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院校1+X證書制度的實施,可以大大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本文針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在1+X證書下如何進行課程改革進行探討。從思政教育、產教融合和勞動教育等三個角度進行研究,得出只有將思政教育、產教融合和勞動教育三融通,才能實現更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 1+X證書 課程改革
Research on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1+X Certificate of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Major
Lin Sen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teaching and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reform the curriculum for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majors under the 1+X certificate.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only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can better personnel training effects be achieved.
Key words:new energy vehicle, 1+X certificate, curriculum reform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開辦于2018年,本專業建有南通市新能源汽車電源技術重點實驗室,設施完善,師資完備。作為全國首批智能新能源汽車“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高職院校,如何將1+X證書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更好的融合,將1+X證書制度的優勢充分發揮,可以嘗試從思政教育、產教融合和勞動教育等三個方面展開課程改革。
1 思政教育方面
1.1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思政教育與黨史學習相結合
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學生為例,鼓勵學生繼承和發揚我黨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學習上,不怕苦不怕累,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在生活上,不攀比不計較,腳踏實地做好人和事。尤其是在專業技能的磨練上,要在平常的課程教學中,將黨史學習與課程學習充分融合,讓學生將黨的偉大精神與智慧內化于心,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學習上不斷成長前進。
1.2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思政教育與校史學習相結合
我校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辦的我國第一所紡織專門學校,距今已有百年辦學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作為新興產業的代表之一,我校以“忠實不欺,力求精進”的校訓傳統,以“學必期于用、用必實于地”的張謇精神與事跡不斷勉勵自己,投身新能源汽車產業,為新能源汽車民族品牌的發展壯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2 產教融合方面
1+X證書制度下的證書X離不開產教融合,只有將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學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都注入產教融合,才能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助力學生成長成才[1],如圖1、圖2所示。
2.1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學習初期
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安排本專業的專業認知與職業規劃課程,聯系企業一線專家,技術能手以及本專業領域往屆優秀畢業生到校現身說法,講述行業發展,企業發展以及自身發展經歷,增強新生對本專業的概況了解,以便讓新生盡快建立起對本專業的基本認知度。由于本專業為文理兼報的專業,可以嘗試在新生中開展霍蘭德職業性向測試[2],以盡量了解文理科不同學生在職業性向方面的差異,為后續專業課程的開展以及因材施教,為1+X證書智能新能源汽車的知識掌握與技能訓練打下科學基礎。
2.2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學習中期
隨著學生在本專業學習的不斷深入,課程改革也需同步深入,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著手開展:
(1)縱向方面:針對基本的新能源汽車電工、電子、電氣技術以及1+X證書智能新能源汽車的基礎理論知識,期間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可以從兩個方向開展課程改革,提升1+X證書下的課程學習效果,如表1所示:
第一個角度,從教學方式上,從硬件上看新能源汽車屬于高度機電一體化的設備,包含有汽車底盤、動力總成等復雜機電子模塊,原理深奧、結構復雜、拆裝不易,為了打消僅有初步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生學習畏難情緒,以及降低動手能力尚不熟練的學生損壞設備的可能性,可以充分利用虛擬技術,借助企業員工培訓部門的資源,通過動畫式的虛擬車間,訓練學生新能源汽車不同子模塊的模擬拆裝,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薄弱環節,反復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建立起對新能源汽車的結構認知;從軟件上看,隨著新能源汽車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大量先進算法應用其中,例如:機器學習算法、數據分析算法等,如果僅僅依靠枯燥的講解和板書,學生很難理解,可以通過利用Matlab、Simulink等計算軟件,將算法的運行機理與算法運行的結果,通過圖表形式可視化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同時還可以快速修改算法參數,觀察其對結果的影響,從而實現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了大量的理論性、基礎性的實驗。但是應當注意,在學生利用Matlab、Simulink等計算軟件進行仿真模型搭建和編程的入門初期,應當布置由淺入深的難度遞進的小型仿真模型搭建和編程任務,幫助學生快速熟悉計算軟件使用方法和工作環境,同時也能避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建立學習自信,對后期“1+X證書”智能網聯汽車檢測與運維中涉及的虛擬仿真技術的學習,打下鋪墊;還應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課后時間繼續鉆研,把實驗、學習和探索的時間延伸到課堂以外,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與教師實時溝通,答疑解惑,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具體而言,例如: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教學需緊緊圍繞新能源汽車涉及的電驅、電池和電控三個方面來進行,特斯拉和新能源客車大都采用交流電動機進行驅動,而儲能裝置為直流蓄電池,因此將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的逆變器在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利用Simulink搭建逆變器仿真模型[3][4],進行虛擬化教學,仿真模型及結果如圖3、圖4所示。
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中樞系統”和“神經系統”,對新能源汽車起到指揮和監控的作用,例如:特斯拉使用到的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如圖5所示,涉及到計算機視覺的應用,即針對行駛道路中出現的汽車、行人或其它障礙物等不同類型對象作出識別及分類,以便為車載電腦作出正確駕駛決策提供依據,這需要為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賦予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常見智能算法如圖6所示。
第二個角度,學習平臺上可以充分利用職教云、SPOC等在線平臺,通過設置企業一線專家或技術能手為課程輔講教師,聯合校內教師,共同將1+X證書智能新能源汽車中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碎片化,從量變走向質變。同時,也方便教師擺脫時空的限制,利用教學在線平臺的實時統計等功能,隨時監督和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改進。
(2)橫向方面:1+X證書智能新能源汽車從課程的橫向連結上來看,包含了電學、熱學和控制科學等多門學科,在課程改革上,應既注意每門學科都應當對學生有所介紹,又注意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還應根據1+X證書考核內容與實際應用的需要,有所側重,突出重點。
2.3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學習后期
南通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配套公司眾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配較為完善,其中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如表2所示,新能源汽車關鍵領域電驅、電池和電控均有涵蓋。經過前期和中期的學習與訓練后,可以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學計劃中設置產教融合類課程——跟崗實習,讓學生以現代學徒的身份,進入企業“拜師學藝”,我校與中天科技集團成立“校企合作產教聯盟”,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使學校和企業在學生人才培養方面實施優勢互補、“雙元”育人、無縫對接。期間,從課程實施方式上進行改革:通過讓新能源汽車生產中涉及到的不同崗位經驗豐富的企業師傅,輪流來充當學生的企業教師,使得學生可以全面參與我校建設的“1+X證書”智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檢測與運維工種,涉及到的全崗位工作場景與技能訓練,學習和吸取不同企業教師的優秀品格和技術特點,從而快速成長,盡快實現從學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身份轉變,同時不同崗位工種的輪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枯燥情緒的出現。從課程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除去學校的學生綜合測評評比外,根據跟崗實習階段性的完成情況,建立每周之星、每月之星與擇優推薦報考高級1+X證書相結合的考核獎勵機制,促使跟崗實習的學生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同時也可以使企業通過考核發現跟崗實習中的優秀學生,有針對性的作為企業后備人才加以培養,使學生在跟崗實習階段就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在課程改革的同時還大大提高了就業率。
3 勞動教育方面
3.1 平常教學過程實施勞動教育
在平常教學過程中實施勞動教育,可以從兩個維度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養成。第一個維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加入勞動教育課程,分階段實施,因為勞動素養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勞動教育課程中,首先要樹立學生勞動光榮的觀念,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勞動態度,從而在勞動教育課程中感受到勞動的魅力與收獲。同時,在勞動教育課程中,還應著重強調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和紀律意識,在1+X證書智能新能源汽車的實操實踐及生產實踐中,只有將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和紀律意識牢固的內化于心,才能確保學校教學和企業生產的順暢進行。第二個維度,在平常的實踐課程中,將每位學生每個小組的課前課后清潔、清理和清掃情況,納入勞動教育的考核范疇,與綜合素質測評相掛鉤,督促學生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反復訓練,從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3.2 寒暑期社會實踐實施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不僅僅囿于校園,以1+X證書智能新能源汽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礎,將勞動教育課程進行延伸,與寒暑期社會實踐充分結合。具體而言,可以依托校企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智能新能源汽車組裝、檢測、維護等不同類型的崗位,在真實的生產場景中踐行勞動教育課程中所學知識與理念,遵循企業安全生產規范,通過企業師傅的言傳身教,形成校園勞動教育與企業勞動教育的閉環結構,從而將勞動教育做細做實。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1+X證書下的課程改革,通過將思政教育、產教融合和勞動教育相融通,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增添了學生的勞動收獲感。當然,對于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1+X證書下的課程改革研究,還有很多方向和思路等待我們去不斷嘗試和探索,只有將新的教學理念不斷融合到教學中來,才能使得我們的教學不斷進步。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課題編號:B-b/2020/03/13,課題名稱:基于1+X證書制度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為例。
參考文獻:
[1]北京中車行高新技術有限公司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汽車運用與維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車)1+X證書制度——職業技能等級標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林森.基于廣義回歸神經網絡的職業性向分析[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18-21.
[3]李永,宋健.新能源汽車電驅動——能量傳輸系統建模、仿真與應用[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4]余海洲,劉丹偉,黃聲華.基于MATLAB/SIMULINK的三相電壓型逆變器的快速仿真研究[J].船電技術,2001(0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