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 許樂
“技術發展得可真是快,現在我一年四季都有地種、有錢賺!”談起村里新建的寒地新型免燒溫室大棚,海倫市東風鎮仁東村村民崔淑蘭有一肚子的話想說。
自2021年春季以來,仁東村的溫室大棚便成了十里八鄉大棚種植戶津津樂道的話題。這里一反常態不種蔬菜,卻養了一棚棚的“蝦兵蟹將”,效益竟遠遠高于種菜。
走進“蝦兵蟹將”駐扎的大棚,只見一只只河蟹舉起雙螯,一只只小龍蝦“張牙舞爪”……近年來,仁東村圍繞綏化市委“寒地黑土黨旗紅”和海倫市委“先鋒海倫”黨建品牌建設,以打造“五類”村莊為牽動,大膽探索實踐,為改變村民冬季“半年閑”的現狀,全力打造“產業帶動”類和“特色種養”類村莊,蹚出了一條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一“蝦”激起千層浪
事實上,仁東村在三年前還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
2019年,仁東村成功實現脫貧后,對上爭取國投項目資金221萬元、自籌24萬元,建起了4棟溫室養殖大棚和12棟鋼骨架大棚。2021年春季,16棟大棚正式投入使用,除發展常規棚室蔬菜種植外,村里將其中一棟溫室大棚對外承包,引進了林蛙養殖項目。
承包這間棚室搞林蛙養殖的村民名叫張喜民,算上利用自建的三棟大棚,他足足養了60萬尾林蛙苗。眼見小蝌蚪“脫胎換骨”成了小林蛙,村黨支部書記曲偉君也受到啟發,開始琢磨起新的門道兒:“鄉村振興得有產業支撐,仁東村也要有自己的特色!”
2021年6月中旬,曲偉君和鎮里包村干部譚洪偉幾經商量,然后帶領村“兩委”干部一行四人到江蘇宿遷、沭陽、盱眙等地考察。在考察過程中,曲偉君發現水產網箱養殖項目易操作、效益好,特別是小龍蝦生長周期在兩個月左右,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四人一商量,決定嘗試引進養殖小龍蝦,當即訂購了四個108平方米的專業養殖網箱和1000斤蝦苗。
蝦苗和網箱一運到仁東村,當時便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可多數村民對這個項目都不看好,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還當著曲偉君的面潑起了冷水:“在棚里養小龍蝦,這不開玩笑嘛?!”
曲偉君心里憋住勁,暗暗下定決心:“認準了的事,頂著壓力也得干好!”
土大棚鋪上“電熱毯”
為了搞好小龍蝦養殖項目,譚洪偉兼職做起了技術員,每當在養殖中遇到問題,他就及時和江蘇養殖基地溝通,摸索總結養殖經驗,引進的1000斤小龍蝦成活率達95%以上。
3個月后,有的小龍蝦已經長到了10厘米,水產經銷商聞訊后主動上門收購。“38元一斤,不講價!”仁東村的貨硬氣,曲偉君底氣十足。“兩批共賣出2500多斤,收入近10萬元……先期投入的成本一下都收回來了。”曲偉君仔細翻了翻往來賬本,不禁心花怒放。
首批小龍蝦養殖取得成功,堅定了仁東村發展水產特色養殖的信心。曲偉君琢磨,小龍蝦能成功,河蟹也應該問題不大。2021年10月,他聯系了在遼寧盤錦做水產生意的同學,引進了500斤幼蟹。
進入冬季,東風鎮黨委書記金玉亮經常到村里察看特色養殖情況。他發現隨著氣溫的降低,河蟹和小龍蝦生長速度變緩,便提出通過在網箱下盤地熱來提升水溫的辦法。一語點醒夢中人,曲偉君馬上定制了地熱管線,并自己動手上陣進行安裝:“咱們貪點兒黑,早點兒把地熱管線安好,河蟹、小龍蝦就能早點兒住進‘暖氣房’。”
事實證明,這個辦法確實有效,水溫從之前的不到10攝氏度,提高到了15攝氏度以上。“有了這個辦法,冬季搞水產養殖也沒問題了。”譚洪偉興奮地介紹。
2021年11月30日,省委書記許勤來到仁東村產業園,調研了解棚室小龍蝦、河蟹等水產養殖情況,對村里創新發展特色產業的做法表示贊賞:“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要大膽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健全防返貧機制,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實現農業更發展、農村更美麗、農民更富裕。”
產業發展靠效益說話。2021年年末,仁東村第一批水產成品開始錯季銷售,2600斤小龍蝦很快銷售一空,每斤賣到了38元,凈賺5萬多元;河蟹最高賣到了每斤68元,當年就帶動脫貧戶戶均增收5000元。
悄然間,村民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紛紛摩拳擦掌想一試身手。
小村莊也過“狂歡節”
村民齊德軍第一個找到村干部,想在自家庭院養殖小龍蝦。他算好了經濟賬:“家里小菜園能養200斤小龍蝦蝦苗,4月到10月能養三茬,一茬起碼能賣18 000元。”
如今,仁東村已選出15戶有養殖意愿、頭腦靈活的村民,開始發展庭院水產養殖。同時,村里還在空地上建起一處養殖基地,方便村民參觀學習。
2022年,仁東村“兩委”沒有滿足于眼前成績,而是以水產品養殖產業為軸心,成功建設繁育池、越冬池,實現了小龍蝦自繁自養,既省去了蝦苗運輸環節,也降低了養殖成本。
同時,村集體利用離城區較近的優勢,著力建設仁東村周邊游設施,設置小龍蝦河蟹垂釣園,吸引中小學生到仁東村體驗稻田農耕文化。仁東村還成立了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采摘經濟,建設12 000平方米的小菜園,并將2000平方米溫室大棚用于發展冬季草莓采摘,讓游客一年四季都能來村游玩。
“今年我們將建成2000平方米的蟹種培育池和20 000平方米的夏季水稻綜合養殖池。”在曲偉君眼里,一股由“蝦兵蟹將”騰起的浪潮正奔涌而來。仁東村有了新目標:打造特色水產養殖村,讓水產養殖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
經過一番探索,仁東村開始著手打造景觀路、文化墻等展示載體,并成功舉辦了“仁東村夏季小龍蝦文化節”,在歡天喜地的氛圍中擴大了仁東村的知名度。
文化節當天,飄香四溢的小龍蝦讓人味蕾大開,吸引著八方游客。品龍蝦、看演出、參與抽獎……現場熱鬧紛呈,數家口碑質量俱佳的小龍蝦商家,沿村路兩邊一字排開,油燜、蒜蓉、麻辣等多種口味的小龍蝦鋪出一道道“美食景觀”:一邊是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輪番上演給游客帶去視覺享受,一邊是沖著仁東小龍蝦慕名而來的食客大快朵頤。
腳步落在哪里,哪里就會留下織夢的足跡。熙熙攘攘的游客絡繹不絕,曲偉君忙得不亦樂乎。他擦去額頭的汗珠,開心地笑了——這幅熱鬧景象,正是他心中幸福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