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麻厚浩 劉衛
服裝是記憶的載體,是時代變遷的見證
服裝、服飾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從枝條樹葉到鳥獸魚皮,從繅絲布帛到棉麻綢緞,豐富的服裝材料、精湛的服裝工藝與蘊含的東方傳統美學相交織的中國服裝發展史是我國歷史文明燦爛文化的重要見證。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衣服是“禮”的外在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外化。
2018年11月14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新華社、北京市聯合舉辦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現從改革開放40年來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為人民群眾生活帶來的偉大變遷,展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由關鍵抉擇、壯美篇章、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等多個主題展區構成,其中的“改革開放40周年群眾服裝變化”展區,由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策展團隊楊潔、劉衛、邵新艷、麻厚浩、于茜子五位老師及同學們共同為展覽策劃、設計、布展及演出。在進行策展的前期設計時,按照時代特征,設計團隊把展區分為“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拉開帷幕”“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新時代”五大板塊,對時代特征的梳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服裝、服飾發展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變遷。

策展設計過程中,團隊依據不同的時代特征和時代背景,逐一進行詳盡的背景調研和素材搜集,并結合人們對時代的共同記憶來完善對不同時期服飾風采、狀態的展現。通過歷史照片和期刊文獻的搜集與梳理做到準確還原時代特征,在此基礎上融合人們口耳相傳講述的往事來體現每一套服裝背后的故事。對于不同時期服裝的展現,力求通過準確又有人情味的人民群眾個體形象塑造來展現時代風貌。
“改革開放40周年群眾服裝變化”所展示的不僅是不同時期人們服裝服飾的外在變化,同時應該由表及里去表達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帶來的人們生活狀態的變化,每一套經過挑選、搭配的展示服裝所代表的既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穿著,也是作為一種講述人民群眾背后故事的載體。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的時期服裝在材料、工藝、款式、顏色上都有明顯的特征。改革開放前,人民群眾依照不同的工作種類,服裝的款式基本上以中山裝、軍便裝、人民裝、兩用衫為主,顏色是“老三色”—藍、綠、灰,并為服裝搭配那個時代人們的“標配”—套袖和軍用水壺。在改革開放后,人民群眾的服裝款式開始有了新的選擇,顏色和面料也有了新的變化,比如喇叭褲、蝙蝠衫、棒針衫等。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新纖維面料的引進和中國化纖和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用滌綸織成的“的確良”面料成為那一代人共同的選擇。化纖面料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的著裝選擇。由于化纖顏色上更加的豐富,自由張揚的性格也隨之展現出來,“的確良”襯衫、碎花裙成為那個時代最鮮明的服裝代表。
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的增長,國際品牌在中國的生根發芽漸漸帶動西式服裝的潮流。1981年,皮爾·卡丹在北京飯店第一次舉辦對外時裝表演,國際品牌在中國的知名度和銷路就此打開,西裝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裝束之一。同一時期,其他西式服裝也逐漸流行起來,從夾克衫到風衣,從連衣裙到長短大衣,都豐富了群眾的衣柜。人們對服裝的選擇開始有了體現內在狀態的含義,比如西式服裝寬肩的設計能夠彰顯人們自信、時髦、追求個性的情感表達,同時出現的緊身健美褲和海魂衫搭配回力鞋同樣是那個時代清新潮流、追逐個性的表現。20世紀80年代中期,時裝的款式、面料的種類越來越多,夾克、花格襯衣、針織衫、彈力褲、七分褲都是人們日常的選擇。這個時期出現的雙卡錄音機及各種款式的太陽鏡等潮流物件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些細節的融入使展覽更具代入感。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中國服裝產業開始與國際潮流相接軌,這一時期報紙、雜志、電視等媒體進入到時尚傳播的領域,來自世界各地的潮流新品實時的影響著中國的流行趨勢。“時尚”的概念帶來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開始影響中國人的著衣理念,更多款式的服裝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襯衫、T恤、牛仔裝、風衣、羽絨服、棉服、羊毛衫等服裝款式讓人民群眾的選擇更加豐富多元和與眾不同。不同服裝款式的搭配也成為時尚個性、時尚生活的體現,商務休閑、運動休閑的服裝款式是“白領階層”最佳的選擇,商務人士手中的手提電話、尋呼機是這一時期人們身份的象征。這一時期的年輕人更多選擇獨具個性的牛仔裝、露臍短衫等服裝搭配。
進入21世紀,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民生大幅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中國服裝企業規模龐大、品種齊全,服裝產業產能居于世界前列。“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的崛起為中國服裝產業帶來強大的動能與自信。隨著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的盛大舉辦,人民群眾開始對健康生活、全民健身的生活方式有強烈的需求,國內運動品牌符合國人人體工學設計的運動裝備逐漸成為大眾室內外運動主流選擇。印有李寧、安踏等品牌Logo的運動服裝出現在各項國內外頂尖賽事的運動員身上,成為中國運動品牌的領軍企業象征。同時,人們開始關注自然環保、健康生活的理念,棉麻面料服裝成為這一時期衣著的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華文化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我們堅定的思想信念。傳統服飾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歷史傳統文化,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領導人服裝一系列展示中國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裝“新中裝”引起國際熱議就是最直觀的體現。根據查閱“新中裝”設計組資料釋義,“中”代表中國的傳統和文明,在款式、面料、紋樣、工藝上融合從古至今的傳統服裝制作工藝。“新”代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如紋樣中的海水江崖紋,在體現中國傳統工藝的同時又兼具藝術性,體現一衣帶水、山水相依的美好寓意,彰顯大國魅力。“禮”代表中國禮儀文化。“新中裝”作為既傳統又現代、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服裝,所蘊含的深意正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向世界傳達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積淀和人文精神。近年來,隨著在年輕人群中風靡的“漢服熱”、各地的“漢服”文化節的盛大展開,傳統文化魅力影響擴大,這些活動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傳承了東方審美和文化符號,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對歷史成就的總結,對未來發展的遠大暢想,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的飛躍,這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服裝展區展現改革開放40年進程中人民群眾服飾變化,從人們身邊服裝服飾角度切入,展現人民生活水平隨著改革開放而帶來的重大變化。展覽力求展現人民群眾從工作到生活,從個性表達到健康生活追求,從流行文化到弘揚傳統文化多角度、多方面顯現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帶來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服裝作為載體展現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歷史旅程,記錄著人們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承載著人們珍貴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