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明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在日常診療業務中逐步推廣運用。公立醫院對于管理人員特別是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要求不僅限于記賬以及基本的數據統計,而是著眼于服務醫院戰略發展的高度,運用現代經濟管理理論,促進醫院良好運營。管理會計理論是醫院運營管理理論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就提升醫院運營管理質量,以及加速信息化建設等角度,闡述了管理會計學科對醫院運營管理的研究意義,深入剖析與總結管理會計在醫院運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管理會計;公立醫院;運營管理
管理會計有別于傳統經濟類學科,屬于交叉性學科。管理會計理論結合了管理科學、行為科學、系統理論以及當下運用非常廣泛的數據分析理論。公立醫療機構財務管理中管理會計的應用對加強醫院精細化管理,有效控制成本,取得長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當下對于管理會計的應用主要著眼于對各類會計信息進行分析與總結,進而進行預測判斷,助力預算等財務計劃性工作。管理會計與傳統會計專業相比,主要側重于對當前會計定性與定量信息的綜合分析、解讀與總結歸納,對未來的管理工作提供會計信息指導與方向指引,助力醫療機構日常運營管理。
管理會計的應用目標是強化公立醫院管理效能,提高公立醫院經營水平,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管理會計工具的使用,有效保障公立醫院實現戰略目標,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使臨床醫護等一線工作人員日常工作更加便捷,從而提高職工工作幸福感,進而提高醫院整體凝聚力,形成較好的文化氛圍。
一、管理會計對于醫院管理的重要意義
國家財政部和衛健委于2017年發布《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對管理會計的具體應用作了解釋與指導,進一步明確了管理會計工具對于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同時對公立醫院精細化與創新管理提供了操作指導。重視與加強管理會計領域的理論研究,在工作中分析與總結經驗,鼓勵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將管理會計與業務工作實際相結合,制定管理會計制度,設立管理會計崗位并明確其權利與職責,有助于推進醫療機構完善學科體系,推動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與實踐應用的不斷發展。
(一)提升醫院運營管理質量
1.有效管理風險
臨床收入是公立醫院的主要資金來源,資金風險的有效控制對于公立醫院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醫療機構日常運營活動需要靠管理會計通過統計工具和數據模型,對醫療機構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評價,通過數據分析,有效識別潛在的資金風險,從而采取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對風險進行進一步的管理與控制。
2.科學控制成本
醫療機構可以利用管理會計工具,在日常運營過程中有效識別出影響成本費用支出的潛在不利因素,針對不利因素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進,有效提高成本費用管理效能,實現開源節流,增加收支結余。完善公立醫院成本核算體系,將全成本納入核算體系,提高職工成本核算與成本節約意識,從而精準科學的對成本費用進行有效管理,整體上降低醫院成本,開源節流,增加收支結余。梳理成本發生過程,保證成本核算真實性、客觀性,優化資源配置,做好流程管理,提高各種資產使用效率和床位的利用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做到物盡其用。
3.強化資源配置
管理會計的相關統計工具以及數據分析工具,也可用于大型醫療設備使用效率和運轉效能的分析,以及大額耗材支出的管控,進而加強設備管理與耗材管理,關鍵資源有效利用,合理調配,實現重點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促進醫院制度改革
1.推進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
管理會計的應用將高層管理人員的視野有效拓展,不僅局限于資金等方面的財務管控,而是著眼于未來,立足于醫院整體高度。從醫院整體視角進行規劃與部署,就醫療、設備、財務、采購等不同維度進行分析,根據具體工作實際采用科學合理、靈活多樣的預算編制方法。合理的安排歸口處室進行預算執行與預算調整,以及績效考評和風險管控。積極探索,持續改進,創新管理。
2.加快醫院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管理會計對醫療機構成本控制,起到非常關鍵的助推作用,通過對不同臨床科室不同學科診療業務的具體分析,了解不同科室的具體收入來源,明確邊際利潤,科學合理的確定科室目標成本。從而為各個科室制定可實現的預算計劃,有效管理成本,加快成本管理制度化建設。另外,預算評價及有效反饋也可應用管理會計的具體方法,發現問題,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最終實現醫院整體發展戰略。
3.助力完善醫院績效考評制度
將管理會計中的效益分析法、績效考核,以及員工激勵機制有機結合,提高績效考評工作的有效性,實現管理閉環,科學客觀的反映醫院實際經營情況與發展情況。以合理完善的績效考評制度與核算方式有效激勵員工,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提高信息化建設對日常診療業務的促進作用
由于管理會計理論需要在傳統會計核算工作的基礎上,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對數據,加以進一步的分析與加工,因此,管理會計工作方式的進一步推廣,對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依賴性更強,從而倒逼醫院從診療、服務、數據采集等各個方面加速信息化建設,構建立體化、多維度的數據體系。充分解決當前信息系統更新迭代緩慢,利用率低,數據收集重復或漏采的情況,從而將醫療機構加快信息化建設從口號切實轉變為行動,加快落實財務管理部門對信息化的相關需求。
二、我國醫院管理會計運用的現狀
(一)醫療服務的個性化給管理會計應用帶來挑戰
不同于傳統服務行業中針對不同的服務或產品可以找到相應的行業標準進行控制與參照執行,醫療服務的最大特點是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服務或產品存在明顯的差異。從醫療服務特點來看,醫生需要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情況和不同需要來進行診療服務,加之每個醫生的經驗和擅長的領域有所差異,對專業知識和疾病的理解不同,導致醫療服務行業具有很強的差異性和復雜性。
此外,針對患者本身又具有個性化和定制化的特點。患者的身體素質、經濟情況、家庭住址與醫療機構的距離、疾病的發病情況以及患者的不同病史等各種內外因素,都影響著醫療服務產出的差異化。提供服務的醫護方面和疾病的復雜以及患者自身的情況三方面的特征決定了醫療業務流程非常復雜。醫療資源消耗的標準非常模糊,并且隨著時間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動態變化。這就需要從海量的數據與信息關系中通過管理會計工具來找出滿足管理要求的數據并進行分析,結合分析結果,指導管理實踐。因此,管理會計實踐與落實面臨著巨大的應用挑戰。
(二)信息化系統整合程度低,存在信息孤島
由于醫療行業各個科室之間業務內容差異非常大,因此管理信息系統多為適合各個醫療學科的定制化設計,缺乏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各部門使用的信息系統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信息系統不能融合,信息口徑不一致,導致各個部門在處理數據和進行信息管理工作時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使用效率不高,各部門信息系統沒有統一布局,造成管理會計采集信息時存在重復與遺漏,造成巨大的浪費。財務人員以及一線醫護本身對信息化以及數字化知識較為缺乏,導致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管理、維護的整合程度低,無法滿足管理會計的應用要求。
(三)業財融合浮于表面,限制了管理會計功能的發揮
醫療機構的“業財融合”是指財務工作與日常診療業務的深度融合。傳統的醫療機構財務工作人員的功能僅為記賬、算賬。但隨著網絡化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要求財務人員轉變思想,轉變科室職能,由過去的數據提供部門向數據管理部門轉變。當前,財務部門與臨床科室的溝通不夠充分,同時財務數據又不能很好的與醫療服務實踐相融合,對臨床科室具體業務的了解浮于表面,不夠深入。未能為醫院高層管理和戰略實施提供客觀準確的財務分析數據和管理指導,從而無法很好的實現記賬、控制和價值創造的職能。
(四)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的缺乏阻礙了管理會計的應用
由于診療活動本身的特點導致醫療機構日常業務非常復雜,特別是大型綜合性醫療機構,醫療學科越健全,分工越精細,科室之間的業務差別越大。如,產科、心臟內科、康復醫學等,雖同屬于醫療行業,但科室之間業務區別非常大,學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存在交叉領域。在患者病情有需要的時候,就需要不同科室之間相互合作,跨學科跨專業制定治療方案,完成診療。由此可見,財務專業本身與醫學專業本身聯系很小,導致公立醫院財務工作人員雖然具備了扎實的專業基礎,仍然會局限于就數據論數據,無法將數據與基本臨床業務建立深層次的聯系,不能對數據進行生動貼切的分析,也就無法準確的發現經營活動中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對風險的管控和評價判斷不夠深入或存在偏頗。雖然已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總結、評價與職業判斷,但仍然難以為管理工作提供精準的指導。
三、推行管理會計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縮短管理會計制度與實踐的距離,構建管理會計應用體系
實現管理創新,構建以財務核算管理為基礎,全面預算管理為主線,成本控制為抓手,績效管理為導向,將診療業務流程與財務管理流程有效融合,適合醫療機構自身經營特點與文化理念的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框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制度體系,如制定內部控制制度、全面預算管理制度、績效管理制度、三重一大管理制度、采購合同簽訂及審批制度、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科室基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互牽制規范業務的經濟管理制度,并納入醫院考核管理體系。使高層管理、中層管理與基層工作有章可循。使臨床醫護人員和基層職能工作人員在進行業務開展的同時,成為管理會計的使用者和最大受益者。針對醫療服務個性化與定制化的特點,管理會計通過將財務、審計、醫保、臨床、醫技、藥學等部門進行聯合,結合不同的診療業務單元的特點,就門診量和住院次均費用以及單病種核算制定更加科學的考評方案,作為科室與個人績效考評的參考維度。采用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考評周期,結合內外部環境變化,及時控制成本費用的不合理增長,主動幫助科室有效提高科室資源利用率,合理規劃用藥與檢查。
(二)打通數據壁壘,統籌規劃管理信息系統
通過醫院宏觀的頂層設計與統一規劃,破解信息壁壘,有效整合全院各類信息系統,實現院內關鍵信息資源的高效率共享。采用頭腦風暴等方式,匯集各學科提出的需求,聯合信息管理部門,將跨專業、跨領域、碎片化的需求進行梳理整合,將診療系統,如虛擬桌面等、合同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物資管理系統、績效管理系統與HIS系統進行嵌入與對接,將各個“信息孤島”有效連通。有效引入管理會計專業軟件或信息化平臺,如醫院綜合對賬平臺,將不同支付方式與不同來源的醫療資金,在統一的平臺上進行賬務核對,將管理會計與傳統會計核算有機結合。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有效減少會計工作者的核算壓力,有效管理日常業務中的運營風險與資金風險,將會計人員的職能由傳統核算工作向管理工作轉變,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
同時,強化診療業務與其他支持業務的關聯性,使醫院各科室各業務單元形成一套完整的價值鏈體系。運用管理會計分析工具能夠在上述完整的價值體系中精準抓取其需要的數據進行分析管理,從而為醫院戰略管理提供更加客觀可靠的數據指導。
(三)加快推進財務管理與臨床業務的深度融合
以服務患者為中心,本著有效提高患者就診體驗的原則,通過對醫院業務流程、財務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優化改進,實現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的深度融合,從而讓數據服務業務,讓業務服務百姓。優化就診流程,讓數據和信息多跑腿,讓患者少跑腿。從業務中提取管理會計數據,經過加工改進后,再服務于臨床業務。管理會計對大型醫療設備的采購、資金的投入規劃以及即將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進行前期認證與估算,并就分析結果出具報告。使用過程中針對與大型設備相匹配的耗材消耗進行跟蹤測算,后期對大型醫療設備的成本消耗、維護保養變動計量等環節進行專人管理與單獨核算,有效規范臨床科室對于科室大型醫療設備的管理工作。
(四)提高會計人員管理會計素養,構建管理會計人才梯隊
當前,醫療機構財務管理中采用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相結合的管理方式,醫院的管理工作需要在保障救死扶傷、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醫療保障與醫療服務的公益屬性的基礎上進行企業化管理,轉變管理職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而管理會計在專業領域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財務會計知識,還需要對經營管理、行政管理、統計學、計算機以及溝通等領域進行涉獵與學習。
除此之外,由于醫療機構主營業務的特殊性,還要求管理會計從業人員掌握一定的醫療業務常識,了解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流程與職業習慣,具備崇高的職業素養,從而不斷提高與臨床科室的溝通能力。根據我國《醫院財務制度》規定,公立醫療機構必須建立總會計制度,在總會計師的指導下推進與落實管理會計相關工作。以人才勝任為核心,讓優秀的會計從業人員積極學習,主動轉型成為管理會計,為管理會計隊伍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同時,采取末位淘汰制度,對不適合管理會計工作的員工進行合適的崗位安排,使每位職工都能擁有良好的職業獲得感,有效形成良性健康的競爭機制。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繼續教育與外派學習,組織跨科室跨學科跨醫院的業務交流。
四、結束語
目前,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管理會計工作的運用更應以“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為目標,結合各個醫院自身管理的內外部環境與自身需求,為醫療機構經營者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式的經營策略數據指導,有效推動醫療機構精細化管理。
參考文獻:
[1]李昕.分析管理會計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積極影響[J].財經界,2021 (26):145-146.
[2]陳瓊,朱陶濤.管理會計在公立醫院財務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21 (03):289-291.
[3]薛立偉,鄭德亮.管理會計在我國公立醫院的應用探析[J].預算管理與會計,2021 (10):53-59.
[4]孫宜俊.醫院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淺談[J].財經界,2021 (32):111-112.
[5]趙嫣然.醫院財務管理中管理會計的應用探究[J].中國市場,2021 (3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