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論語》中包含了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其中靈活施策、敢于擔當、善于用人這些領導藝術,可以為今天的領導者帶來一些有益啟迪。
每一個集體都有自己的辦事原則和方式、方法。原則不能違背,制度不能破壞,法律不能觸碰,但是在允許的范圍內可以靈活施策。
《論語》里記載了“顏回輸冠”的故事。顏回在街上碰到買布人與賣布人吵架,一尺布八刀,而買布人卻理直氣壯地說三尺是二十三刀。顏回上前說,三尺應該是二十四刀。買布人不服,要與顏回打賭,并稱不是二十三刀就把頭輸給顏回。顏回則說,不是二十四刀就把自己頭上的冠給買布人。最后二人找孔子評理,孔子聽完來龍去脈后說,三尺就是二十三刀。顏回只能服輸,把冠給了買布者。后來孔子見顏回面色不悅,顯然沒有體會到自己的用心,就對他說:“如果我說二十三是對的,你只是輸一冠而已;如果我說二十四是對的,買布者可是輸一頭啊。頭與帽子哪個重要呢?”顏回恍然大悟,更加敬重孔子。
很多時候,做事情不能只是糾結于簡單的對錯,還要看到對錯背后的代價。當然,這并不是說要顛倒是非黑白,而是說領導要在道德、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在權衡利弊之后,做到靈活施策,將損失降到最小。

山東省曲阜市的孔子銅像。圖:王南/新華社
孔子一出生就面臨著“禮崩樂壞”的局面,作為一個沒落的貴族,他十分痛心周禮的不得繼承。為了恢復周禮,他潛心研究,發現恢復“禮”只是表面,更為內核的是要恢復“禮”的依據,也就是根植于人內心的“仁”。于是,孔子周游列國,憑借一己之力去宣揚自己的仁道思想,卻屢遭碰壁,不僅得不到重用,還處處受排擠、受嘲諷,但是他從未氣餒,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周游列國十余年之后,年老的孔子回到魯國。他并不是向現實低頭,而是認清現實之后,換了另一種方式來實現自己一直以來的人生理想。孔子想通過教學,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傳授給自己的學生,讓學生們繼續宣揚他的思想,進而實現他的理想。孔子之所以過著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原因就在于他把恢復周禮、推行仁道作為自己的責任,當他看到社會現實不理想的時候,主動承擔起了改變社會面貌的責任。
領導者敢于擔當,才能為下屬營造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從而讓下屬更好地發揮能動性。領導者敢于擔當,才能對下屬起到激勵、帶動作用,把團體打造成一個有強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體,從而更高質量地實現團體的目標和任務。
善于用人是領導者的一項重要能力。
一是要做到不求全責備。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其中又有最拔尖的十個人,稱“十哲”。在孔子看來,這“十哲”各有長短。“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十個人各有所長,作為領導者就是要善于發現每個人的長處,讓他們盡可能地發揮自身長處,而不是對每個人都求全責備,要求每個人任何事情都得做好。
二是要有容錯的度量。孔子的學生子張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不能求全責備,對于非專業的人做不在行的事,如果出現錯誤要能夠原諒他;另一方面是經驗尚不足的人犯錯,要能夠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這也是給他進一步提升能力的機會。
三是要做到和而不同。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和諧、協調、融洽,“同”是完全相同、一樣、一致。君子講求的是與周圍的人和事保持情感上的、內在的和諧融洽,行為上能夠協調。而小人則恰恰相反,小人追求的是與別人表面上相同,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其實內心和情感上并不能和別人保持和諧融洽。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領導者不能只聽順耳的話,要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異樣的觀點。只有讓各方面把不同的意見和見解都充分地表達出來,經過協商、解決,才能真正實現“和”。因此,領導不能以個人喜好取人,而應該本著利于開展工作的原則,考察重用那些有自己的見解、敢于說真話、敢于提反對意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