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最近,不少地方和單位都在大力倡導“馬上辦”的工作作風。其實,這一優良作風并非新鮮事物,而是貫穿黨的奮斗歷史、推進黨的偉大事業必不可少的優秀基因。
早在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報》上一則題為《我們也需要一本〈市民辦事指南〉》的消息,引起時任福建省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視。他馬上召集市委政研室等部門一起研究市民辦事的各種流程和難點,只用了50個小時就編寫出《福州辦事指南》,并第一時間收集群眾反饋意見。這是習近平同志大力倡導的“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
“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以其雷厲風行的緊迫感、狠抓落實的責任感和勤政為民的使命感,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提供了遵循。
在實際工作中,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馬上辦”的工作作風卻不時出現“走了樣”“變了味”甚至有淪為“馬虎辦”的危險傾向。
面對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個別黨員干部雖然在態度上明確了“馬上辦”,卻未能馬上落實,工作項目遲遲沒有進展,將“馬上辦”當作安撫群眾情緒的“口頭禪”或者應付上級檢查的“擋箭牌”;有些黨員干部為群眾解難紓困存在虎頭蛇尾的現象,雖然以“馬上辦”開了個好頭,卻在推進落實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或者瓶頸時,或因產生畏難情緒而擱置工作,或因能力不足而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讓“馬上辦”無疾而終;還有的黨員干部片面地注重“馬上辦”的工作效率,將“辦完了”當成“辦好了”,匆匆忙忙辦事,馬馬虎虎了事,不注重工作質量和群眾反饋……
如此“馬上辦”淪為“馬虎辦”,與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的為民服務初衷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很容易在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失了民心、誤了發展。
黨的偉大事業需要每一名共產黨員勤勉務實、接續奮斗,容不得半點兒馬虎和敷衍。我們應該看到,“馬上辦”的工作作風兼具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的雙重標準。
“馬上”二字,外在體現的是為民辦事的效率速度,內在彰顯的則是對人民群眾的根本態度——以人民群眾的所需為令,第一時間回應、落實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
“馬上辦”的關鍵更在于“辦”。“馬上辦”還有非常重要的潛臺詞——“辦就辦好”。為民辦事,不僅要有馬上行動起來的決心和動力,還要有狠抓落實辦成事的恒心和能力。
在提升能力、轉變作風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馬上辦”的實質要義,切勿讓“馬上辦”淪為“馬虎辦”。要在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中不斷滋養出“馬上辦”的工作熱情和“辦就辦好”的服務真情,堅持把群眾的所需所愿作為工作的“風向標”,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的“晴雨表”,用踏踏實實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甜甜美美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