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2021 年7月24日,我國史上最高等級的“減負令”《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作業(yè)布置要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因此,在“雙減”背景下要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作業(yè)的優(yōu)化設計至關重要,也迫在眉睫。
語文學科作為人文學科,具有較強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與其他學科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借助外力——“跨學科整合”,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以統一的主題、問題、概念、基本學習內容來連接不同學科,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建立系統的思維方式,體驗了知識問的聯系,淡化了學科界限,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豐富作業(yè)設計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這是我們上一學期及本學期一直在探索的多學科聯合提高課堂實效,優(yōu)化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的亮點之一。
一、語數相長,探索奧秘
語文與數學是小學階段兩大最基礎、重要的學科。雖然不論是課程性質,還是課程內容各不相同,但從本質上看,實則互為表里,不可分制。語文教學中能借助數學教學方法,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一年級上冊的第五課《影子》一課的課堂作業(yè)設計時,請學生找出課文表示方位的“前后左右”等表示位置的字,及說明了影子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說明影子與“我”形影不離的關系,教學中充分借助數學中的位置與方向,優(yōu)化了作業(yè)設計,提升了課堂實效。
另一方面,在數學教學中借助語文知識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年級上冊識字中第七課《大小多少》中數量詞語的學習,又為數學解決問題中的單位的學習、理解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數學的思辨性和邏輯性,與語文學科所需要的感性思維、語言能力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語美相遇,繪畫藍圖
(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是“淳樸的鄉(xiāng)風,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幅和諧的畫卷”,描寫田園風光以及淳樸的鄉(xiāng)下人家和諧幸福的生活。本單元更是在開篇第一課設計了詩歌教學。詩歌教學難點在于積累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鄉(xiāng)村生活之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設計一份圖畫作業(yè),讓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來畫一畫自己喜歡的作家筆下的這些美景。學生把畫中的人物、景象甚至意境再現在紙上,首先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其次,要想表達出圖畫的意境則需要提取文章中心句或是用心品味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情感。這無疑是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審美能力以及對詩歌的理解能力,優(yōu)化了作業(yè)設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學生在繪制《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的圖畫時,會注意詩歌所體現的色彩美,甚至會聯想到“淳樸的鄉(xiāng)村”,體會出鄉(xiāng)村四月的美好。
(二)圖文結合,繪畫再現
“處處留心皆學問”是四年級第三單元的單元導語。“體會文章準確生動,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是本單元的單元要素。這是小學階段向學生第一次接觸觀察類連續(xù)性文本。觀察性作業(yè),既是課本的要求,也是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的重點,通過注重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不但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主動觀察,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勤于積累的習慣。
例如,我們學校就有一大片的爬山虎,由此我們學校也引出了一系列的爬山虎文化,所以在學習完統編教材四(上)第10課《爬山虎的腳》后,開展了“我是小小觀察家”的活動,讓孩子們每天都去觀察爬山虎,可以選擇表格式繪畫等形式,記錄植物、動物的生長變化,并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讓學生根據《習作》要求,去完成圖文結合的觀察日記,既是對學生持續(xù)觀察習慣的鞏固,又培養(yǎng)精準描寫的能力。學生在這種觀察性在作業(yè)中感受到快樂,并且還能為本次習作做準備,提高了作業(yè)的有效性,達到作業(yè)優(yōu)化的效果。
三、語音相和,譜寫精彩(千年吟詠,詩文獨唱)
從詩經到現代詩歌,無不體現著詩歌的音樂性。因為現在部分老師的古詩詞教學中沒有吟唱過程,學生不會吟唱,需要反復識記認讀,相對作業(yè)負擔就會更重。
如我在教授古詩詞歌曲《石灰吟》時,通過三讀一唱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眾的利益作一切犧牲的高尚精神。一讀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二讀是讀出節(jié)奏,要做到聲斷氣不斷。三讀對六年級學生來說有點困難,就是要讀出韻味,很多孩子古詩讀的很好,但總是缺少些韻味。所以,我在三讀的基礎上又補充了一唱,讓同學們自己嘗試演唱,再次配樂演唱,不論是詩歌的背誦還是理解都有了極大的進步。為了更好地體會這首詩歌,“我是小小編曲家”的作業(yè),引生以剛強的氣質,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貫山河的熱情來自己創(chuàng)編詩歌,演唱這首詩歌,這樣一首展現作者錚錚鐵骨、高風亮節(jié)的《石灰吟》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語舞相伴,演繹精彩
課本劇可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統編教材中有很多的童話、神話故事,放手讓孩子們自排自演。課本劇的表演既可以是一篇課文的某一個片斷,也可以是一篇課文。如部編版二上《狐假虎威》一文,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用唱、誦、演的方式把課文內容呈現出來,更是將這個課本劇搬上來表演的舞臺。
其實語文書中可以改編的內容很多,老師們可以細細去挖掘。課本劇的表演不受時間限制,可以在一堂課的開始、中間或最后,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也可以是一個單元結束后的綜合表演,鞏固學生對這個單元知識的掌握;也可以是一個學期結束時的匯報表演,復習這學期學過的有關教材內容。
“雙減”之下,作業(yè)不僅僅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更擔任著“減負提質”的重要角色。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應該以學生個性興趣為抓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在“有質量”“有特色”“有樂趣”的作業(yè)中,獲取知識,開拓思維,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