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眾多新媒體形態,新聞媒體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競爭異常激烈。在這種形勢下,改革現有新聞采編機制,創新采編模式,就成了新聞工作者的首要課題。因為只有改革創新,才能革除己弊,大步前進,跟上時代的腳步,在與各種媒體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文章總結電視臺創新新聞采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到制約改革創新的不利因素,提出改革創新的具體措施;分析信息時代傳媒的特點,對新聞采編規律及走勢進行系統而深入研究,把握其走勢;研究新媒體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存在的不足及可資借鑒之處,作為創新的突破口;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及研究成果,錨定創新方向。旨在使采編工作煥然一新,把電視臺這個傳統媒體做強做大。
關鍵詞:廣播電視;信息時代;新聞采編;挑戰;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154-03
在信息時代,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新的媒體樣式層出不窮,極大地豐富了廣大受眾的視覺享受。新媒體迅速發展,使媒體的整體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機遇,即為電視臺的發展打開全新的發展路徑,但挑戰也不可避免,來自不同媒體的競爭會異常激烈。要迎接挑戰,知難前行,電視臺就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其運行機制更加符合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發展的需要。
因此,必然對新聞采編工作提出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電視臺新聞采編人員必須以正確的新聞采編理念為引導,充分結合電視臺的實際,從不同的維度和層次重新審視新聞采編工作,掌握廣播電視采編工作的本質及規律,不斷提高新聞職業素養,力爭成為新聞采編工作作出貢獻。堅持新聞采編的原則和底線,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對新聞采編的方法和機制進行創新;學習借鑒成功的新聞采編案例,對新聞采編工作進行深入總結,不斷開發新的媒體樣式,持續創作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聞精品節目。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開闊學術視野,全面加強基于新聞采編的前沿技術和方法的引進,打牢技術基礎,以確保電視臺可持續發展。
一、信息時代的媒體生態為新聞采編工作提供的機遇
新媒體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給廣大信息接收者帶來了一場信息的盛宴,同時也使電視記者傳統的采編工作面臨不可避免的瓶頸期。微信、微博、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快速發展,讓廣大通過電視渠道獲取信息的受眾大量流失。在這種危機下,如何安全地度過這段瓶頸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還是從此一蹶不振,是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記者要應對的重大難題[1]。廣播電視臺應審時度勢,根據廣播電視發展實際,大膽創新改革,勇于打破陳規陋俗,研究這一傳統媒介的內在規律,積極探索新的采編模式,使采編模式更加符合新時期采編規律;了解廣大受眾的實際需求,不斷推出喜聞樂見的視覺模式。同時,根據信息時代媒體發展的實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引入一些自動化、智能化的新聞采編系統和信息技術。鼓勵從業者掌握并運用新媒體技術,吸收各媒體的信息采編成功經驗,學習其獨門技能,以提升自己的新聞采編能力,提高電視臺的信息收集和新聞采編實效性,獲得新聞采編的主動權。采編人員要以信息技術為媒介實現海量信息的及時采集,并根據不同需要對其進行真與偽、對與錯的甄別。借助智能化和專業化設備來實時獲取新聞相關的錄像、音頻、視頻等資源,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進行綜合分析。在實現信息的高效搜索與采集的同時,對這些新聞素材進行深加工、再創作,為受眾提供精美的新聞節目。
還可以通過自身的信息平臺實現實時的溝通和互動,充分掌握每個階段的新聞采編工作的新進展,實現相關資源的同步共享與引導,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等或信息孤島效應,以便最大限度發揮傳統媒體應擔負的輿論導向作用。而在新聞素材的編輯過程中,可以引入相關的信息系統和軟件,提升新聞產品產出效率與質量。借助新系統對發布的新聞進行動態監測,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的同時,密切關注受眾的反應,結合實際對采編方式和傳播方法進行調整。打造專門平臺與受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廣納意見,持續創新。機會總是留給奮發努力的人,只要運籌得當,健全創新機制,傳統主流媒體就能化新媒體帶來的危機為機遇。
二、信息時代新聞采編需要應對的挑戰
來自新媒體的挑戰有哪些,原因何在?
第一,在實效性方面,新媒體具有壓倒性優勢。往往事情發生不久,新媒體就能把新聞推送出來,而電視臺的播報卻姍姍來遲。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電視臺體制運轉不靈活、采編力量不足等。新聞事件發生后,電視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指定采編人員,研究背景材料,制訂采訪方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電視臺的做法沒錯,但“功課”重要還是新聞首發權重要?電視臺沒有理清這一點,錯失良機不冤枉。而新媒體就不一樣了,下載了平臺就獲得了受眾兼“采編”的雙重身份,所以離事發現場更近。這些所謂“采編人員”可不會走什么“程序”,抄起手機就拍,了解事情原委后,配上語音解說或文字說明就發布,新聞的首發權落入新媒體手中。電視臺新聞編輯記者人數有限,而新媒體卻不同,只要愿意,任何受眾都能成為“編輯記者”。新媒體以眾抵寡,電視臺自然落入下風。
第二,在新聞采集來源上,電視臺主要依靠當事人或有關部門提供,也有上級指定的情況;而新媒體除了海量采編主動挖掘新聞外,其他媒體、互聯網也被視為新聞富礦,新聞不問出處。顯然,新媒體在新聞渠道上占盡先機。電視臺墨守成規,不能隨機應變,把信息資源拱手讓人也不足為奇。
第三,在傳播力上,新媒體發展的速度很快,在某些方面已經占據優勢。在國內,抖音、今日頭條作為字節跳動的移動資訊客戶端產品,通過海量信息采集、深度數據挖掘和用戶行為分析,為用戶智能推薦個性化信息,其新穎的新聞傳播模式吸吸引了國內外海量受眾,影響力不可小覷。而在國外,美國的谷歌、推特、臉書更是實現了全球性覆蓋,推特甚至一度成為特朗普的“執政平臺”。
第四,在采編風格上,傳統媒體官話、套話太多,讓大眾產生距離感;新媒體則不然,其語言更接近群眾、更接地氣,令受眾產生天然的親近感。在新聞的選擇上,傳統媒體更偏愛“大新聞”。作為主流媒體,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播報國計民生大事乃分內之事,理所當然。而新媒體則不然,只要能吸引受眾眼球,什么新聞都采編。把阿貓阿狗捧成網紅對傳統媒體來說屬于不務正業,而新媒體卻樂此不疲。普通大眾不會只關注“大新聞”,他們更需要新媒體提供的“作料”緩解生活壓力,調節情緒,愉悅身心。
第五,受身份與自身定位影響,傳統媒體在采編涉及國家政策、立場以及敏感新聞時,語言表述都有邊界,而新媒體則沒有這樣的束縛。也許正因如此,新媒體獲得了百姓的認可,因為新媒體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新媒體也就輕而易舉地把收視率或流量收入囊中。
第六,在互動性上,傳統媒體互動性不強,參與互動的一般都是專家、學者,知名度都很高,目的是提高節目的權威性或文化層次。新媒體由于機制靈活,互動頻次比較高,參與互動的大多為普通公眾,多來自基層,更具親和力,互動效果更好。網紅參與互動是另一種效果,他們自帶粉絲,會在瞬間拉高平臺的收視率,提高平臺的知名度。互動的出發點不同,效果也不一樣。互動是密切媒體與受眾聯系的一種手段,旨在營造活躍的氛圍,增強新聞節目的活力,最終目的還是提高收視率。顯然,在互動性上,新媒體棋高一著。
盡管新媒體有很多令人驚艷之處,但它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在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內容更加豐富,但新聞編輯者的從業標準降低,還有很多新聞傳播者是從以前新聞受眾的角色轉變而來,因此現在充斥著“標題黨”、新聞內容摘錄拼湊等現象,對新聞的評論是以個人視角,使受眾對新聞的真實性存疑[2]。
有些媒體為了吸引更多流量,往往會投其所好,根據受眾喜好夸大或跟風報道,“標題黨”、虛假內容、捏造事實等情況屢見不鮮,極大程度地降低了新聞質量。還有的媒體為了賺取點擊量,片面追求速度,對信息的真實性不加核實;過度追求娛樂性,喜歡窺視個人隱私,對丑、怪、假、俗缺少免疫力。新聞媒體本來是傳播文化的,應該把推動文化進步作為首要任務,結果有很多卻成為低俗文化傳播者。劣幣驅逐良幣會引發新聞傳媒的生態災難,對于這種亂象,傳統媒體要保持警惕,堅決抵制。
三、信息時代新聞采編的創新策略
(一)提升新聞采編素養
在信息時代,人才是第一位的。電視臺要對現有新聞采編人員的能力、水平、素養等有全方位了解,對現有采編實力做到心中有數。結合新聞采編工作的實際和崗位需求,面向社會,廣招人才,吸納那些有較高新聞素養、專業能力強、有志于新聞事業的優秀人才。通過崗前培訓、以老帶新等措施,使他們盡快熟悉采編工作,包括如何搜集新聞信息、如何采訪、如何使用采編設備。幫助他們熟悉編輯守則,培養他們的敬業精神、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使他們盡快進入角色,成為新聞采編行家。建立激勵機制,定期對采編人員進行業績考核,對工作優秀者予以獎勵,對業績不佳者予以處罰,激發他們的干勁。改革離不開人才,創新需要人才,只有建立一支強大的采編隊伍,才能確保電視臺新聞事業蒸蒸日上。
(二)創新采編模式
在信息時代,新媒體飛速發展,信息爆炸式增長,新聞傳播渠道不斷增多,受眾需求呈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特別是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更新與升級,需要電視臺對其新聞傳播內容、方式、渠道、走向等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3],這意味著手機用戶已經成為最大的新聞市場。
電視臺應盡快開發“新聞直播間”“新聞互動”等移動資訊客戶端產品,搶占抖音、今日頭條、視頻號的市場份額。中青年是移動用戶的主體,而大部分老年人仍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媒介獲取新聞。對此,電視臺必須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開展多元化、層次化、差異化的新聞采編工作,為受眾提供適銷對路的新聞產品。積極探討自媒體時代媒介呈現嬗變機理,洞悉爭議性事件媒介呈現的脈絡與規律,力圖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給予正確認知,獲取爭議性事件媒介呈現的問題[4]。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度挖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傳播先進文化。加強對新聞資源的整合與分類,對政治、經濟、文化、體育、風俗等新聞資源進行細致劃分,從新穎性、故事性、多元性、趣味性的維度進行新聞作品創作,打造新聞精品、佳作,建立專欄,以模塊化的形式播報,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受眾的需求。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互動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除了專家、學者,也要給“普通人”一定份額,以便拉近傳統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提升親和力。在融媒體生態下,抓緊建立互聯互通機制,加強與各部門、各行業、不同群體的聯系,疏通信息渠道,及時獲得優質新聞資源,提高新聞采編效能,將新聞以最快的速度播報出去。
(三)創新新聞采編方法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電視臺要大膽創新,闖出一條成功路徑。創新要從新聞傳播、技術、樣式、形態等方面入手。首先,根據新聞采編工作實況,創造性地運用物聯網技術、AI技術、5G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并將其與新聞采編模式高度融合。構建基于融媒體形態新聞采編的全新信息技術體系,以實現新聞采編渠道和傳播途徑的廣闊性與多樣性。注重媒體與受眾需求的契合度,對傳播模式及內容進行適時調整。要在微博、社區、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建立官方賬號,構建基于多向互動的綜合交流平臺或網站,及時、準確、有效地進行新聞推送;借助抖音、快手等熱門短視頻平臺,以及B站、小紅書、知乎等熱門新聞手機客戶端,實現協同傳輸和快速傳播,提高新聞傳播效率,擴大傳播覆蓋面。開發電視臺專屬新聞APP,及時上傳和更新相關內容,及時分析點擊情況和瀏覽情況,結合受眾興趣愛好和需求,適時進行智能推送,為受眾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新聞體驗。通過視頻彈幕和直播公屏的方式實時收集受眾信息,在電視臺新媒體上與受眾互動,通過反饋電話、反饋郵箱收集受眾意見與建議,以便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共同推動電視臺進步。
四、結語
電視臺必須充分掌握信息時代媒體的發展規律與走勢,加強對新聞采編工作的科學規劃和改進,制訂基于信息時代的新聞采編方案;引進人才,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的能力和素養,組建強大的新聞采編隊伍;在充分考慮信息時代信息獲取方式和閱讀方式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引入具有創新性、多元性、綜合性的新聞采編方法,以便讓受眾喜愛的新媒體途徑及樣式實現有效傳播,全面提升電視臺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與公信力。
這樣,不僅能為電視臺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能為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改革和電視臺的轉型升級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尹荃.新媒體時代記者采編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視聽,2017(1):179.
[2] 袁婷婷.融媒體時代下報紙媒體的創新之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0):246.
[3] 毛建國.清理“流量乞丐”還要斬斷背后的利益鏈[N].工人日報,2022-03-31(003).
[4] 王路明.自媒體時代爭議性事件的媒介呈現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5.
作者簡介?李雪瑤,本科,助理編輯,赤峰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赤峰新聞》欄目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