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玲
(甘肅省靖遠縣第四中學 730600)
學科教學是學科育人的主陣地,在數學教學中挖掘其育人價值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從這個層面來講,教師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育人,每課時的數學教學中都要積極思考,所教學的知識內容及設計的學習活動是否具有育人價值,這樣才能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幫助其掌握數學思想,進而加強學生思想、情感、態度等的體驗,以便真正發揮出數學的獨特育人價值.
數學作為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要貼合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張奠宙教授認為,數學教育自誕生那一刻起,就處處彰顯出了育人價值,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體系及準確的數學語言,還要通過理解和掌握公式、運算法則來獲取計算能力,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的培養與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學習目標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相對于數學學科的工具性而言,其語言中所體現的文化性更多是隱性的,主要包括辯證思維能力、愛國主義精神、美學素養等.因此,在教學中重視挖掘高中數學育人價值,才能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數學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而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數學知識、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歷史、美學因素等才是數學教育中應該達到的目標.將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有機結合,并在課堂中同步進行,則能夠解決將數學作為單純科學工具的弊端,并將培養人的品格與品行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目標.
數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意義.但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在數學課堂中,學生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利用定理、運算、法則等來解決問題,重視利用解題技巧來獲得更高的分數.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傳統教育理念仍對學生有影響,且高中生需要面對高考,升學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多是通過語言講解的方式向學生傳輸知識,教學形式上枯燥性較強,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指導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卻忽視了數學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導致學生只是掌握了數學知識,卻忽視了對數學世界的探索,影響了自身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深挖數學中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體現數學教育中的育人價值,以推動學生價值觀及思想情感的有效形成.
高中數學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將潛在的思想教育因素進行重組和整合,結合教學目標及教學課時,科學細化育人目標,以保證教學效果的有效性.
比如,在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課時,近些年高考試題的考點往往以導數的形式出現,結合函數、不等式等知識,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是教學中的重難點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在課前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并嘗試解答不等式習題,如x2-x<6、-x2+2x+5<0、x2-3x+5≤0,通過預習和自測提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總結和歸納,為課堂教學做良好的鋪墊.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4個不等式,如x2-ax<6、x2-x<6、-mx2+2x+m<0、x2-3x+5≤0,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數學本身與生活的聯系性較強,很多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能夠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所以在挖掘數學學科育人價值時,教師除了要重視挖掘教材外,還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截取相關的德育信息,及時對學生進行育人教育.由此,學生不僅可以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綜合素養的提升.

教育改革后強調教師在課堂中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及團隊協作精神.教師充分了解教材內容后發現,數學史料、習題資料等都屬于隱性資源,教師要借助經驗將其整合,并貫穿于數學知識分析中,更好的凸顯數學育人價值.
比如,在學習《對數函數》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數學史料進行教學,在《對數函數》一課中,教材中設計了數學文化板塊“歷史上的對數”,內容是西方數學家的研究或作出的重大貢獻,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數學文化資料,能夠為學生設計案例提供有效的思路.學生在經過基礎數學知識的學習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史料,“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對數.當時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開始流行,天文學成為熱門學科,納皮爾是天文愛好者之一,為了簡化天文觀測的數據,他多年潛心研究大數的計算技術,最終獨立發明了對數,納皮爾最先是發明了一種計算多位數乘積的方法,下面的表格中說明了這一方法的原理”.

0123456781248163264128256
教師應用多媒體展示這一表格,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發現表格中兩行數字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明確的,第1行是指數,第2行表示2對應的冪,如果要計算第2行中兩個數的乘積,可以通過第1行對應數字的加法來實現.如第1行中的1+6=7對應第2行中的2×64=128,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現代數學中對數函數化乘除為加減的性質.
高中生的思維已經逐漸由具體形象轉化為邏輯抽象,但面對抽象性較強的知識時,邏輯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仍有不足.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其開展更深入的思考,教師應在課堂中設計比較辨析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講解例題后設計相應的變式練習,在辨析中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真正理解數學概念、公式的本質,并培養知識遷移能力,使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在學習《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一課時,近幾年高考降低了對三角變換的考查要求,而加強了對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的考查,因此,函數的性質是研究函數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比較辨析,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在課堂中應利用多媒體展示正弦函數、余弦函數、正切函數的圖象,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這些圖象有什么區別和差異.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數,也對函數公式有了初步的認識,但三角函數到底有哪些性質仍是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圖象,認識到正弦函數與余弦函數的單調區間.

圖1

課堂的結束并不是學習的結束,課后延伸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發展,也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拓展,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體驗,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數學課題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課外實踐、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相應的資料,并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開展實踐活動.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將課內與課外活動有效結合,并促進學生踐行“知行合一”,在素質教育大環境下,有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育階段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還要將數學學科教學與育人價值有機整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同時,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以便真正發揮數學學科的育人功能,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