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兩起兒童教材配圖事件引發網友廣泛關注,持續兩天登頂多家網絡平臺的熱搜榜。在大多數人看來,兒童教材配圖的美丑之爭只是表象議題,更深層次的核心問題在于,文化教育要秉承中國傳統價值觀,這是關乎民族未來的大事。
教材插圖問題引起熱議,網友們爭相曬出自己小時候的課本,呼喚水墨畫插圖、中國風設計、東方式審美的回歸,教材里的傳統文化掀起的這波“回憶殺”,喚醒了那些蘊含在古文詩詞和古人典故中的民族氣節和人文風骨。
集納古今智慧,響應時代需求。用好傳統文化,為兒童打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樂園,是這兩起事件中廣受認同的民間呼聲,這種共識也深刻凝聚著全社會的民族認同感,承載著廣大網友對于祖國未來的殷殷期許。大家呼吁避免孩子的教材、興趣愛好全盤西化,培養根正苗紅的祖國花朵,重點從家庭、學校著手,將中華人文的內涵融入家風教育和課堂教材,讓孩子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行為規范,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
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國學經典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長期以來都是“中國式家長”的育兒首選。隨著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傳統文化的表現手法、展現形式豐富多彩,引導孩子觀看《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節目、游覽博物館、打卡歷史古跡、學習傳統手工藝,也成為親子活動的常態。
端午佳節來臨之際,全國多地擬開展講述民間傳說故事、重溫古人禮儀、誦讀古詩詞等線上線下活動,節日預告一經發布即受到廣泛響應。在社區和學校,參與者多以家庭為單位踴躍報名,青少年兒童則是各家比拼的主力軍。此外,在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國風合伙人們也在不斷打破年齡壁壘。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男女老少穿漢服、秀才藝,各顯身手,貢獻文化盛宴。這種寓教于樂的沉浸式體驗不僅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生活化、行動化,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對于兒童的文化熏陶、人格塑造、心靈滋養更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校園是培育人才的搖籃。上好傳統文化這門課,需要加強家校共建。“雙減”落地以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渠道日漸打開,書法課、國畫課、剪紙課、傳統禮儀課、民族舞蹈課、非遺文創課等百花齊放,釋放多樣魅力,綻放人文之美。
從高雅藝術到民間習俗,充分拓展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探索文化教育的普惠性和實用性,給予孩子依據個人興趣進行自由選擇的廣泛空間,提升參與度、加強交互性,讓他們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豐盈內心世界,汲取古人智慧,錘煉精神品德,樹立文化自信。推動傳統文化進課堂,為不同年齡段兒童制定分級教育計劃,在完善新時代美育教育體系的同時,也在深化校園教育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致力于打造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打破上下五千年的時空界限,真正實現文化成果全民共享,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用好文化資源,用傳統文化為兒童打造精神樂園,引導下一代爭做中華文化的傳承人,除了家庭、學校、社區三方協作挑大梁,圖書出版機構、新媒體平臺等有關方面更應該積極認領使命擔當,推動全社會形成合力,為兒童保駕護航,培育文化強國的新生力量,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成果創新性轉化,共同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