜歡著高加林。她對高加林有著濃郁而深刻的愛,她的愛是偉大、無私和包容的,她愿意為了高加林改變自己,即使高加林傷害了自己,她也是選擇原諒和包容。期間有后川馬店村一隊的生產隊長馬栓一直去她家登門說親,劉巧珍卻一直不肯露面。就是因為她心里住著高加林,一直在為他發狂發癡。可是她心里明白在縣城教書的高加林是她高不可攀的。當高加林的民辦教師名額被同村的三星頂替后,高加林不得不返回農村工作。只有當高加林回歸土地,劉巧珍才有勇氣一點點表露自己的感情。她知曉高加林自己一個人去縣城賣饃放不下面子,饃都沒有賣出去,就主動幫他去縣城里賣饃。高加林每一次漫不經心的話語卻都被劉巧珍用心的聽了進去。因為和高加林談戀愛,她開始注重自己的形象:開始刷牙,這對于一個不識字的女社員來說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但她不顧村民異樣的目光,只是想著她的加林哥心中就十分滿足。因為高加林說過她穿上那件米黃色短袖特別好看,和高加林的每一次見面,她都會換上那件衣服,只為能讓高加林喜歡。小說通過劉巧珍對于馬栓的冷漠和對高加林的熱情對比,顯而易見劉巧珍在馬栓與高加林之間做出的愛情選擇是高加林。
如果高加林一直在農村生活,當一個地道的農民,那么他們倆的愛情無疑是十分幸福愜意的??筛呒恿中闹幸恢庇邢胱叱鲛r村,在縣城或者更大的地方當一名有文化的工作者的想法。劉巧珍沒文化的這一缺陷導致她只能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思想上的差異不得不造成他們之間愛情的悲劇。從一開始他們倆的愛情就是不平等的。劉巧珍對高加林是愛的癡狂,而對于高加林來說,劉巧珍只是他在失意時出現的一根救命稻草。劉巧珍知道她是守不住高加林的,因而當高加林告訴她有一個縣城工作的機會時,她雖然心中十分不舍,希望高加林能留下,但是還是選擇了支持高加林出去工作,只是哽咽地對高加林說出去了要時常想著她并且只能愛她一個人。在高加林前往縣城準備工作時,也只有劉巧珍這樣唯一一個癡情的人送他。
人的欲望是永遠也不會滿足的。高加林去了縣城后,在工作方面還算得志,多數時間都貢獻給了工作,對于自己在農村的女朋友劉巧珍也是拋之腦后、不聞不問,劉巧珍來縣城看了他幾次都沒有見到面,有一次好不容易才見到了高加林,十分親切地和他著高家村最近發生的事情。可是高加林表現出來的不是好久沒見的想念,而是一種不耐煩的樣子。一個是有文化且向往遠方的青年,一個是不識字只想在農村安居樂業的青年,兩種不同的思想在同一個地方生活也許會過得很幸福,但是一旦不在同一個地方,兩個人面臨的結局就是分手。高加林把劉巧珍拋棄之后,劉巧珍整天郁郁寡歡,也曾有過想死的念頭??墒亲詈竺靼琢怂退募恿指绮罹嗵罅耍膼矍樽非蟮锰^天真,因此她也開始慢慢接受了這個現實。這段愛情的破滅讓她又做了另外一個選擇——和馬栓結婚。她與馬栓的婚禮如期而至,眾人皆鬧,唯她沉默,一個人呆呆地望著窗外。
小說中讓讀者為之動容的是最后劉巧珍在得知高加林被揭露后要再次返回農村時,她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在聽到自己的母親和姐姐要為自己打抱不平,準備好好地奚落高加林一番時,她請求她們別去。并且還專門拉著姐姐巧英前往高明樓的家中,請求高明樓給高加林一個機會,讓他再去教書。面對一個拋棄了自己的人,劉巧珍沒有心生恨意,反而是更強烈的維護與關心。劉巧珍的內心在以自我心靈為中心的愛情觀念之下,擯棄了人類心中的憎和惡,讓她的愛得到了升華和超脫,凸顯了人性至純至美。無論如何,她在感情上都無法割舍對高加林的感情,但出于道德層面,她已經和馬栓結婚了,她就要和馬栓認真的生活,認真地過一輩子。她明白馬栓是好人,所以她不能再去傷馬栓的心。
劉巧珍這種以自我心靈為中心的愛情選擇,抑制了本我的沖動,雖然她內心深處還是十分喜歡高加林,可是她明白他們之間的差距,即使最后高加林還是回到了農村,她也克制了自己內心的喜歡,不會再去找高加林。在遵循道德原則的基礎上,她已經和馬栓結婚了,她就要對這份婚姻負責,即使心愛的人回來了,也要堅定地選擇和馬栓認真的生活一輩子。這就是她純真的愛情觀念的直接體現。
四、總結
《人生》所描繪的就是人在自己關鍵岔路口所做出的選擇,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就代表了即將開始的不同未來。高加林、黃亞萍與劉巧珍三人的愛情選擇都是在自身性格影響下做出的選擇。根據上文的論述分析,可以得出高加林的愛情選擇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的,黃亞萍是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愛情選擇,而劉巧珍的愛情選擇則是一種純粹出自心靈的愛情選擇。
參考文獻:
[1]路遙.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2]朱淑瑤.路遙《人生》中高加林的精神束縛緣由[J].今古文創,2021,(29):16-17+35.
[3]楊澤松.《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劇[J].文學教育(上),2021,(07):36-37.456C03F2-18C1-461E-AB31-26C1841E8D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