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瀚 程宇博

2018年美國發布的《國防戰略》明確將大國競爭定為優先事項,把中國與俄羅斯視為第一假想敵,并將全域多線作戰設為美軍能力建設的重點內容。與此同時,美國全球治理能力下降,政治掌控力不足且軍費支出受到約束,造成其空軍基地數量大減且分布分散,最前沿主要作戰基地(MOB)的抗毀能力劣態盡顯,無法成為高效能的作戰資產。于是,美空軍開始重視“化整為零,分布作戰”的敏捷作戰部署概念,并針對此開展了一系列相關演練。
2015年9月,美前任空軍部長黛博拉·李·詹姆斯聯合當時的美空軍參謀長威爾什簽發了《空軍未來作戰概念》,首次提出了敏捷作戰新概念,稱“2035年,空軍部隊將作戰敏捷性作為一種迅速適應任何情況或敵對行動的方法”,旨在為美空軍能夠實現“全球警戒、全球到達和全球機動”的目標提供核心保障。2017年,為響應特朗普政府發布的《印太戰略》,確保空軍基地在與中俄設想的沖突中保全自身,快速在全球范圍內投射力量,美空軍正式將“敏捷作戰部署”引入頂層設計概念,內容是實施“化整為零”的分布式作戰部署,從而增強美軍作戰體系的抗毀性。2021年12月,美空軍發布《敏捷作戰部署》條令說明1-21,將該概念定義為“在威脅時段內執行主動和被動的機動作戰方案,以增強彈性和生存能力,在持續性的綜合威懾中生成戰斗力”,并且分析了概念的特點,為其進一步發展運用并融入條令體系奠定了基礎。
受科技進步的影響,高新技術的軍事化應用讓突發性沖突和中遠程導彈襲擊變得難以預料且阻擊困難,因此,敏捷作戰部署出臺的初衷是應對突發性的大規模沖突以及全域中遠程導彈突襲。經過了復雜敵情下想定設計以及演練實施,相比傳統集中部署,敏捷作戰部署具有諸多特點。
敏捷作戰部署的要點是將集中的軍事基礎設施轉移到分散的中小型基地群,快速搭建便于轉移的簡易設施滿足最低的作戰要求,以廣泛分布且自由移動的作戰資產干擾對手進攻計劃。概念實施過程中,傳統集中部署的空軍力量會經由統一的信息指揮平臺被模塊化分割、組合處理,任務也被分配至小型作戰飛機編隊,從而對地面平臺依賴程度將達到最低。這不僅能極大程度提高基地本身的抗毀傷能力,還可以利用靈活的戰術布局爭奪空域的控制點。
美軍的技術發展始終致力于實現“發現即摧毀”,這對其本身軍隊的信息化程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指揮控制過程中,為最大化敏捷作戰部署效果,美軍目前正將新一代作戰管理系統“ABMS”融入空軍作戰體系,通過云計算、大數據、5G技術等手段實現對分散化力量點對點的指揮控制,代替以往的鏈式指揮模式,此舉將極大程度縮短戰略決策與戰術選擇的溝通延遲,從而保證決策層面的迅速響應。

正在演練敏捷作戰部署戰術的F-15C
高新技術條件下,任何戰術行動都難逃先進的偵察手段監視,行動隱蔽并不意味完全進入對方監視盲區。如能夠超越對方的反應速度,讓其摸不清己方的行動意圖,便已達到行動隱蔽的效果。敏捷作戰部署將實現單一作戰任務的資產分散化,通過小型戰機編隊的戰術配合,以不同的路線和作戰樣式于同一時段集中火力攻擊目標。復雜化的戰術甚至可能超越現有的偵察技術載荷,直接擾亂對方指揮員的作戰思維,使其處于“分析癱瘓”的狀態,從而大大提升了機動部署的隱蔽性。
敏捷作戰部署以動態指揮控制連接所有區域的行動編隊,在集中控制與分散執行之間自由轉換,以動態機種搭配、交叉任務編組、聯合后勤保障促成戰局點聯動改變局面形勢,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作戰效果。與此同時,在職能配合方面,分散性的戰局點要求后勤保障能夠針對性地以合理的資源輸出,持續支撐作戰進程,情報機構亦需實時連通遠征部隊提供應急情報產品,與太空、海上、網絡空間等領域的部隊實現全域效能融合。

聯合全域作戰指揮控制系統設想圖
美智庫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2021年9月發布報告《打造能打贏的作戰力量——2022年國防戰略諫言》指出美軍應當將全域多線作戰作為重點建設方向,而空軍將會是未來沖突的前鋒。因此,形成一個高效的作戰框架成為了敏捷作戰部署投入實戰的迫切需求。《敏捷作戰部署》條令說明將5個核心要素定為其作戰框架的支撐,即態勢、指揮控制、移動和機動、防護以及保障要素。
態勢貫穿在所有要素和作戰職能中,是一切作戰行動的出發點。各作戰單元必須具備跨核心職能部門的融合能力以及互操作性,在不同的作戰區域迅速展開行動。高效的態勢準備,包括擴大同盟關系、識別戰場環境、整合作戰協議、戰場情報整編等,可以為指揮官提供更多的部隊部署選擇,幫助指揮官化解作戰風險,同時通過擴大友軍力量的規模和范圍以及敏捷作戰部署本身的“部署靈活”“響應迅速”等特點,形成一種“戰略上可預測,戰役上不可預測”的威懾力。
復雜的電磁環境要求敏捷作戰部署具有生存能力足夠強且可持續的指揮控制鏈,因此集中指揮、分布式控制和分散化執行的聯合全域指揮控制模式(JADC2)構成了敏捷作戰部署的指揮控制基礎。聯合全域指揮控制模式整合各域力量,充分發揮聯合部隊的優勢,提升任務指揮官在殺傷鏈之間快速執行、轉換的能力。鑒于分布式控制固有的復雜性,在通信降級和無法持續通暢的情況下,戰斗員需要基于指揮官的態勢感知執行作戰任務,為適應分散式阻斷、無法聯通、間隙性和限定頻段的通信環境,需要形成具備彈性和韌性的指揮控制鏈。

美軍第6特戰中隊隊員在佛羅里達州杜克機場使用ABMS系統上傳坐標
敏捷作戰部署要求的機動是指將主要作戰基地里集中的空中力量分散成任務型作戰單元投送至預定的地點,并從各個分散地點回流至主要作戰基地,從而在限定的時間內快速組成作戰編隊進攻目標,通過這種靈活的機動使戰場環境復雜化,以此干擾對方的決策周期。這種機動需要擴大作戰范圍和規模,同時在戰區內和跨戰區之間充分協調運輸職能,提前制定預案和形成態勢來確保陸運、空運和海運能夠以足夠的數量、速度和靈活性實現最佳機動效果。
敏捷作戰部署重視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防護模式。該概念強調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一體化空中和導彈分層防御系統,以此來阻斷對方的定位打擊。此外,所有設施裝備以及戰斗員都應在沖突過程中保持戰備狀態,預防可能來自空中、太空和地面的打擊,并在打擊之后具備快速恢復、持續作戰的能力。聚焦主要作戰基地的防護計劃和戰略已不再能滿足分布式作戰的需求,因而精準的情報保障對敏捷作戰部署防護行動十分重要,未來將會對來自情報部門、反情報部門、各軍種情報機構、執法部門、友軍情報機構的情報產品進行融合,最大化支撐敏捷作戰部署的防護能力。
當前后勤保障系統和運輸節點已無法保證在敏捷作戰部署行動中動態的、競爭性強的戰場環境里投送保障部隊。無論是擴大作戰范圍還是實施部隊機動,都需要具有彈性且迅速響應的后勤保障,因而供給和分發系統將會從環環相扣的“拉”(pull)模式轉型為聚焦需求的“推”(push)模式,以此來適應變化多樣的作戰樣式。與此同時,應用多樣化保障(如聯合軍事承包商、使用同盟國資源等)能夠有效地減輕傳統后勤系統的壓力。
敏捷作戰部署按態勢緊急情況可分為穩態敏捷作戰部署和生存性敏捷作戰部署兩類。前者為按照日常既定防御任務將美國和盟軍的作戰力量分散投送到不同規模的前沿作戰地點,以期起到威懾作用或形成戰力,后者為獲取敵方行動的情報后進行緊急性作戰力量疏散與重組,以期在基地受到攻擊后迅速恢復作戰力量。為實現既定規劃目標與戰斗效果,需要不同的主戰機型和不同層級指揮官參與實際部署與作戰。為提升實戰效果,自2015年開始,為完善敏捷作戰部署理論,美軍密集地開展了一系列演練。
2015年與2016年,美空軍進行了快速猛禽計劃演練。首次將F-22戰機部署到歐洲,測試并展現了美空軍的機動性與快速部署能力。但是由于敏捷作戰部署理論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指導性不足,使得本次演練的力量融合度較低。

“推”模式和“拉”模式對比圖
從2019年8月1日開始,美、英、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阿拉斯加艾爾森空軍基地開展了為期14天的演練。演練中部署的2架F-15飛機落地后不到1小時內,迅速開展了2次起飛的準備工作。本次演練中參與的人員僅為4 名地勤人員,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地空配合,但是未參與涉及深層次的保障體系中。而為了提高保障體系的配合程度,美空軍在2019年10月10日到12日派遣2架B-1B轟炸機從德克薩斯州沃斯堡聯合后備基地海軍航空站起飛,同時動用3架C-130J超級大力神運輸機運送保障裝備和相關人員。
美國為增強與同盟國應對戰場突發情況的配合程度,駐歐洲空軍總部在2020年1月組織了名為“敏捷禿鷹”的演練。在演練中4架F-16與意大利空軍相配合,參演部隊在容量和支援水平各異的地點執行任務,提高了美空軍在歐洲預防潛在突發事件的準備水平。
進入2021年,美空軍欲將模塊化分布作戰應用于實戰化演練中。例如,在2021年2月3日的蘭利-尤斯蒂斯聯合基地演練中動用了第103空運聯隊、第139空運聯隊和空戰司令部的第1戰斗機聯隊,完成了對C-130H運輸機和F-22戰斗機的作戰能力整合,此次演習是C-130系列運輸機和第五代戰斗機之間的首次合作;在2021年2月22日,美軍在穆迪空軍基地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馬賽克虎”演習,演習中動用整個23聯隊,這是自進行演練以來首次融合分配整個聯隊的火力單位。
此外,關于敏捷作戰部署的指揮、控制和通信行動演習也不斷開展,試驗中的技術和戰術正不斷形成戰力。例如2021年12月6日至13日,由美空戰敏捷作戰實驗室領導,在弗吉尼亞州蘭利-尤斯蒂斯聯合基地舉行了聯合演練。人員包含空中作戰司令部、美國駐歐洲空軍、美國駐太平洋空軍和民間飛行員。演練內容具有創新性,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通信網絡輔助決策,專注于與飛機的通信、接收情報數據,并用這些信息輔助先遣部隊指揮官決策;二是設備與軟件集成,專注于開發全球聯合情報通信系統、新型戰術和商業衛星通信系統、傳統軍用衛星通信系統、智能路由設備和跨域設備;三是七項標準化能力的演示,專注于敏捷作戰部署環境中執行七項作戰職能所需的標準化能力,即指揮控制、火力、部隊防護、信息、情報、后勤和機動。
2021年12月6日至8日,美空軍與海軍聯合執行任務,在名為“轟炸機敏捷作戰部署”(BACE)的演習中,命令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第5轟炸機聯隊的兩架B-52轟炸機在加拿大執行任務后,火速飛往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配合海軍一同執行了第二次任務。這也創造了關于轟炸機敏捷作戰部署的里程碑,將轟炸機的執行任務準備時間縮短至20分鐘,將投擲炸彈并裝載水雷的時間縮短至1個小時。
美空軍敏捷作戰概念未來將會對戰術概念進行優化,并且還將通過增加演習人員和武器規模,提高作戰隊伍的配合程度,進一步縮短部署時間、加快反應速度。除此以外,還會整合潛在作戰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從而解決在分布式作戰中的保障難度大、設施輕量化模塊化不足等問題。并且還將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加大對空軍飛行員的心理、戰術攻防等方面的培訓,增強與盟國相關部隊的務實合作,通過經驗共享推動概念由理論化向實戰化轉型。

快速猛禽計劃演練中的F-22戰機
另外,未來美空軍還將找準該部署在作戰中的閃光點、培育部隊的殺手锏,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打造多能型空軍。空軍未來將著重培養在主要作戰基地之外作戰所需的遠征技能,具備多樣化的基本技能,能夠適應對抗性升級或作戰受限的戰場環境,最終通過訓練執行分布式作戰任務來提高生存能力及戰斗力。二是定制部隊組合。為滿足戰區要求,敏捷作戰部署將實現部隊組合的高度定制,并縮減組合間相互熟悉的流程與時間,助力在不同的作戰地點執行任務。同時國家職能部門將與指揮官合作,按照作戰態勢和獲取的不同情報,即時針對任務進行力量分配與分布式投送。三是整合運營框架。未來美軍將進一步使態勢、指揮控制、移動與機動、防護與保障這5個核心要素與信息獲取、情報分析和火力分布等重要要素融合,完善敏捷作戰部署作戰框架,利用該部署的優勢給對手制造決策困境、拉長反應時間。
2022年2月,拜登政府發布了新版的《印太戰略》,旨在于印太地區形成足夠的軍事威懾,遏制中國崛起,為其設想的聯合全域作戰做準備。基于此,美空軍不斷優化敏捷作戰部署概念,完善其作戰框架,并針對此持續開展相關實兵演練,加大力度挖掘新型作戰理念潛力。但同時該概念距離真正形成戰力還有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如保障資源不確定性大,設備陳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