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21年5月,哈爾濱市某私企員工楊靖因5年未漲工資而決定離職。她根據網上下載的模板寫了一份辭職報告,文末寫有“請批示”字樣,并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提交給企業人力資源部門。
2021年6月21日,楊靖離開該企業。可意想不到的是,在7月13日,楊靖收到了法院傳票:該企業狀告她曠工,并要求她賠償經濟損失1.5萬元。
這種情況下,該企業的賠償要求有法律依據嗎?楊靖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支招
根據這一案例,本欄編輯特邀黑龍江冰都律師事務所馮春龍律師進行答疑。
辭職報告、辭職申請書、離職通知書、離職協議……我們在網絡檢索時不難發現,網上關于離職文書的模板,名稱五花八門,內容也不盡相同。
勞動者離職一般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主動離職,需要提前30天通知用人單位;二是協商一致離職;三是被迫離職。
通常情況下,若勞動者主動離職,應提交“辭職(離職)通知書”,原因勾選“個人原因”,企業無須支付經濟補償;若協商一致離職,應提交“離職(辭職)協議書”,寫明離職時間、補償形式及金額;若被迫離職,應提交“被迫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寫明被迫離職原因及補償金額,如未及時繳納社保、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等,作為后續維權的證據。
不同公司對離職文書的要求不盡相同,并沒有統一模板之說,而網上的離職文書模板缺乏權威性和針對性。看上去“差不多”的模板內容,在勞動者維權時卻會出現“差很多”的結果。
本案中,楊靖提交的辭職報告上有“請批示”三個字,確實有經企業批準同意才能離職的意思,屬于協商解除勞動關系,而非單方告知企業就可以離職,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的“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而適用《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因此,在雙方未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楊靖的行為的確屬于曠工。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企業需要提供相關證據,證明確因楊靖“曠工”導致了1.5萬元的經濟損失。
在日常工作中,企業應承擔起風險提示的責任,主動告知勞動者對離職文書的要求,避免事后出現糾紛。另外,勞動監察部門應加強監管,對于刻意“套路”員工的問題企業予以處罰。
而勞動者辭職時要認真對待離職文書,學會“避坑”,特別是要寫清離職原因和補償金額等內容,慎用“申請”“批示”“請求”等詞語;對于不確定的條款,要敢于提出疑問。如果被迫套用模板或接受格式條款,可以在備注中說明情況,并復印留下證據。若無法鑒別離職文書是否有“坑”,不要立刻簽字,可向工會、人社部門的法律專家或律師求助。
本案中,楊靖可以依據上述法律條款,收集微信、短信、通話錄音等證據,并要求企業提供確定性證據,以此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文中楊靖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