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吳琦磊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出版研究院副院長 楊海平

全民閱讀是提升我國公民素質、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從2006年原新聞出版總署與多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2016年《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的發布,到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再到2022年“全民閱讀”第九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和書香社會建設已成為我國國家戰略規劃的重要部分。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全民閱讀和書香社會建設工作。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讀者》編輯部工作人員時指出,人民群眾多讀書,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會厚重起來、深邃起來。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我國已具備良好的書香社會建設基礎,繼續凝心聚力建設書香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隨著我國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目前我國書香社會建設已具有堅定的領導基礎、良好的閱讀基礎、廣泛的群眾基礎、專業的行業基礎、豐富的活動基礎。
2012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指出,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逐步擴大基本免費或低收費閱讀服務范圍。2014年,“全民閱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檔案等事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倡導全民閱讀。”自此,“全民閱讀”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被寫入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和檔案等事業。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深化網絡生態治理。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促進基層文化設施布局優化和資源共享,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從“倡導全民閱讀”到“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全民閱讀已邁入嶄新階段。“全民閱讀”連續九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出現在“十四五”規劃中,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重視學習是我們黨推動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回顧我們黨的百年歷程,瞻望復興偉業,中國共產黨人依靠閱讀書籍、堅持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不斷學習走向未來。
從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等刊物,到陳望道翻譯我國第一版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學習成為意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在艱難困苦的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的學習經驗,黨員干部以上率下、帶頭閱讀、帶頭學習。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廣大基層黨組織借助“三會一課”,積極組織廣大黨員進行學習。通過開展“學習超市”、讀書周、讀書日等活動,不斷改進形勢報告會、專家講壇、讀書會、演講比賽等學習形式和載體,以及實地考察、課題調研等,提高學習覆蓋面和黨員參與度,積極引導廣大干部通過讀書學習拓寬視野、提升本領。

讀者在山西省太原市圖書館里閱讀。圖:楊晨光/新華社
自文字誕生以來,中華民族的閱讀傳統就從未斷絕,中華民族的“閱讀史”在人類閱讀史上占據相當的分量。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通過閱讀各種形式的“書籍”,學習、傳承、創新了中華文明。近代以來,每次出現重大的社會變革,必然伴隨著思想解放運動,一大批仁人志士通過撰寫、發表進步文章鼓舞人民,推動改革。在當代,中國人民在“閱讀”中傳承民族精神,建設書香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高質量發展既要保證經濟效益,又要實現社會效益,從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出版業天生具有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使命,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要以內容創新為根本,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出版業要堅持“內容為王”的發展理念,不斷挖掘出優質的閱讀內容。同時,要樹立人才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和持續動力的發展理念,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培育一大批跨學科、跨領域、懂出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對出版業人才隊伍的持續供給和優化,實現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
自2014年“全民閱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全民閱讀理念深入人心,全民閱讀活動在我國的城市和鄉村蓬勃開展,全社會閱讀氛圍更加濃厚。全國各地各部門開展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可以說,全國各地的公共圖書館、高校的圖書館(室)、農家書屋、實體書店、出版物發行網點,以及各類型的社區書屋、自動借閱機、報刊亭等,筑牢了我國全民閱讀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閱讀活動不斷深入,建設書香社會開展得如火如荼,匯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我們要進一步夯實構建書香社會的內容基礎、運營基礎、渠道基礎、體驗基礎、權益基礎、環境基礎。
在全民閱讀活動常態化、規范化開展的局面下,出版單位必須加強思想認識、健全管理機制、做好內容創新、強化責任擔當,切實保障高質量閱讀內容的供給。要力求多出精品優品,為建設書香社會添磚加瓦,夯實構建書香社會的內容基礎。
首先,加強出版業思想認識。各類出版機構和出版工作者要在思想上認識到,保障優質閱讀內容的供給,是黨和國家對出版單位和出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出版單位和出版工作者職業使命、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現實體現,是出版單位和出版工作者投身繁榮發展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偉大實踐的必然擔當,是出版單位和出版工作者參與全民閱讀等社會活動并發揮更大作為的最佳選擇,是出版單位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樹立良好社會品牌的自我需要。
其次,建立健全多重管理機制。要在深入分析影響閱讀內容質量主客觀因素的基礎上,做到向制度、向管理要質量。要優化現有機制、改進落后機制,開展機制創新,將編審機制、人才機制、培訓機制、獎懲機制等各類長效機制長久地堅持下去。
再次,做好閱讀內容的創新。保障優質閱讀內容的供給,離不開閱讀內容質量的提升。要開辟新的內容領域、補全空白領域、提升現有領域,創新推出符合時代發展和人民需要的優質內容;創新內容表現形式,充分運用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技術,推出基于紙本內容的數字化書籍;創新內容層次,推出符合時代主題、國家重大發展規劃的高層次精品圖書。
最后,強化出版業人才隊伍建設。實現高質量內容的不斷供給,最終靠的是“人”。從社長、總編輯,到編輯、校對人員、作者等,都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強化社長、總編輯的領導和組織能力;提高編輯、校對人員的編校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作者的高水平寫作能力;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
目前,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國遍地開花。各地各部門都開展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讀書節、讀書季、讀書月、讀書周、閱讀日、悅讀會、悅讀講堂等活動形式不斷涌現,一大批具有知名度的活動品牌,成為推廣全民閱讀的重要平臺。其中,“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書香中國·上海周”“書香重慶”“書香荊楚·文化湖北”“深圳讀書月”等一批書香品牌逐步形成,在當地及周邊地區的文化活動中具有較強影響力,引領帶動了當地和周邊群眾的文化生活,構建了書香社會的運營基礎。
全國各地可在已有的閱讀推廣活動基礎上,通過擴大活動宣傳、搭建活動平臺、豐富活動類型、延長活動時間、開展活動評選等方式,進一步深化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我國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場所主要集中于圖書館、文化中心、農家書屋、實體書店等場所。2016年,首個面向公眾推廣全民閱讀的官方網絡平臺“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官方網站”正式上線。該網站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新華網承建運營。在網站的結構上,共設置了“訊”“薦”“評”“享”“聽”“幫”六大板塊,分別承擔資訊發布、推薦閱讀、思想集萃、分享經驗、多媒體閱讀、服務導航功能。另一家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署主管、中宣部機關服務中心(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全民閱讀網”。
在過去,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室)、農家書屋、實體書店等通常采用“單打獨斗”的模式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少數聯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單位也只是局限于某一地區,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還帶有一定的地域屬性。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5G等新技術的發展,閱讀推廣活動出現了新的態勢。2022年,為體現圖書館服務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責任與使命,中國圖書館學會與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千余家圖書館共同發起“書籍,春風,還有你——給讀者的一封邀請信”活動。全國各級各類圖書館以文本、音頻、視頻等形式積極參與,聯合響應。活動期間,“圖書館閱讀推廣機制”全國聯絡群得以成立,每個圖書館由專人加入,負責聯絡各項活動。
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持續深入開展,相信各種出版機構、各類圖書館、農家書屋、實體書店等會加強聯絡機制建設,構建起由政府(新聞出版機構)牽頭,出版機構和行業協會主導,各類圖書館、農家書屋、實體書店、各級發行網點等一體推進的“書香社會”網絡,形成構建書香社會的整體合力。

重慶圖書館24小時城市書房外觀。圖:耿駿宇/新華社
隨著5G、AR、VR等先進技術的發展,數字化閱讀愈加普遍。2022年,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傾向明顯,中青年人成為數字化閱讀的主體”,“2021年有77.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20年的76.7%增長了0.7個百分點;71.6%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較2020年的71.5%增長了0.1個百分點;27.3%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與2020年(27.2%)基本持平;21.7%的成年國民使用Pad(平板電腦)進行數字化閱讀,與2020年(21.8%)基本持平”。這些情況表明,快捷方便的數字化閱讀對我國居民有較強的吸引力。
出版業和相關領域可通過加強數字資源建設和合作、構建全國性的數字化閱讀推廣平臺、培養用戶良好的數字化閱讀習慣、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培育數字化閱讀推廣人才、提升數字化閱讀服務水平、優化數字化閱讀體驗等有效措施,進一步構建書香社會的體驗基礎。
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全民閱讀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尤其注重服務農民、兒童、老人、外來務工人員、殘疾人等特殊人群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就要加強對這些特殊人群的重視和關愛,保障他們的閱讀權益。各地和各部門可以從設施建設、內容資源、特殊服務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改善工作:推進盲人讀物出版工程,開發智能聽書機等設備方便盲人閱讀;重視少數民族文化,挖掘、開發適合少數民族閱讀的資源;優化兒童讀物目錄,培養兒童的良好閱讀習慣;加強愛老敬老服務,推出陪伴老人閱讀等特殊服務。全社會要加強關愛,保障特殊人群的閱讀權益,構建書香社會的權益基礎。
我國已連續九年將“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從最高層面每年對全民閱讀的執行給予指導和定調,各地各部門積極配合,出臺相關規范制度、指導性文件等,將全民閱讀落到實處。這些內容主要有:《北京市全民閱讀發展規劃(2021—2025年)》《關于促進上海全民閱讀工作的實施意見》《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辦法》《山西省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全民閱讀中長期規劃(2016—2025年)》《吉林省全民閱讀促進條例》《黑龍江省全民閱讀中長期規劃(2019—2025年)》《關于加快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浙江的意見》《湖北省全民閱讀促進辦法》《廣東省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海南省全民閱讀中長期規劃(2016—2025年)》《貴州省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云南省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實施意見》《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等。這些規劃和條例的出臺,有力地促進了當地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各地各部門在出臺全民閱讀規劃和條例后,應有相關部門(政府、協會、圖書館等)牽頭實施并負責當地閱讀推廣活動,每年對活動開展成效進行評估。隨著構建書香社會的深入發展,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推出了適合當地的全民閱讀規劃或條例,這為我國構建書香社會筑牢了環境基礎。
隨著我國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在擁有堅定的領導基礎、良好的閱讀基礎、廣泛的群眾基礎、專業的行業基礎、豐富的活動基礎之上,進一步夯實內容基礎、運營基礎、渠道基礎、體驗基礎、權益基礎、環境基礎,我國的書香社會建設必將高質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