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 秦美玲 朱思璇 肖占兵 付瑤


摘要:“彩調”在廣西民間廣為流傳,是當地的一種戲曲形式,于2006年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彩調文化的發展從開始的興盛到如今瀕臨衰弱,對于這樣一種具有地方特色和生命力的戲劇,人們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掘其藝術價值,有必要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系統的研究。彩調是早期流傳在江南地區的一種戲曲,這種戲曲中夾雜大量當地的風情文化。彩調在進行彩調戲曲演出時常會有舞獅表演,該文主要針對舞獅裝扮而成的彩調音樂盒進行研究了解江南地區的彩調起源和發展,因而,呼吁人們重視彩調文化同時希望對彩調戲曲文化之后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彩調舞獅表演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7(a)-0000-00
彩調作為一種以口頭傳承為主要生存方式的非物質文化,在 2006 年 6 月被選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其他非物質文化一樣,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語境下,面對外來文化、主流文化、強勢文化的沖擊碰撞,彩調出現了嚴重的生存危機,面臨著時代的挑戰,艱難地探索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1研究背景
彩調是由廣西桂北農村起源的一種采用民間小調、方言俗語等融合而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它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名錄中。但是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彩調的傳承和發揚就十分艱難,它不同于其他民俗習慣那樣被人們廣泛了解,對于很多其他地區來說,彩調并不為人所知[1]。
2研究目的
音樂盒又稱八音盒,是機械發音樂器,音樂盒是自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興起的一種組件。在當時那個年代很多物器都采用了音樂盒這一設計理念,例如鐘表的機械裝置。被當地人稱為“可以發聲的組件”。說起音樂盒它也是由許多零件組成的,其中包括:音筒、音板、齒輪、發條、阻尼等,現有的音樂盒需要轉動搖桿來實現發音效果,搖桿只能朝一個方向轉動才能實現受力,因此人們在轉動搖桿時,轉動到一定角度,手部需要離開搖桿,重新調整位置,才能繼續轉動搖桿,不方便人們使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討論[2]。
3彩調的起源
關于彩調的起源,民間曾有一些動人的傳說。一曰:唐明皇在邀游月宮時,目睹仙男仙女身著艷服翩翩起舞,歌聲悠揚,稱贊不已。他令隨從人員原原本本地將曲譜記錄下來,回陽后,又即命朝廷的宮女們歌之舞之,供他坐享其樂[3],隨后由宮廷傳到民間。
關于這些傳說,他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但卻能表達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彩調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有說是因為趕考的秀才落榜后返回家鄉時在途中解悶哼唱的,還有的說是從湖南去廣西的鐵匠師傅能歌善舞,勞作時哼唱得以流傳的,由此可以看到對于彩調的起源眾說紛紜,但不論怎樣它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精神文化、民俗習慣的象征,都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戲曲的形成不是單一的元素可以演化來的,它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表演形式,戲曲中包含了音樂、舞蹈、文學、美術等多種藝術元素,并且每一種藝術元素都有它獨特的象征和意義。所以,彩調的起源也一定是在這些文學藝術成熟發揚以后流傳出來的。
彩調唱腔中的“調”,就是吸收民間歌謠而來的各種小調,如“十月花” “盤花”等。從現有彩調的傳統劇目中,也可以明顯地看到廣西民間歌舞和說唱文學的痕跡。此外,民間的“趕車”“風箏舞”等歌舞形式,都被彩調所利用[4]。
由此可見,彩調的形成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出現的,它是跟隨人們對于文化藝術不斷學習而逐漸演變出來的一種戲曲。
4彩調的形成與發展
任何一種民俗文化的發展都是由一個過程進行演變的,彩調的發展狀況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形成、興盛、衰落、新生。其實這并不難理解,在剛開始彩調初步形成的階段,它對于人們而言還是一種新興的文化,加上彩調本身獨特的藝術氣息深受人們的喜愛,不斷地進行發揚是會出現一個興盛時期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很多外在因素都會對經濟文化帶來一定的影響,彩調文化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衰敗時期,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彩調文化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中,被人們所發現喜愛,也是必然的趨勢。
通過對彩調藝術起源的了解可以知道,彩調藝術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成長為今天的非遺文化。在早期,廣西各地并沒有彩調戲曲這種文化活動,真正開始流傳是從清代中期開始,湖南人民將當地的花鼓戲帶到了廣西貴州,人們在花鼓戲的基礎上增加了廣西桂北的地方民歌小調,這才逐漸演變成彩調戲曲[5]。
4.1彩調的興盛
彩調戲曲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很多人對于這一民俗文化密切關注,在城鄉不斷繁榮發展的背景下,彩調戲曲的種類與劇目都在不斷增加,給人帶來了很多的驚喜與樂趣。隨之而來的是彩調的自身的完善,在這個時期的彩調戲曲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為了能使彩調文化不斷的發揚下去,對于彩調已有的戲曲文化要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在大量吸收民間小曲及其他說唱音樂中,形成了腔、板、調三大類。“調”是民間小調,如《四季花》《石榴花》之類。板,就是訴板(或稱數板)多用來敘述事情交待劇情,以板擊節而無絲弦伴奏的近于朗誦性的哭板、罵板、憂板也歸入此類。腔就比較豐富了,大體分為正腔和花腔兩類。隨人物的身份、行為、行當或唱詞的形式不同,有所謂的和尚腔、強盜腔、化子腔、挑擔腔、丑角腔、旦角腔、五字腔、十字腔等。彩調戲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進行演繹戲曲的人也受到了很多的關注,產生了很多彩調戲曲的一人,就如同那個年代的狀元一樣,被人人稱贊,享譽盛名。彩調的發展并沒有局限在農村,在有了一定的名聲基礎以后,開始組建正式的戲班和固定的演出,從農村發展到了城市,還出了固定的劇場進行彩調戲曲的演出[6-7]。
4.2彩調的衰落
20世紀上半期,廣西進入了軍閥統治時期,舊桂系和新桂系出于維護自己軍閥統治的目的,對經濟文化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從而深刻地影響了彩調的生存與發展。這就迫使彩調文化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逐漸衰敗。
根據歷史記載,在當時舊桂系軍閥建立了大量的賭場,為了生存那些彩調明星也不得不開始進行“賭唱” “賭燈”,這些活動對于一向淳樸清新的彩調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迫使彩調文化越發的庸俗,也使得彩調戲曲走向了下坡路。隨后,新桂系的興起,進行了很多不良風俗的改進,在當時彩調戲曲已經深受影響成為了一種低俗的文化。所以也被當時的改良政策打壓禁止,彩調文化是采用戲曲的方式來進行現實故事的一種演繹方式,在當時流行的部分戲曲中也夾雜了不少統治斗爭類的劇目,這對于新桂系的統治并無益處甚至存在了一定的威脅因素,因此,當時因為彩調而盛名一時的人也受到了牢獄之災,在此之后便很少出現彩調戲曲的演唱了,這個時期的彩調文化衰敗夜市時代所致的必然結果。
4.3彩調的新興
彩調的新興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的生活環境逐漸變好,很多經濟文化得到新生,1955年春,廣西文藝干部學校開辦彩調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繼、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組成廣西彩調劇團。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演彩調劇《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并曾四進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出,隨后在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巡演長達兩年,總計演出500多場,對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從上面對于彩調發展的概述來看,社會環境因素對于彩調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任何文化只有在適合它的環境下進行發展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4.3.1舞獅音樂盒設計方案
音樂盒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但是加入彩調文化的舞獅音樂盒卻不多。上文針對彩調的起源、發展以及形成進行了研究了解,對現在進行音樂盒的設計提供了一些幫助。
舞獅音樂盒在設計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相關設計人員根據存在的問題及逆行了一下的方案研究。由于音樂盒的設計需要有發音裝置,設計人員在音樂盒的底部安裝了發音組件,對發音組件的一側設有搖桿裝置,要在其搖桿中增加滑板就需要在滑板中加入傳動塊、彈簧、內棘輪,并且在內棘輪中加入固定的撥桿。根據提出的設計思路,設計人員討論出了一下的設計方案并進行了具體實施。
與現有技術相比,根據本次研究實踐可以成功實現(1)通過設置的內棘輪、傳動塊、一號滑板和一號彈簧等結構使人們轉動搖桿時,只需往復轉動撥桿就可實現,在轉動過程中,手部不需要離開撥桿調整位置,方便人們使用;(2)通過設置的固定桿、安裝桿、固定槽和滑桿等結構可以方便人們拆卸和安裝外殼,對發音組件進行維修,節約了大量時間;(3)通過設置的限位槽可以用來限制固定桿,避免人們轉動轉環時幅度過大,導致找不準位置。
4.3.2舞獅音樂盒結構設計
圖1~圖3就是舞獅彩調音樂盒的設計圖,根據上面的圖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彩調音樂盒的大致情況,它不同于傳統音樂盒的外形設計,根據它獨特的外形設計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5結語
該文以舞獅裝飾的彩調音樂盒為例,對彩調文化進行了研究和了解,彩調文化是我國非遺文化的其中之一,發揚和傳承彩調文化對我國民俗風情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采用彩調裝飾的音樂盒在很多技術方面還有待研究,希望通過本篇文章對之后的彩調裝飾品能夠帶來啟發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興龍,許哲,王雪梅,等.帶落角約束的導彈制導控制一體化設計綜述[J].電光與控制,2020,27(2):45-50.
[2] 馬金龍,馬立元,方丹.仿真環境下導彈制導控制系統抗干擾性能測試方法[J].戰術導彈技術,2020(3):93-97.
[3] 王常俏.新時代背景下廣西彩調劇傳承創新研究[J].藝術教育,2019(7):103-104.
[4] 鹿海迪,劉明錄.時光里的驚艷·傳播學視域下彩調劇的傳承與發展——以《印象·劉三姐》為例[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2):111-114.
[5] 熊光嵩.唐景崧與桂劇[J].廣西地方志,2012(4):54-56.
[6] 劉永加.歐陽予倩與桂劇改革[J].文史春秋,2020(3):58-60.
[7]李娟,朱江勇.論歐陽予倩桂劇改革期間的桂劇論爭[J].戲劇文學,2019(4):55-61.
作者簡介:徐鑫(1998—),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產品設計,文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