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玲 賈海鵬 閆曉燕
【摘要】 作為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軍事要塞,武威的戰略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境內保留有豐富的長城資源遺存。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不僅僅要保護長城本體,更要通過文化旅游的方式來傳承長城精神,延續涼州文化基因、增強本土文化自信、帶動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為本地居民營造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空間。本文通過分析武威長城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現狀,提出通過科學規劃整體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挖掘長城文化內涵、吸納本地居民參與、設計長城研學產品、重現長城文化記憶等方式推動武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關鍵詞】 武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2-008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25
一、引言
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既是國家的一項大戰略,也是武威加強區域合作,建設文化旅游名市的重大歷史契機。通過讓游客參觀武威的漢、明長城感受和認識武威厚重的歷史文化,了解武威作為絲綢之路重鎮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增強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通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講好武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武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要結合全域旅游、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等國家政策,既為宣傳涼州文化提供了新的載體,又可以發展文旅經濟,助推文化旅游名市的建成。
二、文獻綜述
陳默(2021年)[1]提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遵循三點:原真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體系性保護。竇文章(2020年)[2]提出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需要,要以區域一體化、全域旅游的角度整體開發。白翠玲、武笑璽(2021年)[3],徐緣、侯麗艷(2021年)[4]等學者研究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管理體制,從不同角度提出要構建適應跨區域、跨省市、跨部門的大型線性文化遺產和國家公園特點的新型管理體制。孫嘉淵(2021年)[5]探索了跨區域國家級文化工程與經濟發展的共生共融發展路徑。邢亞萍(2020年)[6]提出天津通過長城文化公園創建工作推動地區文化旅游上檔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李國慶、魯超(2021年)[7]提出河北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區域旅游融合創新發展的模式和路徑。董耀會[8](2019年、2020年) 以臨洮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例提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必須合理保存傳統文化生態,實現文化和鄉村振興,積極推動當地經濟結構調整及精準扶貧。劉素杰、吳星(2020年)[9]研究發現京津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能夠帶動沿線城鎮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文化與生態融合。苑瀟卜(2021年)[10]針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中的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情況做了相關研究,提出長城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對策。牛明會、潘秀昀等(2021年)[11]提出文旅產業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具體舉措。郭弘(2021年)[12]提出要把甘肅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一種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間形態,打造甘肅國家文化公園的金名片。黃璜(2021年)[13]認為長城沿線富集了長城抗戰、紅軍長征等厚重的紅色旅游資源,提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紅色旅游發展思路。
通過文獻檢索發現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當下的研究熱點,國家學者主要集中分析相關概念、內涵、建設原則、管理體制等方面。有些學者以國內不同的長城段為例,作了具體實踐研究,如長城與區域經濟發展、非遺傳承、生態文明建設、全域旅游等方面的關聯,并提出相關建設對策。也有學者專門研究了甘肅[14]、河西走廊[15]的長城遺存及保護對策,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西段文物保護區劃研究[16]。關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武威段還未有相關研究。
三、武威長城資源概況及開發現狀
(一)武威長城資源概況
伴隨涼州衛、鎮番衛、古浪守御千戶所的設置,武威長城就已經開始修筑。目前境內長城資源遺存豐富,主要以漢代長城和明長城為主。漢、明長城共有4條主線,在天祝縣、古浪縣、民勤縣、涼州區內均有分布,全長共627403米。漢長城全長196162米,大體為東南——西北走向,形式主要有墻體和壕溝兩種。歷經兩千多年歷史,漢長城段多已坍塌,只剩部分遺存。其中涼州區長城鎮月城墩一段保存良好,殘高6米,基寬2.5米,20余座烽燧現仍清晰可見。明長城全長431241米,主要有兩條,一條是舊邊長城,大致呈東南—西北走向延伸。另一條是新邊長城,大至呈東—西走向。河西走廊干旱少雨的氣候,使得夯土版筑的城墻能夠長久保存下來,但復雜的自然環境以及人為破壞,使許多長城遺址正在消失,保存較好的有武威長城鄉到九墩鄉段等。
(二)武威長城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
清代以來,武威從邊塞重鎮逐漸變為內地,長城也不再擔任邊防重任,由軍事防御工程逐漸變為廢棄的殘垣斷壁。由于年代久遠,再加上受到風沙、鹽堿侵蝕、蟲害、鼠害及地震災害,部分長城資源被毀。遺存的長城段也因為戰爭、村民屯田開墾、引水灌溉或修路建舍等遭到許多破壞。目前,有關部門已經做了對武威長城資源的基礎調研,大部分長城段缺乏有效保護,開發程度低,還未與旅游開展深度融合。由于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缺少專項資金和專業保護隊伍,部分長城段處于無人看管保護狀態。
目前武威長城資源基本采用一些靜態保護和技術保護,大部分長城段只是在附近立一塊文物保護碑,保護方法單一。有的長城段周圍長滿雜草,如張義堡墻體及文物碑。長城作為復雜的軍事防御工程,主要建在地勢險要的地方,遠離城鄉,甚至在荒漠中,缺乏專人監護,例如民勤八一長城。周遭地理環境的復雜性、當地居民對長城重要性的認識不夠等原因也增加了長城保護難度,部分墻體較矮,如永昌鎮長城段,沒有隔離保護,牲畜踐踏和耕地破壞使得其損毀較嚴重。總體來看,武威長城資源的保護開發稍顯滯后。
目前武威成立涼州文化研究院,2021年實施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西北整體視野下武威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保護與轉化利用”專項項目,其中包含對武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為此政府還成立了專門的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地方長城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機構——武威長城文化保護研究院,負責對境內長城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建立和完善市域內長城資源數據庫建設,打造長城網上空間。地方文旅局也采取相關措施推動長城保護,如古浪縣文旅局,近年來組織了長城徒步等活動,加強當地居民對長城價值的重視和認同;成立基層長城保護宣傳隊,引導沿線民眾樹立長城保護意識,讓村民自覺參與到長城保護行動中。修建觀光道路和停車場,為長城開展旅游活動提供便利服務。武威長城資源正在有序開發中。
四、武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策略
自漢武帝設河西四郡以來,武威就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鎮要塞,武威長城遺址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更代表著各族人民的辛勤與智慧,是研究古代河西走廊政治、經濟往來、文化交流、民族交融、農牧交匯、軍事防御等方面的重要實物。借助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可推動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提升武威知名度與影響力。
(一)科學規劃整體保護
在甘肅省初步規劃的“338”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總體布局中,武威有3個重點展示區段——明長城天祝縣烏鞘嶺—松山段、明長城涼州—古浪段、明長城民勤縣段。有關部門要根據《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甘肅省長城保護條例》等涉及長城保護的相關文件盡快制定武威長城資源保護規劃方案。以往我們談到長城保護大多指的只是墻體,作為復雜的軍事防御體系,長城還包括城堡、關隘、烽火臺、敵樓、驛站、營、衛城等。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要考慮長城作為典型線性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不但要解決單體長城遺址的保護開發困境,還要運用全局思維將長城相關建筑與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要嚴格保護長城文物實體,盡量保持其原始形態、滄桑本色,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需要加固和維修的重點長城段亟須引入現代工程技術。
(二)統一管理合理開發
長城是典型的線性遺產資源,分布不均,可能處于農田保護區、村鎮,景區、國家森林公園、沙漠戈壁,有些正好處在市、縣、鄉的行政邊界,在開發時又會涉及交通、土建、規劃、環保等部門。要想建好國家文化公園,必須解決多部門協作難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政府要盡快建立有效的跨區域協同管理機制,統籌協調地合理開發武威境內長城資源,主動融入甘肅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城開發過程中不但要做到分類分級分段展示,還要因地制宜,采用差異化開發方式,向大眾展示沿線局部特色。如烏鞘嶺明長城、紅水河漢長城,這里自然景觀優美,交通便利,適合開發文化旅游;如涼州衛東墻、南墻,人口聚集,可以結合現存長城實體開展長城文化宣講活動,提高公眾的長城保護意識,營造愛護長城的氛圍。
(三)挖掘長城文化內涵
深入調研,挖掘武威長城資源的文化內涵。除墻體外,長城還有城堡、烽火臺、城堡、烽燧、關隘、敵樓等形式,這些建筑的外形、雕飾、整體布局等都可以是游客的欣賞內容,要告知游客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如每個建筑的功能、使用方法、建筑藝術、遺產價值等。挖掘文獻典籍、地方志、碑刻、族譜的長城內涵,如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是研究回鶻史或高昌史的珍貴資料。整理古代名人在這里留下的筆墨,詩詞游記、小說、戲曲等,如“百尺峰頭望虜塵”“朝登百尺峰,遙望燕支道”等著名詩句,描繪了武威邊塞長城的獨特景致。與長城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涼州攻鼓子,與軍事作戰有關,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長城背后的代表的民族精神、遺產價值、民俗等文化內涵要挖掘出來,全方位向游客展示長城風貌及其精神,重點突出西部長城的文化個性,凸顯長城的文化傳承使命。
(四)吸納本地居民參與
逐步完善長城周邊的基礎設施,適當建設休閑設施,如長城步道、涼亭等,打造具有長城特色的旅游小鎮或村莊,充分發揮長城旅游的經濟功能。強化當地居民對于長城旅游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可以動員周邊居民通過擔任長城保護員、解說員等身份參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還可以適當參與旅游經營性活動。政府應主動將本地居民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提高其參與度,既可以激發他們對長城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還可以解決當地居民就業問題,增加收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讓其真正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受益,達到長城保護與鄉村振興雙贏效果。如天祝長城周邊的白馬藏族,可以在長城附近搭建風格與長城相近的表演場地,將其生產、生活方式、祭祀儀式、民歌舞蹈等展示出來,既保護了民族文化,也可以真正實現長城的歷史文化傳承功能,
(五)設計長城研學產品
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教育基地、研學基地,針對當地中小學生開發長城研學旅游產品,設計有關長城的研學課程如學習邊塞長城詩、長城建筑知識等,讓學生通過參與研學實踐活動來近距離感受和認識長城,了解長城修建的歷史背景、歷代各族人民修建長城的艱辛與智慧、與長城有關的古詩詞、名人軼事、軍事知識、邊塞文化等感悟長城精神,傳播長城文化,培養其愛國情感,深刻認識武威作為河西走廊要塞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激發其地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青少年近距離接觸長城,可以更深刻地銘記長城歷史,讓他們在游覽過程中對長城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激發他們對長城文化的興趣,增長長城保護知識。了解長城建筑材料及其保存方式、工程技藝等,寓教于游,講好武威的長城故事,從而更好地把長城資源的軍事功能置換為文化旅游功能。
(六)重現長城文化記憶
長城文化也是涼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選擇一處資源保存較好的長城段,規劃建設展廳,拍攝紀錄片循環播放。利用現代聲光電,AR、VR、全息投影等技術,模擬武威長城在古時修建的場景,重現當年那段歷史文化記憶。設計體驗式游覽項目,如讓游客模擬修建長城,游客通過動手實踐在長城有更多獲得感和參與感,更能感悟到我國古代人民修建長城的不易,體會到長城工程的偉大。還可以讓游客穿著漢服體驗“戍客望邊邑”的感覺,身臨其境感受武威長城的歷史文化。鼓勵公眾在長城周邊創意拍攝,通過抖音等平臺傳播長城文化,通過各種方法重現長城文化記憶,弘揚長城精神。
五、結語
借助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進一步挖掘五涼文化、天馬文化、邊塞文化等資源,建設有涼州地域特色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賦予長城新的時代價值,讓公眾在對長城深度體驗游的同時傳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維護統一的民族精神。提升武威文化魅力,推動文旅高質量融合,開發長城的旅游經濟價值,為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增添高質量景點,增進當地居民福祉。
參考文獻:
[1]陳默.關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幾點思考[J].文化月刊,2021,(04):188-192.
[2]竇文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怎么建[J].經濟,2020, (11):88-89.
[3]白翠玲,武笑璽,牟麗君,李開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管理體制研究[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21,44(02):127-134.
[4]徐緣,侯麗艷.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管理體制探究[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21,44(04):127-131.
[5]孫嘉淵.跨區域國家級文化工程機遇下區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為例[J].現代商業,2021,(24):92-94.
[6]邢亞萍.天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探索因地制宜、科學創新、融合發展之路[J].中國民族博覽,2020, (24):202-204.
[7]李國慶,魯超,郭艷.河北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區域旅游融合創新發展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43(03):125-131
[8]董耀會.臨洮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與扶貧及經濟發展關系的思考[J].河北地質大學報,2020,43(05):125-129.
[9]劉素杰,吳星.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促進長城沿線區域綠色發展——以京津冀長城保護與傳承利用研究為例[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20,43(05):135-140.
[10]苑瀟卜.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建設中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研究[J].旅游縱覽,2021,(02):134-136.
[11]牛明會,潘秀昀,柴維,賈文廣,戎建濤.河北文旅資源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度融合策略研究[J].當代旅游,2021,19(12):63-67.
[12]郭弘.對甘肅推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建議[J].絲綢之路,2021,(02):88-91.
[13]黃璜.依托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長城紅色旅游發展[J].中國旅游評論,2021,(02):40-46.
[14]劉文潔,丁會超,顧杰.甘肅境內長城遺址遺存性質及保護對策[J].絲綢之路,2021,(01):133-136.
[15]謝羽.河西長城的存續與保護[J].絲綢之路,2021,(01):137-140.
[16] 鄒軻.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西段文物保護區劃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