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強 于歡 王澤宇
【摘要】 在傳統的政治構建中,皇權與士大夫占據著重要地位。如何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人們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用“公”的觀念重塑了傳統君主的政治合法性;另外一方面,他又從思想與制度層面再造了士大夫群體。他的這種政治改革方案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認識皇權與士大夫群體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明夷待訪錄》;皇權;士大夫政治
【中圖分類號】K24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2-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17
皇權與士大夫群體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在近代以來的主流說法里,中國傳統政治往往被歸結為‘君主專制主義’,而儒家政治則按照這個‘專制’權力的關系來進行定位?!雹龠@樣的解讀固然突出了中國古代政治中的某些方面,但是中國古代政治中確實有除了專制以外的另一些因素,例如儒家的“道統”傳統、“以道抗勢”的思想。因此不能簡單地把皇權與士大夫政治之間的關系歸結為專制與服從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古代,士人群體不僅僅是簡單的被統治,而且他們本身也在實施統治,這樣的統治集團從上到下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如果不再將政治的中心視角放在皇帝身上,而是轉移到士大夫群體身上那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皇權與士大夫群體之間的關系了。合理地、多角度地認識中國傳統社會,對于當代中國的政治改革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黃宗羲與《明夷待訪錄》
黃宗羲祖籍浙江余姚,他生長在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現象使得他對中國傳統的封建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明末清初并不和平,相反這個時代從政治到經濟再到文化充滿著動蕩。明朝后期政治腐敗,東林黨人關注現實,不畏生死的情懷使得他們與腐敗、兇狠的宦官集團展開了斗爭。東林黨人早期的雛形是無錫東林書院。一開始,顧憲成與高攀龍因議論朝政而被罷官,他們二人就到東林書院去講學。一時間與他們二人有著相同主張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東林黨人。東林黨人的宗旨是“重氣節,輕生死,嚴操守,辨是非”,②這些東林黨人以視死如歸的勇氣與天啟朝實際掌權者——魏忠賢展開了斗爭,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被閹黨迫害致死其中就包括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在崇禎時期,魏忠賢垮臺,但是這并不能挽救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在這種背景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終,清軍入主中原,成為新的政治局勢的掌控者。
統一之后,清政府通過政治勸誘與武力鎮壓穩住了政局。黃宗羲一開始對清朝的政治統治進行了抗爭,但是這種政治活動最終還是失敗了。在政治抗爭失敗之后,他開始講學授業、潛心著述。康熙六年,黃宗羲開始在“證人學院”講學。此外,他還受邀多次赴江浙地區等地講學。在講學中,經世致用、反對空談始終是他講學的主題。二十余年受他影響的不下百人,其中不乏社會名士,如史學家萬斯同、經學家萬斯大等。黃宗羲除了講學以外還潛心著述。他為自己嚴格規定了每天必須讀的書、寫完的文章。不論嚴寒酷暑,他都在書海文章中盡情揮灑。據統計他的著述多達1300余卷,受到了時人高度的認可。康熙堪稱千古一帝,文韜武略無人能出其右。他也曾下詔:“凡黃宗羲的論著與他搜集的明代史料,均由地方官抄錄,送交史館,征其書而不征其人?!雹墼谒谋姸嘀髦校瑑r值最高、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明夷待訪錄》。
黃宗羲在以“明朝遺民”的身份進行武裝抗清失敗之后,開始對整個社會的封建制度進行了反思?!睹饕拇L錄》特殊之處在于它一方面激烈地抨擊了世襲的皇帝制度,另一方面又設想了一個空前激進的儒家士大夫統治的方案。④這兩個方案為人們去理解皇權與士大夫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二、《明夷待訪錄》中的君主形象
在封建社會,一切問題都與君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傳統儒家思想中,君主被塑造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形象,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⑤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黃宗羲則另辟蹊徑,從君主的起源、君主的合法性、對現實君權的批判等角度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君主形象。
對君權起源的問題的探討體現在《原君》篇中。他指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過除之。”⑥這也就是說,君主并不是從來就有的,在“有生之初”的狀態下,人們各自私有著各自的權利。直到有一個能代表公意的人的出現,人們才將自己的權利讓渡給他,而這個以天下公利為先的人就是君主。這句話也體現了黃宗羲對君主政治合法性的再構。不同的思想家對于君主的合法性來源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董仲舒曾經說過,“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⑦董仲舒將君權神秘化,并通過“家國一體”的邏輯把君主比作君父,以倫理上的正當性取代了政治意義上的正當性。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很多思想家都與董仲舒的看法一致。但黃宗羲卻另辟蹊徑,認為君主的合法性在于是否能夠以實現天下人的公利為己任。也就是說,他認為權力的主體必須體現權力的公共性即權力的行使者自出現以后就背負著“使天下人受其利而釋其害”的義務,這樣黃宗羲就把高高在上的君權拉了下來,構建了一個為人民公利而不斷奮斗的君主。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對君主個人專制統治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與傳統儒家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都認為好的政治已經出現過了,即“三代之治”,都體現著復古的政治觀點。他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當時的君主能夠做到“興公利”。但后世的君主卻發生了異化,把利歸于己而損歸于人。對此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后之為君者則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己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⑧在這里,黃宗羲對君主的批判似乎抓到了實質。正如他所說,君主專制實際上就是把政治權力私有化,把國家公器當作私有財產。在這種觀念下,君位與國家一道在一個家族中被繼承。但是往往在繼承中君主的素質并不能保證,因為后世君主的過分貪婪,所以人們不再會把君主當作父親一樣愛戴,其家國秩序也往往近于崩潰。正如黃宗羲所寫的那樣:“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者眾。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子孫矣?!?⑨所以黃宗羲感嘆道,天下最大的禍害就是君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他對君主的害處有著深刻的理解,但是并不主張廢除君主。黃宗羲仍然對君主抱有者倫理上、政治上的幻想,希望出現明君從而再現三代之治。
三、皇權與士大夫群體在思想層面上的關系
士大夫群體是中國古代政治舞臺上的重要政治力量,要搞清楚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的士大夫形象必須首先搞清楚士大夫群體的邊界在哪里。在科舉制下,是否擁有功名區分了“士人”與“庶民”;而有功名就可以進入仕途,主政一方,成為士大夫群體的一員;另外,功名中等級較低者如舉人、秀才又會形成當地的士紳群體,成為士大夫群體的基層代表。這樣士大夫群體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體系。在此基礎上,黃宗羲賦予了士大夫群體思想自由與政治抗爭的精神。顯然這與東林黨人的氣節是一致的。盡管這種精神在先秦儒家中已有闡釋,例如孟子的“民貴君輕,以德抗位”思想。但是,隨著專制統治的加強,這種抗爭精神慢慢喪失殆盡。
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忌憚這種精神,他特別強調了君臣之別,堅持天子對天下的絕對領導權?;谶@樣的背景,黃宗羲寫道:“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⑩這就是說,“君臣大義不是天然正義的,尤其針對在后世之君。倘若后世之君不顧公利而加害于天下人,人們就有推翻君主的權利。此外,黃宗羲還借古諷今,盛贊政治抗議精神。在《學校篇》中,黃宗羲寫道:“東漢太學三萬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公卿避其貶議。?意思是說,東漢太學院的三萬太學生,針砭時弊。不畏權貴,令高官勛貴汗顏。又說:“宋諸生伏闕槌鼓,請起李綱”。?意思是說,在宋欽宗時期,抗金名將李綱被罷,金人來犯,宋太學生,堅持請愿啟用李綱。黃宗羲很贊賞太學生身上的政治抗議精神,認為這種精神體現了三代遺風。在他看來,如果當時的君主能夠采納這些建議,那國家也就不會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既然思想自由與政治抗爭精神如此重要,那如何去恢復這種精神以達到“三代之治”呢?黃宗羲認為要解決這種弊端一項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改革科舉制度。首先黃宗羲指出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即“流俗之人,徒見夫二百年以來之功名氣節,一二出于其中,遂以為科目已善,不必他求……徒使庸妄之輩充塞天下,豈天之不生哉?則取之之法非也?!?這就是說,盡管在科舉制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賢明的人,但是這并不是科舉制的功勞,而只是因為,科舉制集千萬知識分子于一時,有幾個出類拔萃的人并不足以為奇。這并不能說明科舉制是完善的。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黃宗羲提出了改革科舉制的構想。他把經世之學作為科舉制的主要內容,試圖以經世的知識來充實知識分子的大腦,從而為他們的政治抗爭精神于思想自由提供知識基礎。對科舉制的構想無疑對于促進思想自由、促進知識分子關懷現實、限制君權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皇權與士大夫群體制度層面上的關系
皇權與士大夫群體之間的關系不僅體現在上文中的政治抗爭與思想自由的層面,而且體現在《明夷待訪錄》中的政治改革方案之中。
明朝專制政治趨于腐朽,黃宗羲似乎認識到了強權并非真理。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黃宗羲認為要限制君權離不開構建像東林書院那樣公判是非的場所。所以建立學校使其擔負起“出治天下之具”與“公其非是”的雙重職能。而正是在學校中體現了皇權與士大夫之間的制度性聯系。
黃宗羲寫道:“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在這里,黃宗羲是說,國家之事的決斷權要出于學校,而不是像現實中那樣把所有的權力都歸于皇帝一人,這樣不僅是對皇帝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他人性的考驗,在這種巨大的誘惑下,很難始終把握公平的理念。他把評判事件是否正確的標準賦予了學校,而且學校還要發揮自身的教化作用,從而使得上至君主,下至草民,無不受學校的影響。士人階層在黃宗羲的政治實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如侯外廬先生所指出來的那樣,正因為黃宗羲把品德高尚、極具才能的士人聚集到學校之中使其公議是非,而君主的權威則大大下降,所以他才盛贊《明夷待訪錄》中的政治思想為“舊民主主義的議會政治的萌芽思想。” ?
此外,黃宗羲還主張設立學校,在學校設立學官。與皇帝和最高學校的關系相同,黃宗羲同樣把學??醋鞯胤降淖罡邫嗔C構,其具有監督彈劾之權。對于地方學校而言,黃宗羲寫道,“學官講學,郡縣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郡縣官政事缺失,小則糾繩,大則伐鼓號於眾?!?這就是說,在每月的初一與十五,地方學校針對地方大事召開講學。主講者為郡縣中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在講學中,郡縣中的官員應該與學生同列,行弟子禮,然后背面而坐。而且還規定,郡縣官員不可以逃避這樣的聚會,否則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當地方長官政事有失,學官要予以糾正。當他們有重要過失時,要將他們的過失宣之于眾。在這里實際上黃宗羲已經將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從以君權為代表的官僚體系中轉移到學校,轉移到了社會。黃宗羲在這里所要建構的皇權與士大夫之間的政治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帶有一絲君主立憲意味的政治關系。
五、結語
黃宗羲的政治實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從理論的角度來看,他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政治角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再調整。士大夫群體被寄予了厚望,而高高在上的傳統君主被他拉下了神壇,他號召世人放棄對君主的期待,而僅僅保留了以皇帝為樞紐的中央集權的這一基本結構。但是在他的構想中,士大夫群體卻依然在高度依賴著皇權的基本事實。這也注定黃宗羲政治思想無法邁出傳統政治理論的窠臼。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黃宗羲其倡導“思想自由與政治抗爭”無疑相當于是封建社會的一聲驚雷,其對君主專制的批判多為近代的改革家、革命家們所引用。而且他所倡導的“公私之辨”“士人精神”“學校制度”都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領會、學習。
注釋:
①④程農:《皇帝制與儒家士大夫政治——以〈明夷待訪錄〉為中心的考察》,《政治思想史》2021年12期,第48-60頁,第198頁。
②章培恒、安平秋:《黃宗羲集》,鳳凰出版社2020版,第2頁。
③章培恒:《黃宗羲集》,鳳凰出版社2020版,第3頁。
⑤見《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⑥⑧⑨⑩?????(明)黃宗羲、黃金裕主編:《明夷待訪錄》,九州出版社2021年版,第25頁,第25頁,第26頁,第26頁,第71頁,第71頁,第74頁,第71頁,第71頁。
⑦(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2012版,第366頁。
?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2004年版,第145頁。
參考文獻:
[1]章培恒,安平秋.黃宗羲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
[2]程農.皇帝制與儒家士大夫政治——以《明夷待訪錄》為中心的考察[J].政治思想史,2021,12(02).
[3]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明)黃宗羲著,黃金裕主編.明夷待訪錄[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5](漢)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2.
[6]趙秩峰.明代皇權轉移之際惡合法性博弈[J].史學集刊,2020,(01).
[7]王格.黃宗羲論“治法”與“治人”[J].哲學動態,2021,(09).
[8]陳暢.理學與三代之治——論黃宗羲思想中形上學、道統與政教的開展[J].哲學動態,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