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鳳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審計報告是財務報告預期使用者了解被審計單位,做出正確經濟決策的重要途徑。為打破審計“黑箱”,增加審計工作的透明度(Reid 等,2019),我國財政部于2016年出臺了新審計準則。新審計準則要求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披露關鍵審計事項。而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審計報告的異質性信息含量,使得報表使用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企業。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也認為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能夠提高審計報告的溝通價值,對市場反應、分析師預測準確性、會計穩健性等產生重要影響(王翠琳等,2021;薛剛等,2020;洪金明,2020)。但也有部分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關鍵審計事項披露開始出現同質化傾向(李奇鳳等,2021)。最直觀的表現在于,在2017年,有66.72%的上市公司將收入確認披露為關鍵審計事項,而到了2020年,這一比例增加至80.78%,這說明關鍵審計事項異質性信息含量可能在逐年降低。因此,為促進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持續提供增量信息,防止新審計報告最終成為模板化語言,探究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影響因素具有現實意義。然而現有文獻主要以審計師特征(陳麗紅等,2021;徐暢等,2021)為切入點探究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影響因素,鮮有文獻從被審計單位活動特征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
本文將探究業績型股權激勵計劃的實行對審計師披露關鍵審計事項的潛在影響,首先,基于新審計報告準則的大背景和被審計單位在業績考核期的情況特殊性,本文首次發現業績型股權激勵的實施會使審計師披露更充分的關鍵審計事項,豐富了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其次,本文從關鍵審計事項披露這一獨特視角檢驗了企業股權激勵的實施對審計師行為的影響,豐富了股權激勵經濟后果方面的研究;最后,通過研究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影響因素,有助于為監管者提供監督新視角。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制度多為業績考核型。被激勵對象只有完成規定的業績條件,才能解鎖相應的行權工具。而目前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對被激勵對象行使權的授予都采取“一刀切”和“零遞延”模式(謝德仁,2019)。也就是說,只要管理層在解鎖年度沒有完成規定業績,該年度對應的激勵工具將全部作廢,不得按比例也不得遞延至以后年度解鎖。而股權激勵收益往往較為重大,這無疑會造成管理層在考核期內不同于平常的決策行為。已有研究表明,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會導致管理層通過頻繁并購(潘星宇等,2021)、向政府尋租(閆華紅等,2021)、激進避稅(王一舒等,2020)、投資高風險項目(卜君等,2020)等方式調控業績,以上行為均會使公司狀況趨向復雜,增加審計師進行審計工作的難度。并且管理層為完成業績考核還會采用應計盈余管理(劉寶華等,2016)、真實盈余管理(唐國瓊等,2018)、損益分類操縱(謝德仁等,2019)等手段,直接造成會計信息的扭曲,如此更會增加外部審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概率。
風險感知在人類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Slovic,1987)。伴隨股權激勵業績考核而產生的管理層會計信息扭曲動機以及復雜公司狀況會導致審計師感知到的審計風險增加。對此審計師可能會選擇增加審計投入、更謹慎地出具審計意見(洪金明等,2021)或提高審計收費(王曉亮等,2019)等策略。而新審計準則的實施特別是對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為審計師的風險應對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當財務造假案發生時,決定審計師是否受到處罰的根本依據并不在于其所發表審計意見的對錯,而在于審計師是否做到了在當時狀況下對財務報表盡職盡責的合理保證。作為公開披露的特殊“工作底稿”,關鍵審計事項允許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中進行差異化的表述。也就是說,關鍵審計事項可以記錄審計師根據企業特有風險事項所實施的針對性審計程序,為審計師的努力工作提供有力證據。而根據心理學有罪控制理論,如果在事件發生之前,行動者已經執行了必要的措施進行防范,則社會群眾不會因為最終產生的負面結果而去追究行動者的責任(Alicke等,2008)。因此對關鍵審計事項的充分披露能夠為審計師實現一定程度的“免責”功能,有利于降低審計師可能面臨的訴訟或處罰風險(黃亮華等,2021),即可以認為,在被審計單位實行股權激勵的業績考核年度,由于其特殊的公司狀況和復雜的業務環境,使得審計師感知到更高的審計風險,從而會對關鍵審計事項進行更加詳盡的披露,并作為自我“辯護”的一種聲明。此外,現有研究發現關鍵審計事項披露還存在公司治理作用,能夠顯著減少企業的盈余管理等行為(喻采平等,2021),提高審計后的會計信息質量(吳溪等,2019;楊開元等,2020)。在連續審計的背景下,充分披露關鍵審計事項也有利于降低以后年度的審計風險。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H1:
假設H1:在被審計單位實行股權激勵的業績考核期內,審計師披露的關鍵審計事項更充分。
本文以2017年-2020年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研究樣本并剔除金融公司ST樣本以及數據缺失樣本。為避免極端值的影響,本文對各連續變量進行了1%的縮尾處理。本文的關鍵審計事項數據通過閱讀上市公司審計報告手工搜集和整理獲得,其余所需樣本公司的各項財務數據以及股權激勵方案表均來自CSMAR數據庫。
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充分性:一般而言,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項數以及文本字數越多,審計師對關鍵審計事項的描述以及應對程序也就越詳細,同時在文本中加入數字化信息能夠傳遞精確的定量信息,能夠提高外部使用者對審計事項段“關鍵”信息的感知水平。本文借鑒陳麗紅(2021)、王艷艷(2018)等的方法,從三個維度衡量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充分性:(1)披露數量(KAM_Num):關鍵審計事項數量。(2)披露篇幅(KAM_Words):關鍵審計事項描述段和審計應對段的總文本字數取自然對數。(3)披露精確度(KAM_Times):關鍵審計事項中的金額提及次數以及比例提及次數之和取自然對數。
股權激勵(EI):如果企業實施了業績型股權激勵且當年處于業績考核期時,該變量取1,其余情況該變量均取0。
控制變量:本文選取若干控制變量進入模型,包括企業規模(Size)、總資產凈利率(Roa)、資產負債率(Lev)、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產權性質(Soe)、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Sha)、獨立董事比例(Ind)、董事會規模(Boa)、審計費用(Fee)。與此同時,本文還控制了年度、行業可能產生的影響。
根據假設H1,本文構建模型(1)、模型(2)、模型(3)以檢驗業績型股權激勵實施與關鍵審計事項披露充分性的關系,具體模型為:

其中,i代表企業;t代表年份;Ctrl代表影響審計師關鍵審計事項披露充分性的一組控制變量。本文預計α、β以及γ均顯著為正。
表1展示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為了便于解釋,本文描述了關鍵審計事項總字數(KAM_NWords)以及金額比例提及次數(KAM_NTimes)。可見,無論是關鍵審計事項個數(KAM_Num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別為1、6和2.038)、披露文本字數(KAM_NWords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別為246、7372和1207.192)還是金額比例提及次數(KAM_NTimes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別為0、52和4.559),不同公司之間均存在較大差異。而股權激勵(EI)的均值表明股權激勵業績考核期樣本占到了總樣本的24.3%,股權激勵已愈發常態化。其余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現有文獻大體一致,不存在異常狀況,在此不再累述。

表1 主要描述性統計量
KAM_Num
)的回歸系數為0.042,在1%水平上顯著;股權激勵(EI
)與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篇幅(KAM_Words
)的回歸系數為0.061,在1%水平上顯著;股權激勵(EI
)與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精確度(KAM_Words
)的回歸系數為0.023,在10%水平上顯著。說明在股權激勵的業績考核年度,審計師披露了更充分的關鍵審計事項,初步驗證假設H1。
表2 多元回歸結果
Gender
)以及學歷(Phd
)重新進行回歸等,檢驗結果均與前文敘述一致。本文的研究結果為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制度設計的不合理提供了審計師層面的證據,上市公司還應繼續健全內部治理機制以更有效地發揮股權激勵的制度優勢。從本文的研究結果還可以看出,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確是審計師傳遞信號的一種途徑,外部使用者不應僅僅關注審計意見,還應關注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