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蘇
摘 要:在小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即一年級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教師還應落實學生勞動實踐技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簡要分析了小學一年級新生勞動習慣現狀,并圍繞“以小見大”的勞動啟蒙教育提出了具體優化對策,通過良好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勞動實踐技能,奠定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勞動習慣;以小見大;優化對策
小學一年級是學生各種習慣與能力養成的重要時期,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而且還要學會自理、自立,并逐漸形成愛勞動的良好習慣。教師在開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時,應當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瓶頸與局限,積極發揮“以小見大”勞動啟蒙教育的優勢和作用,一方面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策劃每一位學生的勞動任務,另一方面還應積極落實學生的勞動職責。通過定期檢查、考核與評比,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并逐漸自主形成熱愛勞動的行為習慣。
一、小學一年級新生勞動習慣現狀
對于小學一年級新生而言,剛結束幼兒園教育活動,學生在勞動習慣、勞動能力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這增加了勞動習慣養成的難度。
(一)一年級新生勞動認識存在偏差
學生在步入小學一年級階段后,教師不僅要開展文化課教學,而且還應通過值日、大掃除等活動提高學生的主動勞動意識,培養其自身的勞動能力,包括掃地、拖地、擦黑板、澆花等基本的任務。在營造積極、熱情的勞動氛圍的同時,教師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日常勞動習慣。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部分小學一年級學生在勞動認識上存在偏差,不能積極地認識勞動的意義,不能正確處理勞動和學習的關系,以至于對勞動活動興趣不足,甚至存在不愛參加、偷懶的現象。
(二)一年級新生勞動機會較少
一年級階段是學生勞動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勞動環境,通過設置不同的勞動任務,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而且還要通過交流溝通轉變家長的教育意識,為學生在家庭環境中創造更多的勞動空間,包括掃地、拖地、倒垃圾、疊被子、整理個人衣物等,以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并逐漸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太小或溺愛心理、嬌慣現象嚴重,掃地、拖地、洗碗、整理房間、疊衣服等的日常勞動通常由父母或爺爺奶奶完成。在家庭環境中學生沒有勞動的空間,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形成了錯誤的勞動意識。
(三)一年級新生勞動興趣不高
勞動興趣是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重要原動力,不僅可以保證學生在參與各項活動時的耐心、毅力與自制力,而且還是其養成勞動能力與勞動習慣的重要支持。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勞動活動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而且還應突出活動模式的創新性,激發學生熱愛勞動,對勞動產生興趣與熱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知是關鍵、行是基礎,為其全面綜合發展奠定基礎。但是,當前部分小學一年級學生在勞動情感上興趣不足、熱情不高,只能從意識層面上對“熱愛勞動”的觀念表示贊同,無法做到“知行合一”,甚至部分學生在參與勞動活動時存在逃避的現象。比如,教師在組織班級大掃除活動時,部分學生不能按照老師分配的任務去完成,一邊拿著勞動工具聊天、打鬧,甚至部分學生在遇到較臟、較累的活時,存在抵觸、不愿意嘗試的情緒,影響了勞動習慣的養成。
二、“以小見大”理念下,小學一年級學生勞動習慣養成策略
對于小學一年級階段學生而言,剛剛實現了從幼兒園到小學身份的轉變,在勞動意識、勞動習慣與勞動能力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師應積極創新勞動教育模式,圍繞“以小見大”教育理念,在為學生營造良好勞動氛圍的同時,通過正確引導、樹立典范矯正學生的勞動態度,進而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技能。
(一)開展主題新穎的勞動活動
受年齡的關系,一年級的小學生缺乏勞動技能,勞動活動上能力不足。教師應當創新勞動活動的形式,通過新穎、有趣、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對勞動產生興趣,在勞動過程中能夠熱情飽滿,拉近勞動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而讓其在參與的過程中收獲幸福與快樂。比如,教師在組織班級勞動活動時,可以開展主題新穎的勞動形式,包括“雛鷹當家”“小小工匠”“勞動之星”、“勞動小天使”等活動,并按照一年級學生的勞動技能與動手能力科學分組,合理安排每一位學生的勞動任務,讓每位學生都有動手勞動的空間與機會。教師也可以利用節假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去種菜、收菜、給家里的寵物做食物等,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在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創建班級勞動基地
教師要特別重視勞動的啟蒙教育,這是培養學生形成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的關鍵。掃地、倒垃圾、擦黑板、整理書包書桌等勞動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懂得勞動與學習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可以在勞動過程中收獲幸福與快樂。圍繞“以小見大”勞動啟蒙教育,教師可以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創建班級勞動基地,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通過參與勞動活動體會勞動的幸福與快樂,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習、鞏固勞動技能。(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以“班花” 養護活動為例,教師在班級開設勞動基地,組織各個小組的同學分期分批共同完成“班花”的養護工作,并做好記錄,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班級凝聚力。
(三)引導一年級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家長對學生的勞動行為與能力的培養意識不足,一年級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水平也存在不足的現象,無法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中自主、獨立完成勞動任務,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尊重勞動成員與勞動者、培養勞動熱情等品質的難度。首先,教師應積極創新勞動教育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一方面為學生創設勞動氛圍,另一方面還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勞動空間,放手讓學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以在勞動過程中收獲幸福與快樂。其次,教師應組織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勞動記錄卡”,以記載自己在班級環境、家庭環境中獨立自主完成的勞動任務,并定期組織班級勞動活動,挑選優秀突出的同學給予表揚,以樹立典范,激發起全班同學參與勞動活動的熱情。
比如,一年級階段的學生在各項勞動技能與勞動能力上還存在不足,教師應當正確引導、樹立典范,通過布置簡單的勞動任務,耐心地幫助學生完成勞動任務。以每天的值日活動為例,教師應當科學合理地分配勞動小組,并明確要求每位值日生的任務,掃地、倒垃圾、擺桌子、擺椅子、擦黑板、整理講臺、關門窗等。對于認真及時完成勞動任務的同學要給予獎勵,對于偷懶、逃避任務的同學教師要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勞動上不自覺的行為轉變成自覺的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小學一年級階段的學生,其勞動習慣與勞動意識還處于逐步養成階段,教師開展掃地、拖地、擦桌子、擦黑板等單純的勞動活動不僅無法激發起學生對勞動的興趣,而且長此以往還不利于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因此,教師應積極創新勞動活動形式,通過開展創建班級勞動基地、主題新穎的勞動活動等,積極發揮“以小見大”勞動啟蒙教育的優勢與作用,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收獲勞動的幸福與快樂,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其全面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曾忱.四措并舉,讓勞動這邊獨好——小學低年級學生勞動習慣養成初探[J].班主任,2019(12):3.
[2]孫福勝,楊曉麗.小學生勞動教育的人學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