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茂,裴 城
(1.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9; 2.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不同于平原地區,山區峽谷地區風環境復雜,受地形影響較大,山區風參數的確定也不能按照平原和跨海大橋一樣按規范直接計算。另一方面,大跨懸索橋由于跨度大、阻尼低、剛度小,是風致振動的敏感結構,在強風的作用下,容易出現顫振現象,在常見風速下容易出現較大振幅的渦激振動,因此抗風性能成為懸索橋設計和建造中的關鍵問題之一[1-2]。我國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范和日本、美國、英國等相關規范[3],對跨度超過200 m 的大跨度橋梁建議通過專門的抗風性能研究,以確保大橋的抗風安全和運行舒適度,對不符合設計要求的斷面形式,提出可行的抗風措施[4]。
某大跨鋼箱梁公路懸索橋,位于紅河州建水(個舊)至元陽高速公路上,主橋為單跨懸索橋,主跨700 m,大橋在主梁兩端設置豎向支撐支座,為了限制橫向靜風位移設置了橫向抗風支座。為了限制大橋的縱向位移,減小縱向振動對吊桿疲勞的影響和增加伸縮縫的耐久性,在梁端設置了縱向黏滯阻尼器。主橋結構布置和主梁斷面如圖1 所示。
橋位處于個舊與元陽之間,可以取周邊氣象站的參考數據,橋位距離規范列舉的氣象站蒙自、元江、文山距離較近,可以取蒙自或者元江的風速資料之間的較大者,根據國家氣象資料2015 年前的氣象資料和周邊地形環境,可以得到主梁高度處100 a 一遇的10 min 年最大平均風速為32.3 m/s。橋位地處山區峽谷,不能以常規的風速對數律或者指數律換算得到橋面設計基準風速,可以按照峽谷風速放大系數進行折算[5]。具體為:

其中,H為峽谷底部距離橋面的高度;B1為谷底寬度;B2為橋梁的受風長度。橋梁處于山區,可歸為D 類地表。根據我國相關橋梁設計規范,施工期可取10 a 重現期,該橋成橋與施工期間的風參數見表1。

表1 大橋設計風參數
大跨橋梁在風的作用下,主風致振動主要是橫向、豎向和扭轉三個方向,必須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才能全面反映橋梁結構的振動情況。由于大橋屬于細長結構,可以利用常見的魚骨式有限元模型,即整個鋼箱梁的剛度、平動質量和轉動質量都集中到扭轉中心的線性主梁上,主梁與吊桿的連接通過無質量的剛性梁(剛臂)相連。橋塔和輔助墩采用一般的梁單元,吊桿和主纜采用只承受拉力的桿單元,并考慮重力剛度(初始拉力) 的影響。表2 給出了影響該橋抗風性能的幾個關鍵振型的計算結果。

表2 大橋的主要振型、頻率和等效質量
主梁靜力三分力系數是研究橋梁抗風性能的基礎,一般是通過主梁剛體節段模型風洞獲取。研究表明,在均勻流中得到的三分力系數偏于安全,因此橋梁三分力系數的試驗均在均勻流場中進行。通過節段模型得到模型受到的風力,反算得到主梁的三分力系數。根據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范,一般試驗的風攻角為-10° ~10°。在體軸坐標系中的試驗結果如圖2 所示。在體軸坐標系中,以試驗時的水平方向為橫軸,豎向為縱軸。從圖2 中可以看出,主梁升力系數斜率為正,說明斷面具備氣動穩定的必要條件。主梁在0°攻角下阻力系數為0.64,從而表明流線箱型橋梁斷面具有較小的風荷載,這也是流線型鋼箱梁的主要優點。主梁力矩系數接近于0,受攻角影響較小。

圖2 主梁三分力系數隨攻角的變化曲線
橋梁的顫振是在平均風作用下的一種具有破壞性的發散振動,其振動機理為在平均風速下,振動的橋梁與周邊氣體之間不斷的相互作用,并從風中吸收能量,致使振幅越來越大,直至結構破壞。因此主梁的顫振問題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必須保障在大橋遇到的風速范圍內不會發生顫振,即顫振臨界風速必須大于顫振檢驗風速。顫振臨界風速一般通過有限元分析、節段模型風洞試驗和全橋模型風洞試驗進行。一般情況下,節段模型風洞試驗的結果偏于安全,可利用節段模型風洞試驗進行氣動外形的優化,提出改善顫振性能的氣動措施。
節段模型一般用8 根彈簧模擬豎向和扭轉兩個自由度,模擬主梁的豎向和扭轉振動。模型縮尺比一般采用1∶50,模型本身必須有一定的剛度,防止局部振動,并保證長寬比大于2。試驗裝置和試驗照片如圖3 所示。

圖3 動力節段模型試驗
流線箱梁懸索橋的成橋狀態由豎彎基頻和扭轉基頻控制; 同時受扭彎頻率比影響顯著,扭彎頻率比越小,發生顫振的可能性更大。為選擇正確的計算參數,需要針對橋梁的對稱振型和反對稱振型進行對比。經計算,該橋的正對稱扭轉頻率與正對稱豎彎頻率的比值較小,試驗只針對正對稱振型進行。
模型模擬的試驗參數見表3。

表3 振動力節段模型試驗參數
動力節段模型風洞試驗包含成橋狀態和施工階段。在均勻來流情況下,針對主梁斷面分別進行了五種風攻角(α為0°,±3°,±5°) 情況下的試驗。顫振臨界風速測試結果如表4 所示。可知: 無論是成橋狀態還是施工階段,在各試驗風攻角下,主梁的顫振臨界風速均大于顫振檢驗風速,證明結構安全。
當氣流繞過物體時會在物體兩側及尾流中產生周期性脫落的漩渦,并對物體產生上下交替的作用力。該周期性漩渦脫落的頻率與風速成正比,即隨著風速的變化,漩渦脫落的頻率也隨之變化,當漩渦脫落頻率與結構某階自振頻率相同時,會發生共振,這種振動被稱為渦激共振[6-8]。為研究該橋主梁渦激振動性能,考慮了大橋成橋狀態和100%施工狀態。渦激振動的試驗模型試驗參數與顫振略有不同,表5 列出部分試驗參數,其他參數同表4。

表4 節段模型得出的顫振臨界風速結果

表5 渦振性能風洞試驗參數
節段模型試驗針對成橋狀態和施工狀態的主梁斷面,均分別進行了五種風攻角(0°,±3°,±5°) 條件下的渦激振動性能試驗。試驗在均勻流場中進行,風速范圍為1 m/s ~18 m/s。試驗起始,風速步長以0.5 m/s 取值進行遞增,找到其渦振區域后,再適當降低風速增加步長,繼而確定出渦激共振起始風速和最大振幅。
根據我國有關規范,紅河特大橋在成橋狀態時的一階對稱豎彎、扭轉渦振的振幅容許值分別為:
豎向:[ha]=0.04/fh=167 mm。
扭轉:[θa]=4.56/(fαB) =0.299°。
同樣,施工狀態時的渦振振幅容許值分別為:
豎向:[ha]=0.04/fh=157 mm。
扭轉:[θa]=4.56/fαB=0.286°。
試驗表明:該橋在施工狀態在所有試驗攻角下均沒有發生渦激振動現象。成橋態主梁在- 5°,- 3°,0°,+3°四種攻角情況下,沒有發現明顯的渦激振動。
在+5°風攻角下均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豎向渦激振動和扭轉渦激振動,豎向振動鎖定風速17.8 m/s,振幅為46 mm;扭轉鎖定風速為23.4 m/s,振幅為0.097°,豎向和扭轉振幅均沒有超出規范容許值,具體如圖4 所示。

圖4 主梁成橋狀態渦振振幅
1) 本橋鋼箱梁升力系數斜率為正,說明斷面具備氣動穩定的必要條件。主梁在0°攻角下阻力系數為0.64,從而表明流線箱型橋梁斷面具有較小的風荷載。2) 主梁設計成抗風性能較好的鋼箱梁,節段模型顫振穩定性試驗表明該橋成橋態及施工態在0°,+3°,-3°,+5°,-5°五種攻角下的顫振臨界風速大于橋梁結構的顫振檢驗風速,顫振安全性能夠保證。3) 由于本橋是流線型箱梁,施工狀態在所有試驗攻角下均沒有發生渦激振動現象。成橋態主梁在-5°,-3°,0°,+3°四種攻角情況下,均沒有發現明顯的渦激振動。在+5°風攻角下均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豎向渦激振動和扭轉渦激振動,豎向和扭轉渦振振幅均沒有超出規范容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