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捷
江蘇省溧陽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省常州市 213300
2019年1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具體指標為:在職業學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以下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這將是職業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與目標。試點工作是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基礎上,積極獲取各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養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為此1+X證書的提出,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能夠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但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實現“1”和“X”體系的有機融合,如何有效深化課程改革。“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結合是專業課程與職業證書相結合,使教學內容與職業證書內容、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相融合。
教學改革的第一步是了解當前數控加工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為數控課程教學改革提供邏輯起點,針對江蘇省溧陽中等專業學校的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二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名稱為“數控車銑復合加工課程教學現狀調查表”,分為三個模塊:教師篇、企業篇和學生篇。目前收到832份答卷,答卷情況大概統計如下:
(1)教師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是否能正確操作數控機床,加工零件是否按時完成。大部分老師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個性化發展。從而忽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是否具備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篇:有52%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數控實訓授課模式中,理論知識講授與實踐教學各占到了一半的比重,也有33%的學生認為目前數控教學主要是以理論為主,主要講授工藝制定和加工程序編寫。只有16%的學生認為認為數控教學使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知識講解為輔助。
(3)企業篇:在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要是以教材為主,而教學是各式各樣,內容都過于陳舊,并且與企業實際產品脫軌。授課過程中教學模式固定、單一,與企業的實際崗位不符,而且與企業崗位技能需求并不匹配,考核內容的實際指導意義并不大,學生得不到全面綜合的評價,進而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以制造業就業為導向,依據國家數控專業教學標準,“1+X”數控車銑加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確定企業的相關工作任務,教師團隊通過企業任務提煉出機械加工崗位對應的工作流程和企業真實的生產任務,以此來確定數控綜合加工課程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素質目標。依托學校現代化數控實訓基地的設施設備,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整合,整合出學校可實施的教學項目,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融合“職業性、教育性、生產性”的數控綜合訓練活頁式工作手冊,工作手冊主要是以機械加工職業崗位具體工作環境為主,在手冊中給出完成機加工任務的具體步驟和思路以及適當的提示與參考資料。
在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框架下,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共同辦學,協同育人,以此來實現學生專業技能、機加工崗位技能、核心職業素養的進階式培養。參考國家規劃教材《機械加工檢測技術》、《數控加工技術》等課程的有效整合。對接“1+X”數控車銑加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架構系統化教學目標。以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輸出為導向,整合出具有崗位特色的“機械綜合產品加工為載體”的數控綜合訓練課程。整合后的教學項目實現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對接,形成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最終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學習,實現了課程教學與技能等級證書的有效融合。
教學的對象為: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中職二年級學生。未來他們將服務于機械加工崗位,該崗位的發展的趨勢為智能制造崗位,對學生的要求是需要有零距離上崗的要求。目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他們缺乏機械加工的工程思維、缺乏企業加工零件的生產技術、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根據學生從事的機加工崗位能力分析,他們需要具備數控機床操作的能力,零件加工工藝編制的能力,零件加工程序編寫的能力,數控機床維護維修,以及已加工零件質量檢驗能力。
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在數控綜合加工中主要掌握常用數控編程指令的應用,熟悉零件加工的工藝分析和加工方法。在能力方面他們需達到能高效完成零件加工任務并保證其加工質量,能使用三坐標檢測零件,分析零件加工質量。同時在課程的學習中,他們需具備善于與團隊成員溝通,能與團隊協作完成零件加工,將高標準、重質量的專業素質嚴于律己。時刻樹立規范、安全、勤奮、智能勞動精神。
教師的教學質量取決于課程的質量。這是片面的教學質量取決于“教學”。課程的主體是學生,是教師知識的領導者,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數控加工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課程學時都制約著教師的“教學”。結合1 + X證書系統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技能需要人才,以及中級技能等級標準的要求參與“X”中的證書,根據課程的教學和教學特點,采用“學習的教學模式,同時思考而總結”,與學生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直接開始操作的鉆,設置相應的思維鏈接和任務設置鉆和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在連續思考,一層又一層,形成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以及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施完任務后,進行詳細的總結和歸納,提煉精華,達到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依據企業機械加工崗位能力要求,以及數控車銑復合加工“1+X”技能等級標準為參考依據,設計數控課程的教學評價。考核主要分為知識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兩個部分,理論主要是選擇題、簡答題和討論題;實踐操作在規定的90分鐘的時間內,完成圖紙的要求,理論和實踐操作的結果結合月度評估結果,每月的平均結果評估占50%的最終評估結果,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30%,一般情況下,成績占總成績的20%,這三部分的成績將被加為期末考核的總成績。主要是由“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企業師傅評價”共同參與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的能力本位,堅持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融合,促進教學反思與改進,實現教學評價與崗位要求相融合。
以數控加工技能等級鑒定要求為核心,將教學內容與考證大綱相融合,以“工藝制定、標準化生產、質量控制”三個專業能力水平為線索,結合課程標準,重構八個項目,前四個項目為常規項目,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后四個項目為校企合作項目。一套彎管機組合件加工項目貫穿全課程,教學設計由易到難排列,整套學習內容齊全,目標明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并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一、二、三、四”的教學組織模式,即“一個目標、雙線融合、三階遞進、四步提升”。以零件加工質量控制為主線的工作任務為行動導向,將工匠精神、大國重器等思政元素融合于課程實施中。在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導學、課中實踐、課后拓展三個階段開展教學。按照零件圖紙分析、加工工藝制定、加工程序編寫、數控機床加工和零件質量檢測的企業行為。在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對接生產過程,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導向,緊緊圍繞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要求,綜合行業、企業標準、專業教學標準、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標準,落實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若干個子任務,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采用企業“PDCA”質量循環管理體系,進行過程管理,遵循企業工作規律,由淺入深,完成“計劃→決策→實施→檢查”的工作過程,在診斷與改進的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機械加工現象分析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總結反思能力。
以企業生產項目“彎管機組合件加工”為工作任務,將國家教學標準、行業標準融合在數控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對接,引入企業最新的崗位操作標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將數控車銑(1+X)職業證書標準融合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中融入“振興民族工業”的思政要素。在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基于混合式教學理念,將課堂分為“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拓展”的閉環式學習模式,根據課前預習的反饋數據調整課中的教學策略、課后診改教學教學設計。使整個學習過程可以跟蹤、可以控制、可以量化。合理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習效率。
彎管機組合件加工為項目載體,對零件進行數控車銑復合加工、零件質檢、組合件裝配,按照企業的工作流程實施教學任務。其中任務二調節螺紋加工,螺紋主要是調整彎管的角度,為此加工精度較高。基于機械加工真實工作任務和流程,結合工作要求,小組協作通過頭腦風暴、卡片張貼的方法分析工藝、編寫加工程序。利用數控模擬機驗證工藝、程序的正確性。基于真實工作任務、項目及工作流程設置實訓任務,采取小組分工來解決教學難點,在零件加工過程中,利用智慧實訓進行生產過程管理和質量管理。對零件加工參數實時自檢、互檢和教師檢測,如有問題,召開診改會議,在這種即時評價下,數據分析的信息化環境下學習、實踐、解疑、再實踐的診斷與改進的過程中,零件質量控制的教學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突破,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
以零件質量控制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并使學生在學習中建立安全規范意識、機加工成本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將PDCA質量循環管理融入教學過程,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階段循環不止地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不斷提升質量管理能力。在質檢環節中引入三坐標測量機,讓學生在掌握用傳統測量器具進行規范測量的基礎上,使用先進測量儀器進行精密測量,測量時獲得的大量數據用于過程分析和生產監控,減少出現成批不良品的可能性,使學生的產品質量控制意識從“事后檢驗”拓展到“事前預判”。幫助學生今后就業時能夠更好地適應先進智能制造企業的技術需要。
以彎管機綜合項目為工作導向,理論知識貫穿從加工工藝到加工程序編寫整個工作過程,學生在“做中學”中掌握機械加工的知識要點,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突破了工作任務中的重難點知識,而且還提升了學習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在學生實踐環節中,進行團隊協作,模擬企業角色,分為安全員、操作員、質檢員,分別從勞動防護用品的穿戴、工具量具的使用、規范化操作、零件切削加工、零件質量檢測控制等方面培訓學生機械加工過程中的標準化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以及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通過學生在加工過程中逐步改進與診斷,所生產的彎管機項目得到合作企業專家的認可,圓滿達成項目的工作目標,實現了工學一體。
專業部抓住課程教學改革的契機,積極推進數控實訓設備的改善,學校和企業合作開發了虛擬仿真軟件、微課、動畫等信息化技術,解決了以往教學難題,以此課程改革為推動,教學平臺、智慧教室的建設與使用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數控教學團隊從參與數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到重新研究制定數控課程標準,再到精心設計與組織教學流程的教學改革晶粒,加深了建設模塊化課程、實施項目式教學的新認識,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和創新素養。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精湛的專業技能不僅助理數控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專業建設的課程資源也適用于社會培訓、技術服務等領域。
在數控教學過程中已培養學生核心職業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任務、對接職業技能系統化的教學目標,結合企業學校共同開發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教學、校企共同建設生產性數控實訓基地。在教學活動中構建真實工作場景。選取企業工作任務開展教學,采用企業角色扮演的協作學習模式按照企業工作流程完成任務,工學結合內化學生核心職業能力,有助于學生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達到企業用人標準,為企業縮短了段位培訓實踐,實現了學校、學生、企業的三贏。
本文基于數控車銑復合加工技術“1+X”技能等級證書,以數控專業調研為邏輯起點,對機械加工工作任務和數控技能要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索了“崗課賽證”的育人模式,具體項目教學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對接實際工作崗位,實現了理論課程與崗位實踐、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的融合,讓學生了解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的作用以及相應的工作行動領域,為未來的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機械加工智能化發展需要多專業、多工種相互配合,下一步課程團隊獎引入先進技術,與企業立足長遠,科學規劃,構建起更加牢固的“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