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婕,曾 姣,尹國友,李傳沛
(河南城建學院 生科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36)
產學研合作即學校、產業、科研機構等相互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1]。產學研合作是指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通常是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社會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有效組合[2]。創新創業是指依靠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等一點或幾點創新從而進行的創業活動。
本調查問卷的研究對象為河南城建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生,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閱讀研究,設計出相應的調查問卷[3]。本調查問卷總共設立23道題目,從學生基本情況、對產學研合作的了解程度、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對產學研合作未來的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調查。本問卷通過問卷星網站發放,問卷網址(https://www.wjx.cn/vj/wCSFG4U.aspx),可通過點擊此鏈接或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填寫。調查問卷進行時間為2021年4月,共回收647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600份,有效率為92.74%(填寫問卷時間≤55s被規定為無效問卷)。
3.1.1 樣本性別分析
性別不同可能會造成想法上的偏差[4]。本實驗樣本性別分布較為平均,男女比例相差不多,所以能夠真實地反映大學生對河南產學研合作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看法,樣本性別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性別分析Fig.1 Gender analysis
3.1.2 樣本年級分析
對樣本年級的分析如圖2所示。被調查者中大一學生198人,占總人數33.00%;大二學生229人,占總人數38.17%;大三學生157人,占總人數26.17%;大四學生16人,占總人數2.67%。由此可知,調查對象多為低年級學生。產學研教育普遍應用于低年級[5],所以可以較好地反映高校創新創業的教育情況,其中被調查者中以大二學生居多,這些都是創新創業戰略中的重要儲備人才,其次是大三學生。

圖2 樣本年級分析Fig.2 Analysis of the grade samples
3.2.1 樣本對產學研合作認識分析
樣本對產學研合作的認識如圖3所示。認為產學研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為重點的有280人,占比為46.67%;認為是學校為了豐富暑期生活而設立的一項必修課程的有17人,占比為2.83%;認為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以培養相應所需的后備人才的有83人,占比為13.83%;不太清楚的學生有220人,占比為36.67%。不了解的學生占比很高,說明產學研合作教育還沒有完全普及,學校和社會應該多做宣傳和教育,提高大學生對產學研合作的了解和認知[6]。

圖3 對產學研合作的認識Fig.3 Cognition 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3.2.2 樣本對校企合作認知程度分析
對產學研合作認知程度的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結果表明,對產學研合作不夠了解的學生占大多數。學生對產學研合作不夠了解,就無法積極參與其中,這同時說明學校的宣傳和培養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7]。

圖4 對產學研合作的認知程度Fig.4 Cognition degre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3.2.3 對校企合作種類認識分析
對校企合作種類認識的調查結果如圖5所示。本校的校企合作種類一般為校園招聘、崗位實訓、企業參觀、商業贊助等。合作種類越豐富,越利于促進創新創業的發展[8]。

圖5 對校企合作種類的認識Fig.5 Cognition on the typ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ion
3.3.1 產學研合作企業單位選擇分析
產學研合作中對企業的選擇結果如圖6所示。在產學研合作中對企業的選擇上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單位占總人數的73.67%;另外一部分學生選擇了其他選項。

圖6 產學研合作中對企業的選擇Fig.6 Selec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 industry- 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3.3.2 參與產學研合作提升能力分析
大學生對于參與產學研合作希望自己獲得的能力結果如圖7所示。有85.33%的學生表示希望獲得技能類的工作經驗;53.83%的學生表示希望獲得良好的工作氛圍;67.17%的學生表示希望獲得廣闊的職業前景;51.67%的學生表示希望在參與產學研合作過程中能夠擴充人脈。由此可知,大部分學生在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時更希望自己能夠獲得相關的工作經驗和職業前景,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更得心應手,也有助于企業的發展[9]。

圖7 參與產學研合作希望自己獲得的能力Fig.7 Ability wished to be acquired in industry- 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對創新創業課程培訓的認同程度如圖8所示。在大學生是否需要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這一問題中,數據表明很大一部分學生對于創新創業課程比較認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應將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程,而不是選修課或興趣課,各高校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10]。

圖8 對創新創業課程培訓的認同程度Fig.8 Identification degre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training
3.5.1 產學研合作產生影響分析
大學生對產學研合作帶給自身的影響調查結果如圖9所示,結果能夠直觀地反映出每個人對產學研合作未來發展的意愿[11]。調查結果表明,59.33%的學生認為產學研合作能為自己增加社會工作經驗,開拓社會閱歷,28.5%的學生認為產學研合作能夠將理論知識和書本知識有機結合,12.17%的學生認為產學研合作能夠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圖9 產學研合作產生影響分析Fig.9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3.5.2 產學研合作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產學研合作未來發展方向的調查結果如圖10所示,分析了產學研合作對學生的意義以及目前產學研合作在學生眼中存在的不足[12]。總體來看,更多學生希望能夠自主完成產學研合作項目,并且通過產學研合作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社會閱歷。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雖然不夠成熟,但能起到促進社會和創新創業發展的作用[13]。

圖10 產學研合作未來發展方向分析Fig.10 Analysi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第一,政府指導功能發揮不足。在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中,亟需完善的、配套的產學研合作政策,但部分政府指導功能發揮不足,未有效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發展和進步[14]。第二,各方的發展理念不同。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各方所擁有的理念和背景均不相同,各方成員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也有很強的多樣性,這樣的不同容易使產學研內部合作存在沖突和矛盾,各方發展理念不同會對產學研合作的效益產生影響[15]。第三,高校和企業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在高校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的過程中,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高等院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三者之間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對于產學研合作會產生一定的阻力和影響[16]。
第一,企業的參與熱情不足。從產學研合作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然我國校企合作時間較長,但是少有企業能以積極的態度同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第二,高校的重視程度不足。在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產學研合作力度不夠,許多高校面臨資金短缺的情況,很多高校為了節省費用,會讓學生自主完成實習或大幅度減少實習時間。從教學角度來說,大部分教師對教學和科研具有較高的興趣和能力,但進行過一線生產、具備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并不多,許多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在校企雙方展開合作時會存在一定的不適應,導致其對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積極性不高[17]。第三,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學生是校企產學研合作的培養對象,在合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學生所學專業、個人技能、個人素質都與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用人標準、實訓內容等緊密相關,如果學生不配合企業的實習實訓,會影響產學研合作的發展和質量。
產學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決定了合作中的整體利益和各方利益,以及能否開展持續性合作。分配不得當一方面不利于企業對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實施,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持續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如果合作各方不及時溝通,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就會使雙方互相不信任,進而違背了產學研合作的宗旨,大大降低了合作的成果和效率。
政府應加快產學研協同合作創新的環境建設,創造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政策、法律、文化等外部因素,促進創新要素向產學研合作聚集,營造出有利于產學研密切合作的政策氛圍和環境,促進產學研合作加速發展。
在企業和高校之間建設起文化橋梁,取長補短、各施所長,使企業和高校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從高度分離狀態轉化成良性互動的狀態。在合作中,各方成員可以多進行文化交流、溝通和聯系,使異質知識能夠及時互補和反饋,增強各主體目標的統一性,提高運行中的協同能力,實現互利共贏。
通過產學研合作可以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進行高校體制改革,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18]。建議將產學研合作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開設更符合企業和市場需求的課程,讓學生真正了解市場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學生在參與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師資力量是校企合作的支柱和保障[19]。應加強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較強的高校教師與企業人員之間的合作,共同開發相關專業課程,培育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擔負著科研、教學的重任,不僅要改善幫扶計劃和政策,還要重視提高師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校應全面評價教師的教育和科研技能,認可教師在產學研合作中幫助企業解決教育問題方面的成就,并適當提升教師的福利待遇,加大優秀教師資助力度進而調動教師積極性,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構建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有利于構建資源共享、合作辦學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20]。在此過程中,學校為企業提供優質生源,為企業穩定運行提供所需人員,校企雙方可以共同面對在產學研合作中遇到的難題,建立穩定的實習平臺,解決部分專業存在的崗位不足問題,增加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的機會,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