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陸平 劉文慧 朱孟進
據國家發改委在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公布的雙創數據顯示,大學生創業群體持續壯大,2019年創業的大學生較2018年增長9%,大學生創業意愿持續攀升。但同時大學生創客也面臨著缺乏指導、融資困難、缺少人脈以及沒有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等窘境。隨著我國近年來GDP 增速放緩、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爆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十分嚴峻。如何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提高雙創項目的成功率,緩解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
社交金融是指基于互聯網社交環境的信貸金融體系,通過互聯網在社交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用戶之間的金融關系,充分發揮社交網絡高效、便捷、即時等優勢,并利用社交網絡對風險進行控制,從而實現普惠金融的金融模式(周圣濤,2017)。本文將社交金融與服務大學生雙創相結合,發揮社交金融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交易效率等優勢(韓麗萍等,2016),同時也在模式設計中引入相關機制解決信用體系不健全、安全能力不強等問題(常含笑,2016),以期有效解決大學生創客在團隊建設、素質提升與資金融通等方面困難,推動項目落地,提高大學生雙創成功率。
大學生身處校園,交際圈較為狹窄,想要組建一個風險抵抗能力較強的團隊存在一定難度。同時,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職業經歷,尤其缺乏人際關系和商業網絡,因而在雙創項目落地時往往會遭遇許多挫折。
創新創業對創客本身的綜合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這體現在自身知識儲備和自身心理素質兩方面。大學生在校園里面僅僅接受了專業教育,但缺少系統的雙創教育課程,有數據表明,近四成大學生對學校提供的雙創配套服務的評價不高,課程缺乏、課程理論性太強、實踐指導不夠、缺少專業創業服務指導等問題。同時部分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做事缺乏主見,不夠勇敢果斷,以上種種均成為大學生雙創路上的絆腳石。
在《2017 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調查報告》中顯示,高校學生在對創新創業過程遇到的各種困難的認知中,高達61。37%的高校學生認為缺乏創業資金是創新創業過程中的主要困難,可見,資金缺乏對于大學生雙創的影響十分之大。由于大學生創客缺乏經驗和人際關系網絡,進行內源融資的主要形式為向親友借錢,雖然獲取資金的利息較低,但創業風險較大,容易出現無法還款的情況,此時難免有傷親友間情感。同時,取得銀行貸款、基金扶持和天使投資等外源融資也因創業環境不足而顯得十分困難。
社交金融可以理解為通過使用者的社交網絡來開展各項金融服務,并借由社交網絡來降低金融交易中的諸多風險,擴大交易范圍,提高交易效率,從而實現普惠金融的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與社交金融相關的理論主要包括:
六度分隔理論。該理論由米爾格蘭姆所提出即任意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通過一定的方式,總能產生必然聯系或關系。每個個體的社交圈隨著年齡、環境等因素的變化都會被不斷放大,最終成為一個大型網絡,這也是社交網絡早期發展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成為社交金融的一個理論基礎。
主我與客我理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主我”即個人的自我認知,而“客我”是個體對他人態度和評價做出的綜合反應,自我即在這種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的交融中不斷完善不斷進步的。“主我”和“客我”的對話和互動形成統一的社會自我。大學生創客的一大融資來源是校友圈,所以他們為獲得較多投資資金將會更加在意校友圈內其他人對自身的評價,這就大大降低了大學生違約的信用風險,同時也會激發優質校友對后輩幫助與指導的熱情。
資金需求層次理論。對于企業而言,他們的資金需求層次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生存(第一層次)——發展(第二層次)——突破(第三層次)。大學生雙創資金需求大多在第一層次,而這類資金需求規模較小,受到的關注較少,恰好符合“長尾理論”。通過社交金融建立的校友圈形成了專門針對助力大學生雙創資金融通的平臺,能夠明顯提升這類資金需求的關注度,有效解決大部分雙創企業資金融通問題,使其成功度過艱難的生存期。
1.推動團隊構建。
獨木難成林,許多大學生有進行創新創業的想法,但是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無法支撐起一個產品的不斷發展。在有了雙創想法后,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根據六度分隔理論,可以通過平臺串聯大學生的社交網絡,幫助大學生創客尋找同伴,建立自己的雙創團隊。
2.提升成員素質。
雙創團隊成員的整體提綜合素質對創業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社交金融建立起的校友圈為大學生創客和優質校友們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優質校友們可以向大學生創客分享自身社會經驗,為大學生創客提出建議,同時大學生創客也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逐漸完善自身項目,學習相關經驗,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提高創業的綜合素質。
3.助力資金融通。
資金籌措在大學生雙創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學生雙創所需資金規模較小且大學生的還款能力較低,受到的市場關注度也比較低。通過平臺,把有資金需求的項目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可以提高社會對大學生雙創資金的關注度。校友圈作為一大資源交流平臺,用戶可以相互交流雙創想法,完善雙創項目,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平臺尋找合適的資金來源。
本文圍繞疏通“大學生創新創業”瓶頸這一核心訴求,通過搭建社交金融平臺,助力大學生解決創客團隊構建、成員素質提升、雙創資金融通三大難題。針對創客團隊構建,平臺通過互聯網,擴充創客的社交網絡,幫助大學生創客找尋志同道合的伙伴,撮合大學生創客,推動創客團隊構建;針對成員素質提升,平臺通過整合雙創教育資源,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分享經驗等,加深大學生創客對雙創的理解,提高大學生創客的綜合素質;針對雙創資金融通,平臺通過引進多方融資渠道,幫助雙創項目申請創業補貼等,緩解大學生創客的資金壓力,實現大學生雙創資金融通。
以下是本文所設計的模式,設計示意圖如圖1:

圖1 模式設計示意圖
1.用戶注冊模塊。
平臺擬引入五類用戶主體,分別是:(1)大學生創客:大學生憑借學信網信息向平臺提交注冊申請,審核通過后,平臺將根據注冊用戶信息自動分配“校友圈”,自動獲取相應校友圈的相關資訊。(2)優質校友:需要提交畢業證明、資產證明等信息申請注冊,確保身份準確,有足夠資質能為大學生創客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并且有投資意向的校友還可以以PE 形式為雙創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助力大學生雙創。(3)風投機構:通過上傳營業執照來進行注冊,審核通過的風投機構可以在平臺中尋找合適的項目進行投資,同時平臺也會向風投機構推薦優質項目,安排雙方進行面談等。(4)保險公司:平臺會邀請有創業險的保險公司入駐平臺,有需要的創客團隊可以購置創業險來保障創業失敗后的基本生活。(5)公益性服務機構:主要是提供雙創優惠政策的政府部門,雙創公益基金組織等,平臺將會為大學生創客提供各地政府的雙創優惠政策信息,幫助符合條件的雙創團隊申請政府創新創業基金,同時在浙江省范圍內,政府還有“代償”機制,緩解大學生創客的還款壓力。
2.資源分享模塊。
(1)雙創指導。
各地各校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都有所不同,平臺會搜集整理這些信息并公布在專門的板塊內以供用戶參考。有需求的用戶還可以向平臺申請政策解讀,平臺會根據申請人雙創項目以及所在地區、學校等信息做出專門指導。同時平臺也會邀請創業成功人士以及有雙創指導經歷的教師為用戶分享自身經驗,提高大學生創業綜合素質。
(2)團隊建設。
該平臺用戶可在校友圈內尋找適合的團隊成員,雙創項目發布者可以在項目簡介當中表達尋找團隊成員的意愿并說明要求,符合要求的用戶可以對感興趣的雙創項目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并對發布者表達合作的意愿,促進雙創團隊的構建。
3.資金融通模塊。
平臺對用戶提交的雙創項目的項目申報書、項目獲獎情況以及項目成熟度等設定相應指標進行審核,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兩種情況:
針對材料提交完整,整體情況較好的項目,由平臺審核資質,符合銀行和政府專項貸款要求的項目,平臺會幫助其申請貸款。同時,此類項目可以在校友圈發布具體信息,校友可以根據自身的判斷,投資看好的項目,充當天使投資人。針對此類投資,平臺會充當監管人,保證創客和投資人簽訂合同,保障雙方的權益。
針對已經運營的項目,已經獲得政府或者銀行的專項貸款后,仍需要更多的資金來謀求發展,平臺會根據運行的情況,幫助其尋找風投機構。
1.社交屬性為雙創輸送資源。
創新創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而一個好的雙創項目從構思到落地更是凝聚了雙創團隊的心血,在本文設計的模式下,大學生創客可以通過社交金融平臺,獲取雙創所需的各類資源,減輕了大學生創客的壓力,幫助其能更快的實現項目落地。
2.保險服務為雙創保駕護航。
在全國推動雙創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已將“雙創”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然而現實情況是雙創的高失敗率大大阻礙了該戰略的進程。本文設計的模式中將為符合條件的雙創項目引入相應的保險產品,為其資金提供保障,降低雙創失敗帶來的損失。
信用風險,它是由于借款人或貸款人的違約(無法償付或者無法按期給予貸款)而導致損失的可能性。針對信用風險,首先平臺的準入門檻較高,用戶群體的信用水平較高,其次平臺會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體系,借貸雙方均可看到對方的信用評級并以此為考量來判斷是否借(貸)資金,通過社交金融的模式,借貸雙方可以減輕信息不對稱,破除信任危機,提高資金借貸的效率。針對通過校友圈的資金借貸,由于校友羈絆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貸款違約率,減輕了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它是創客由于資產流動性降低而導致的可能損失的風險。當創客無法通過變現資產,或者無法減輕資產作為現金等價物來償付債務時,流動性風險就會發生。針對流動性風險,平臺首先會對各個雙創項目的資金償付能力做出評級,事先給資金借貸雙方做好預警,其次,為雙創企業購買創業險,降低其因流動性風險帶來的損失。
數據泄露風險,它是平臺在運行過程中,未能保護好個人和團體的隱私以及數據安全帶來的極大風險。針對數據泄露風險,平臺需要建立問責系統,靈活應用匿名化技術、數據加密技術、差分隱私技術、隱私信息檢索技術。通過建立數據“城墻”來降低數據泄露風險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