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新型社交媒體與現代大學生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換言之新型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了現代大學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普遍的溝通交流方式。然而,大學生在接受和使用新型社交媒體過程當中,存在過渡依賴的現象,并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正是這方面的缺失,相反也造成了虛擬網絡空間的社交,社交成為了一種文字輸入,現實生活圈當中的口頭表達式交流遭到忽視。與此同時,學生在使用社交媒體軟件當中,總會被動地接收到大量信息,這種信息量可謂鋪天蓋地,種類也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如果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無法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地篩選和讀取,甚至還會對學生行為方式與生活態度造成不良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社交;媒體;行為;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G645.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1
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多樣化的新型社交媒體也應運而生。而大學生是新型社交媒體最大的應用群體,在社交行為習慣等方面深深受到新型社交媒體的影響。為了幫助大學生把握自己社交行為的“度”,改善自己的社交行為,提高社交行為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有必要利用這些新型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社交行為和社交心理進行引導,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社交行為習慣,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1]。現如今新型社交媒體與現代大學生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換言之新型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了現代大學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普遍的溝通交流方式。然而,大學生在接受和使用新型社交媒體過程當中,存在過渡依賴的現象,并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正是這方面的缺失,相反也造成了虛擬網絡空間的社交,社交成為了一種文字輸入,現實生活圈當中的口頭表達式交流遭到忽視。與此同時,學生在使用社交媒體軟件當中,總會被動地接收到大量信息,這種信息量可謂鋪天蓋地,種類也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如果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無法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地篩選和讀取,甚至還會對學生行為方式與生活態度造成不良影響。
一、新型社交媒體
1.概念。作為一種網站和技術,社交媒體為用戶構建和提供了一個平臺,用于溝通、分享、討論及評價等社會互動活動。統觀社交媒體的發展,由原來的社交網絡、論壇等形式發展到如今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體。當代大學生是新型社交媒體的重要使用人群,同時該人群的生活與交往乃至于個人觀念等都有著深刻且深遠的影響。
2.信息傳播新變化。新型社交媒介的信息傳播無論是從形式上來講,還是從內容上來講,都有著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離不開媒介技術的發展。從形式上來講,新型社交媒介講究互動性,傳授主體在使用新型社交媒介過程當中,可以借助移動設備與外界交流互動,其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再者,新型社交媒介所傳播的內容有兩個明顯特征和變化,即為碎片化和個性化,信息主體基于自身愛好在互動過程當中進行個性表達;最后,信息傳播有著廣泛性影響和及時性時效,這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最為明顯的不同,也是長足的進步。
二、新型社交媒體對大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
1.積極影響。以微型、QQ等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體能夠打破傳統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圈子而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交際圈,與此同時由于多向交流代替了傳統單向的文化接受,大學生也在其中展示出更為全面與更為優秀的自己,通過交流可以共同討論,尋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相互增長提高見識的同時,還可以在交流與溝通的過程當中,增進感情舒緩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新型社交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較強的歸屬感,可以自由的表達自身的想法與觀點,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等。
2.消極影響
(1)過度依賴。新型社交媒體為大學生帶來了不錯的媒介體驗與自我展示及表達途徑的同時所帶來的某種歸屬感說明了大學生對新型社交媒體的喜好與偏愛,已經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憂,比如過度依賴。占不小比重的大學生群體會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停留在新型社交媒體當中,面對碎片化、無意義的諾達信息量而變得越發盲目和無所適從,甚至還會影響自身學業。
(2)虛假信息侵害大學生。新型社交媒體的發展與普及,也為某些不法分子發布虛假信息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平臺。由于實名認證和注冊個人信息在網絡監管不到位也或者是系統存在漏洞的情況下遭到泄露,另外加之大學生個人閱歷和社會經驗不足,由此虛假信息侵害大學生利益的事件也屢有發生。
三、科學引導大學生使用新型社交媒體策略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制度化建設。目前,我國所頒行的《隱私權保護法》以及《信息凈化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對加強網絡運營管理及保護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給予明文闡述和權益保障。然而,大學生群體人數眾多,如何實現和保障良好有序的網絡社交秩序,綠色、和諧、高質量的網絡環境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做保障的同時,針對社會閱歷不足的大學生,還需要為其制定網絡社交條例,其中構建實名制網絡社交環境尤為重要,能夠培養大學生誠信意識,有效防止大學生成為謠言的散布者,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社交言論的責任意識。
2.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判斷媒介信息的價值與意義?等等這些問題我想是我們大學生并不理解,也從來沒有深思果的重要問題。為有效引導和培養大學生在使用新型社交媒體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習慣,高校教育需與時俱進,構建積極健康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體系則為關鍵,具體來講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科學、健康的價值觀念,與此同時需借助藝術、情感等元素吸引大學生從而進行有效地思想引導。
四、綜述
新媒體社交具有方便迅捷、形式新穎、交友面廣等優勢,也存在脫離現實、缺乏深度、監管不力等不利因素。我們應當將新媒體社交方式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新媒體社交與傳統社交的關系,培養大學生在新媒體社交過程中的“慎獨”意識[2]。
參考文獻:
[1]劉芳.新型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社交行為習慣的影響——以微信為例[J].科教導刊,2015.11:165-166.
[2]李荔.論新媒體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235-236.
作者簡介:閆相偉(1980-),男,山東青州人,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工商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歷:本科,職稱:講師。
課題:本文系省級課題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