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鑫,胡偉華
(內蒙古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已經成為指導我國保護生態環境、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經濟實現飛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研究山東省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情況,將會對山東省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91年,格魯斯曼(Crossman)和克魯格(Krueger)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指出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呈現“倒U型”關系。隨后,多名學者發現曲線呈現不同的形態特征,“倒U型”“正U型”“倒N型”“正N型”等[1,2]。當前,許多學者對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諸多研究采用了耦合協調度模型。研究發現,30個省份地區的環境與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水平整體屬于初級協調階段,經濟發展為主要制約因素[3],中部地區、除重慶外的西部地區與河北省屬于經濟、旅游與生態環境基本協調發展地區,其他省份均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閾值[4]。部分學者轉向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研究,北京市經濟—生態—旅游耦合協調度整體呈上升態勢,但仍然瀕臨失調[5]。寧夏旅游業與經濟發展兩系統正處于協調發展階段[6]。近年來,京津冀地區旅游業與環保產業、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以及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耦合協調水平逐漸提高,東北三省旅游業與環保產業協調發展情況逐漸好轉[7-10]。關于黃河流域生態經濟耦合協調發展情況,整體呈現“拮抗—磨合”的演進態勢,區域差異比較明顯,上游和下游省份協調發展情況較好,而中部省份相對滯后[11]。
基于已有的文獻分析,學者們對我國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有了較多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以區域經濟為主,京津冀地區的研究頗多。但作為人口、農業、工業和海洋大省的山東省來說,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筆者在借鑒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選取適當的指標對山東省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進行測度評價,來分析山東省經濟與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尋找山東省高質量發展的短板,為實現山東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本文數據來源于2004年—2018年《山東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確保了數據的可獲得性與真實性。為了分析山東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參考現有的相關研究文獻,對指標體系進行統計考察,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相關指標,結合山東省地區的特點及本文研究的要求,篩選出可以全部量化且能獲得的24個具體指標,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各12個指標。類型“+”“-”分別為正/負向指標,表示指標對此系統的影響為正/負向作用。
標準化處理的步驟如下:

(1)

(2)

第i年份中第j項指標的權重Qij:
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Sj:

計算評價指標的熵權:
(3)

假設U1,U2,…,Um表示評價經濟發展系統的m個指標,V1,V2,…,Vn表示評價生態環境系統的n個指標,那么綜合評價指數為:
(4)
(5)
其中,f(U)、g(V)分別表示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U′、V′分別表示兩系統標準化處理且經過平移后的值,ai、bj分別為各系統中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
本文使用的耦合度模型如下:
(6)
(7)
T=αf(U)+βg(V)
(8)
其中,C為耦合度,且0≤C≤1,C值越大,表明兩系統的耦合性越好。耦合度通常反映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大小,但很難反映出兩個系統之間的整體效益與協調水平,因此,為了描述兩系統的發展水平,需要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見公式7)。其中,D表示耦合協調度,D越大表明兩個系統的發展水平較高。T表示經濟發展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反映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整體效益水平,α為經濟發展水平權重,β為生態環境水平權重,假設經濟發展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因此取α=β=0.5。
此外,參考單良[12]的分類標準,劃分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等級分類:0 運用熵權法,算出兩系統中各個指標的權重(見表1)。在已知各指標權重的基礎上,算出兩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將綜合評價指數帶入耦合協調度模型,得到耦合度和協調度,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區域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表2 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分析結果 由表2中數據可知,從時間演化來看,2004年指數有所下降,2008年—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增幅減小,隨后,經濟蓬勃發展。整體來看,山東省經濟發展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整體呈飛速上升趨勢,由2005年的0.081逐漸上升至2017年的1.000,這表明近年來,山東省經濟高速發展,經濟規模擴大,經濟結構逐漸優化,經濟質量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提升。 從生態環境系統來看,自2003年以來,山東省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價指數一直處于波動狀態,2003年—2006年期間,指數逐漸下降,在此期間,山東省圓滿完成“十五”計劃目標,重心放在經濟發展上,經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工業耗能的增加,再加上人口規模變大,廢棄物排放量遞增,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此階段,山東省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的任務艱巨;2007年—2010年,生態環境水平有所提高,隨后兩年出現短暫下降;2014年—2017年,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對環境保護的補償作用逐漸明顯,十八大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強對環境的修復與治理,同時,人們更加關注生活質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因而,近幾年生態環境水平逐步回升。 整體情況來看,15年間,山東省經濟高速發展,生態環境水平并不穩定,表現為上下波動,近年來有所好轉,生態環境情況依然嚴峻,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整體效益水平由2003年的0.318上升至2017年的0.760,增幅為138.99%,整體效益水平穩步提高。 根據表2,從時間演化來看,山東省經濟與環境系統耦合度呈現先波動上升后波動下降的趨勢,2004年經濟與環境系統處于拮抗階段,大量資源投入經濟,經濟的飛速發展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2003年和2005年處于磨合階段,經濟進一步發展,由于生態環境的制約作用,大量資源投入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環境質量得到改善;2006年以后,兩系統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兩系統的相互影響顯著。2004年,兩系統耦合協調度處于失調衰退階段;2003年、2005年和2006年,處于瀕臨失調狀態;2007年以后,耦合協調度逐年提高,由勉強協調發展提升到2017年的良好協調發展,整體來看,山東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態勢良好。 如果f(U)/g(V)<1,則表明山東省該年處于經濟發展滯后期;如果f(U)/g(V)=1,則處于經濟與生態環境同步發展時期;如果f(U)/g(V)>1,則處于生態環境滯后期,具體情況見表2。 據表2可知,山東省先后經歷了經濟發展滯后期和生態環境滯后期,2003年—2011年,山東省經濟處于蓬勃發展階段,但整體水平不高,經濟發展滯后;2011年—2017年,滯后類型轉為生態環境滯后,較快的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2017年相比2016年,情況有所緩解。當前,經濟發展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山東省應提高森林和綠地覆蓋率,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力度,增加投資治理環境污染問題,提高環境質量,實現向優質協調發展的轉變。 基于山東省2003年—2017年的相關數據,筆者利用耦合協調模型,實證分析了山東省經濟發展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變化,并對其形成因素進行了研究,主要結論如下:①從時間演化來看,山東省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數穩步上升,經濟發展迅速;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在0.45的水平上下波動,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一般,經濟的飛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比較嚴重。②從時間演化來看,山東省經濟與環境兩系統的耦合度由2003年的0.502上升到2017年的0.949,經濟與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程度增強;耦合協調度由2003年的0.400上升到2017年的0.849,兩系統屬于良好協調發展。③從影響山東省耦合協調的因素來看,2003年—2011年,經濟發展滯后,2012年—2017年,生態環境滯后,由此可見,山東省應重點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力度,以突破現在的僵局,實現向優質協調發展的轉變,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中首次加入了“美麗”,生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我國政府和人民日益關注的話題,要發展經濟,更要關注生態問題,天藍、地綠、水清成為我們的美好追求與目標。近年來,山東省經濟發展迅速,保護生態環境尤為重要。 3.2.1 加強生態修復,保護生態環境。按照“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科學治理、自然修復”的原則,創新生態修復機制,推進重大生態修復項目順利進行,加大財政投入,保護森林、水域,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綠化覆蓋率,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 3.2.2 節約資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按照“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發展低碳經濟,合理控制工業和居民生活產生的“三廢”,降低環境壓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提高“三廢”的利用率,加強資源的可循環利用。 3.2.3 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第三產業。將生態與經濟聯系起來,發展生態旅游經濟,提高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水平,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按照“國家總體指導、省級統籌推進、各市具體落地”的工作模式,各級各部門合力繪制山東省生態圖,相關部門制定近期的生態目標,加強短期治理,做好長遠規劃,深入經濟內部,涵蓋城鄉居民生活、工業、服務業等各個方面,促使山東省經濟與生態環境優質協調發展。2 實證分析


2.1 綜合指數時間演變分析
2.2 耦合協調度分析
2.3 滯后情況討論
3 結論與對策建議
3.1 結論
3.2 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