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愛好收藏。在我家收藏間里,有一只粗糙的瓷瓶,瓷瓶背后落款:“集團部落建設紀念,青龍縣公署贈,康德十年秋。”每每看到這個瓷瓶,我便想起父親的教誨。
父親1924年生于長城南麓的津海道遷安縣(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密塢村。父親小時候家境貧寒,只上過3年私塾。他還挨過日寇的毒打,給富裕人家打過季節工和短工,飽嘗了饑寒交迫的滋味。
1954年,父親被群眾推選為村初級二社的副主任,和劉作存主任一起帶領群眾大搞生產。他們嫁接出果實碩大香甜的白梨樹,建起了豆片坊、米面加工廠、印染坊,還養了羊……1971年,父親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86年卸任。
親歷過苦難的父親時刻牢記國恨家仇,常對子孫后輩講起“集團部落”的事。抗戰時期,日寇為了切斷八路軍、游擊隊與群眾的聯系,把長城內外4公里以內的民房都放火燒掉后,把鄉親們趕到所謂的“集團部落”去生活。那里四周全是高墻鐵網,大門由全副武裝的日偽軍把守,制造了慘無人道的“千里無人區”。“千里無人區”涉及五省區市、25個縣、約5萬平方公里的范圍,約35萬人被屠殺、迫害致死。我爺爺就是在“無人區”附近被日本兵打殘,最終無錢醫治而慘死家中的。
父親不僅用紅色精神影響我們,還鼓勵我們參軍報國。
1968年,村里開征兵大會,父親第一個上臺發言。從“千里無人區”等悲慘情景講起,講到激憤處,眼含熱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防強大了,我們中國人的腰板就挺直了。我讓兒子當兵去!”
可惜的是,1968年、1974年的征兵,我和二弟的聽力均不合格,不符合參軍體檢要求,父親的希望落空。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當兵,他滿心羨慕。1979年,剛夠年齡的三弟經過層層檢查,收到了入伍通知書。多年的心愿終于實現,父親長嘆了一口氣:“我們家終于出了一個兵,終于可以報效國家了。”三弟入伍后,父親每個月都會給他寫信,詢問情況外,總不忘叮囑一句:“聽部隊首長的話,好好訓練。”
1980年夏,我不經意間發現一只罕見的“漿胎”(即粗糙瓷)瓷瓶,背后有“集團部落建設紀念,青龍縣公署贈,康德十年秋”。搭上我和媳婦4個月的工資,冒著“賠個大窟窿”的風險,我把這只瓷瓶買回了家。
到家后,父親端詳著瓷瓶,語重心長地說:“這只小瓷瓶是當年日本人發給漢奸的‘獎杯。日本投降后,這‘獎杯變成了青龍縣乃至全中國人民的‘罪瓶。留著吧,有用處。”
后來我才知道父親的“有用處”指的是什么。從那往后,父親對子孫輩牢記國恥、保家衛國的教育有了載體,他用這個“罪瓶”教育后人。

2015年9月,劉克儉給孫女講述“罪瓶”背后的故事
1996年,我的小兒子正上高三,剛夠征兵年齡。村里召開征兵動員大會,父親和我們商量后,便給他報了名。入伍通知書到村里的時候,小兒子正在學校上課。父親便去村委會為他孫子取了入伍通知書,回家的路上,他逢人便說:“我們劉家又出了一個當兵的!”
親友們齊來祝賀那天,父親當著眾人的面,拿出了那只“罪瓶”,講起了當年日軍搞“千里無人區”屠殺中國人的悲慘故事。他還在孫子的筆記本上寫道:要當好兵,國泰才能民安。小兒子入伍那天,父親讓我騎著摩托帶著他趕到縣里,親眼看著他孫子登上汽車遠去,才戀戀不舍地回家。
小兒子也十分爭氣。1997年、1998年連續兩年榮立三等功,后來還被保送到某軍校。每次村里敲鑼打鼓把喜報送到家里,父親便高興地四處奔走相告:“我二孫子立功了。在家是塊鐵,當兵煉成鋼,好鋼用在刀刃上。”
1998年,我大兒子大學還沒畢業就與天津某國企簽訂了就業意向書,然而才過一周,某部到校招錄應屆畢業生,大兒子毅然舍棄高薪工作報名參軍。送我大兒子入伍前,父親又把“罪瓶”拿出來,講述悲慘往事,并叮囑:“要當一名戰斗英雄,給西密塢村的父老鄉親們爭光!給咱們劉家的祖宗爭光!”
2003年,已經退役很多年的三弟在家興辦了大型養牛場,家里正缺人手。那天,父親從村里開完征兵動員會,就直奔養牛場,鼓勵老三家的兒子報名參軍。不久,大侄子也入了伍。
令父親高興的事還在后頭。2005年,我們家大兒媳婦入了門,她是解放軍八一體育工作大隊的教練員,父親稱她為“劉家的穆桂英”。同年,我二弟家的獨生女,大學畢業后到某軍工廠成為了一名軍工,父親贊她為“劉家的花木蘭”。
然而,不幸的是,這一年農歷六月底,父親突發心臟病,沒有留下任何話就走了,享年81歲。父親去世后,父老鄉親們都來送行,獻了花圈,悼詞為:一生只聽黨召喚,個人得失拋一邊。擁軍愛民帶頭人,留給群眾是想念。幾個當兵的孫子輩給爺爺敬了軍禮,并向爺爺保證:做名好軍人,誓為祖國立新功。
2006年,二弟家的大女兒也嫁了一名軍人,成為軍嫂。2008年,三弟家的二兒子高中畢業后,遵照爺爺生前心愿也去了新疆當兵。
目前,依然堅持在現役崗位的3個孫子輩,腳踏實地,認真工作,多次立功受獎;退役的幾個孩子,也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父親走了,但我們會時刻牢記父親“子孫后代不忘國恥,報效祖國”的愿望,肩負職責使命,一直走下去。
(作者為首鋼集團退休人員)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