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琪 陳爽
摘要:長期以來,中國足球是熱門的輿論話題,擁有大量關注者和輿論參與者。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及體育文化的推廣,更多人開始關注中國足球。但近幾年中國足球的整體環境變動和近期比賽的失利,產生了大量的輿論話題。文章對近期國足球隊所引發的輿論事件進行總結分析,將具體例子與新聞傳播理論相結合,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我國足球輿論環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針對輿論環境的特征提出相關建議。研究發現,中國足球的輿論問題在新媒體環境下有著新表現,輿論引導也是社會各方應該注意的要點,同時文章認為產生足球話題的輿論對抗是正常現象,應做的輿論引導是解決輿論圈層中的極化和網絡失范行為。文章提出,建設良好的中國足球輿論環境,不僅能促進中國足球的進步,還能發展社會文化,且對解決其他領域的輿論問題也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新媒體;足球;輿論;特殊性;引導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050-03
一、引言
輿論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內,一部分人所形成的相同意見的總和。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信息獲取渠道從原先的電視、報紙變成現在的電腦、手機軟件,同時互聯網賦予了更多普通大眾網絡意見表達的權利,人們所關注的話題擁有了更多的討論者,輿論所產生的社會效果也越來越大。
足球作為一項競技性體育運動,因其重配合、講戰法、彰顯精神面貌等特征,深受大家喜愛。“中國足球”在中國有著極高的關注度,球迷群體龐大,關鍵比賽或系列賽都會引發極高的輿論熱度。2002年,中國男足首次進入世界杯正賽,此后成績下滑。多年來,針對中國男足比賽,大眾的輿論風向從理解、無奈逐漸演變成憤怒、嘲諷、人身攻擊。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中國男足所面臨的輿論環境更加復雜。2022年2月1日,中國男足大比分不敵越南,“62年面對越南全勝”的記錄就此終結。國足失敗后,輿論嘩然,國足隊長在比賽中的技術動作失誤也被球迷和各路自媒體針對性嘲諷,一度產生了網絡暴力的現象。
情緒化的表達體現了大眾的不滿,但部分偏激行為和不良的輿論現象是不合理的。關注熱點事件引發的輿論現象,能夠對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產生一定幫助,能夠促進《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的“加強體育輿情監測,提高網絡輿情應對能力”政策的落實[1]。因此,本文對我國足球所面對的輿論環境的特征和引導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對改善中國足球的輿論環境有所幫助。
二、新媒體視域下我國足球輿論環境的特征
(一)新媒體技術崛起形成的輿論環境新特征
1.同在與共情:時空界限被打破
學者卡斯特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社會結構和結構變化的最直接的表達”,時空變化會帶來社會變遷[2]。在傳統媒體時代,如果當天沒有觀看比賽直播,只能等待第二天的新聞播報。而在知道比賽結果和回看轉播后,對于球隊的看法和意見只能與身邊的人分享,廣大球迷的輿論表述只停留在短距離的“人人傳播”層面。新媒體的崛起,使大眾獲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傳播的時空界限已經被打破。
2022年3月30日凌晨中國男足不敵阿曼,截至30日早上9點,微博話題“國足0比2阿曼”已被閱讀1.2億次,獲得了1.4萬條的評論。時空界限的打破,改變了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對輿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眾能夠隨時隨地觀看比賽,同時通過互聯網發表評論,即使是一個人觀看比賽也能夠與“同在”的球迷交流,極大地增強了互動感,在與廣大球迷交流過程中,自己的情緒也得到了宣泄。
中國足球承載著球迷的“民族情感”,國足接連失敗,球迷難免產生挫敗感,能夠在社交媒體上輕松找到“共情者”,自然會對相關話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話題吸引更多人參與討論,促使輿論圈層不斷擴大,輿論效果也不斷增強。由此可以看到,熱門輿論事件的產生,新媒體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狂熱與憤怒:輿論中的極化現象增多
新媒體的崛起為大眾表達意見、宣泄情緒提供了更大的平臺,也給極化行為的產生創造了更多的條件。卡斯特提出了“網絡社會”這一概念,此概念是基于互聯網邏輯下的一種表述,他認為社會組織以網絡的形式存在于其他時空當中,使得傳統的社會結構發生改變。從輿論角度來看,打破時空界限的大眾在互聯網上達成共識、產生輿論、形成集體,實現了虛擬空間中的“集合行為”,當群體輿論失控,不良情緒擴張,將極易造成群體極化現象。
首先,是情緒的極化。人們處在一定的群體中,保持著相對一致的意見。大眾在網絡空間形成集合,很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消極情緒率先爆發,會在網絡群體中迅速擴張,容易喪失理性,產生負面輿論。其次,是行動的極化。在喪失理性的網絡輿論圈內,極易受到片面消息的影響。2月1日與越南的比賽中,國足隊長吳曦因為球場失誤,被球迷認定為“躲球”“害怕”,網絡暴力行為顯現,曾經吳曦拍攝廣告的搞笑歷史、“吃海參代言人”等被網友扒出匯總,這對當事人是極大的傷害,善意的批評可以,理性的建議也可以,但涉及人身攻擊的輿論攻擊斷不可取。
(二)中國足球輿論環境的特殊性
1.國足的戰績決定著輿論情緒的表現
國足球迷所顯現的態度情緒,與國足戰績直接相關。自1958年中國開始沖擊世界杯,國足積累了大量的球迷,因為國家隊能夠展現國家形象,也吸引了不少不看足球但關心國家形象的“路人球迷”。尤其是2002年中國第一次闖進世界杯正賽,國內輿論一片夸贊。2017年,中國1-0擊敗韓國,打破了中國男足長期以來的“恐韓癥”,賽后球迷也表現出了對國足的肯定和贊揚,認為球員們有拼勁、為國家爭氣,整個足球輿論圈都是對國足肯定的聲音。
但長期以來,中國男足沖擊世界杯多次受挫,尤其近年來,隨著人才斷代、資金支持的“金元足球”時代終結,國家隊戰績屢屢受挫,球迷的消極情緒感染了整個輿論圈,現在對中國男足都是譏笑、謾罵。今年2月1日男足慘敗,對比2月6日中國女足勇奪亞洲杯冠軍,時隔16年重回亞洲巔峰,對比2月1日男足的慘敗,球迷對男足的批評與謾罵更加犀利,對女足表示肯定與贊揚的聲調越發高昂,由此形成態度完全不同的兩個輿論圈層。
2.群體的分化,圈層的對抗
大眾在共同面對中國足球這個輿論話題時,即便持有相同的消極情緒,也會分化出不同的輿論群體。這與每個人的世界觀、情緒控制能力、專業知識水平和道德標準等因素相關。
3月7日,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鞏漢林在采訪中不點名批評中國男足給中國人丟臉,后來國足隊員馮瀟霆在微博發表意見,認為鞏漢林并不了解中國足球的主要問題。隨著“馮鞏之戰”的發酵,網友在輿論話題中逐漸分化出幾個對立群體。
第一,專業球員與球迷的對立,球員認為我國的足球體制和足球文化才是大眾應該反思關注的地方,球迷認為球員戰績差,理應虛心接受批評,而不應該“玻璃心”。
第二,曲藝界與足球界的對抗,在一系列輿論發酵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現象是職業圈層的對抗。曲藝界(相聲、小品等)多年來的包袱創作不乏對中國足球的吐槽,部分專業運動員認為鞏漢林的段子創作是對輿論的惡意引導,后來部分曲藝界創作者拍攝段子聲援曲藝界,將此次體育領域的輿論群體對抗拓展到了職業層面上。
第三,球迷之間的分化,不少球迷在看到國足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后還保持著相對理性的思考,認真分析了國足失敗的理由,也對國足提出了一些建議,但部分情緒極化的大眾以“烏合之眾”的形象在網絡引起罵戰,同時攻擊依然在理性看待國足的球迷。
可以看到,近幾年中國足球的輿論環境非常復雜,消極、無奈的情緒充斥其中。球迷、球員、不關注足球的路人、足球行業從業者等因為意見和態度不同分化成不同群體,當所持意見不同而產生爭執時,輿論圈層的對抗又會加劇輿論環境的混亂程度。
3.球迷文化不同于粉絲文化
粉絲文化是粉絲圍繞偶像、模范形成的社會現象的總和,球迷文化則是一種狂歡行為的表現。大眾在觀看比賽時,會出現“集體歡騰”現象,“集體歡騰”可以說是球迷文化形成的原因[3]。
“集體歡騰”是涂爾干后期宗教研究中所提出的概念,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球迷在為球隊加油、助威、觀賽整個過程能不斷促進球迷集體認同的深化,從而達到這種歡騰。
球員于大寶是國足主力,在國家隊的比賽中多次給球迷帶來驚喜,被球迷稱為“福將”。3月24日在國足與沙特阿拉伯的比賽中,因為于大寶一次出擊緩慢,被眾多媒體和球迷攻擊,認為其不積極、散漫。本是一次可惜的失誤,卻被輿論塑造成天大的錯誤,致使于大寶陷入新一輪輿論罵戰之中,這與粉絲文化的相關行為表現是不同的。
首先,粉絲文化中,大眾對偶像的社會認同度是很高的,對偶像的失敗有著極高的包容度。而在球迷文化中,球迷對球隊有一種情感寄托,“集體歡騰”過后,當球隊表現的精神面貌讓人失望時,球迷的輿論風向會發生改變。
第二,粉絲文化下的輿論問題大多是不同粉絲群體之間的輿論沖突,而球迷文化的輿論問題更復雜,甚至同為國足球迷的雙方也會產生輿論沖突。
三、營造中國足球良好輿論環境的引導策略
中國足球所面臨的輿論壓力一直很大,一些極端行為、人身攻擊等對中國足球的推廣、社會的穩定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文章針對以上中國足球輿論環境的特征提出相關改進建議。
(一)相關媒體履行義務,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在我國,媒體承擔著引導輿論、協助塑造良好輿論環境的義務。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進步,使互聯網用戶也成了新聞的生產者。現在的媒體不僅包括傳統媒體,還包括用戶自己運營的自媒體和相關社交賬號。自媒體的內容創作缺乏專業性和嚴謹性,受到“流量等于金錢”等觀念的影響,很多媒體不顧引導良好輿論的義務,制造輿論話題,希望吸引大眾討論,形成流量,從中獲利[4]。
中國足球的成績不盡如人意,眾多自媒體開始以“斷章取義”“節外生枝”的手法對國足進行抹黑,這種帶有偏見和爭議性的內容更容易吸引大眾的討論,產生流量。例如,近期世界杯預選賽過程中產生的“國足吃海參導致軟趴趴”“于大寶散步是對球迷的侮辱”等輿論熱點,其中不乏自媒體賬號的夸張渲染。不良輿論環境致使足球的推廣和發展受挫,投身足球事業的人也倍感壓力與無奈,而且部分網絡熱詞也成了大眾吐槽、嘲諷國足的工具。人民日報等專業媒體相對理性,在近期的報道中都是針對當場表現進行點評。而一些自媒體為了追求流量,用辱罵國足的內容吸引流量,獲得情緒化大眾的點擊,這是對媒體義務的一種褻瀆。
因此,媒體應該加強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培養,積極履行引導良好輿論的義務,相關自媒體平臺應加強管理和把關,對于煽動情緒、挑起輿論紛爭的媒體進行處罰。
(二)“意見領袖”做出表率,減少輿論群體的沖突
“意見領袖”在體育領域的輿論引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意見領袖”是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首先接觸大眾傳播信息,再加工傳播給其他人的一類角色。在中國足球的輿論環境中,發揮領袖作用的一般是較為出名的球迷代表、足球教練、專業評論員、球迷信服的國足隊員等人。“意見領袖”往往是不同群體中引導輿論方向、創造輿論話題的關鍵角色。
近期,一足球評論員在點評“于大寶錯失進攻良機”話題時,無意說出當時比賽的解說員“不懂球”,導致球迷認為他在批評所有球迷“不懂球”。“意見領袖”創造了帶有爭議的輿論話題,使得不同意見的球迷、足球專業人士產生了爭執,還引發了對相關當事人的網絡暴力行為。
“意見領袖”在群體中有較高的威望,他們的意見和觀點有著更廣的傳播范圍以及更深刻的影響,當“意見領袖”發表不當言論時,往往會造成輿論的混亂[5]。因此,“意見領袖”應保持相對的理性,減少情緒化行為對相關群體的影響,當爭議性輿論話題產生時,“意見領袖”應保持專業思考,對輿論話題進行合理的分析與引導,為球迷創造理性的輿論討論空間。回歸大眾層面,球迷應該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在面對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廣泛信息時,不隨波逐流,理性看待“意見領袖”的發言,避免極化情緒產生不好的影響。
四、結語
在男足世界杯預選賽結束后,中國足球的輿論環境充斥著對球員、教練、相關機構的謾罵,國足教練表示,現在消極的輿論環境使得球員對失敗感到麻木。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推動中國足球運動發展的重要手段,輿論往往會形成社會文化,只有良好的輿論環境,才會讓更多的青少年喜歡足球運動,打造健康向上的體育文化,推動中國足球向前發展。文章對中國足球這個熱門輿論話題進行了總結研究,希望對形成和諧的輿論環境有所幫助,能為中國其他輿論亂象的治理提供一點思考。
參考文獻:
[1] 張大志,谷鵬.新媒體環境下體育事件網絡輿情的特征與引導策略[J].體育科研,2021,42(4):68-74.
[2] 鄭燁鋒.生成與嬗變:新媒體視域下奧運會輿論研究[J].視聽,2022(2):158-161.
[3] 劉瀟鍇.足球球迷集體歡騰與社會失范現象的社會文化解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6):193-196.
[4] 陳永婷,卜虎堂.對我國足球網絡輿論環境情緒化的解讀[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4(8):119-120.
[5] 郭兆辰.群體傳播在輿論發展中的特點與作用:以“996”熱點事件為例[J].科技傳播,2020,12(21):170-172.
作者簡介?周瑞琪,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媒介融合與管理。??陳爽,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廣告理論、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