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我在學習開展思維教學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努力突破自己固有的傳統思維模式,充分發散思維,不斷創新,不斷尋求新的思維方式;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改變非此即彼的僵硬的思維定勢,努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斷優化、不斷拓展,收獲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思維效果。經過多年摸索,我在教學中采用如下幾種做法。
一、比較異同思維訓練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較就是把各種事物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就是找同中之異、異中之同。比較能幫助我們找出事物之間的差異,有助于啟迪思維,深化理解,不失為培養創造思維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總結出了思路比較、中心比較、線索比較、語言比較、結構比較、寫法比較等方法。
如在教學精讀課文第八冊古詩三首《江畔獨步尋花》《寒食》和《泊船瓜洲》教學中,通過比較,找出三首詩的相同點都是描寫春天景色的。《江畔獨步尋花》是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人描寫了在四川成都錦江獨自散步時,所見到的春天花枝繁茂、蝶舞鶯歌的景象,全詩描寫動靜結合,有聲有色,意境優美,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贊美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寫的,這首詩描寫了春天京都長安城寒食節的景象。 這首詩首先描寫春天長安城的景色:暮春臨近,全城處處花絮紛飛。寒食節時,東風吹過,皇家花園的柳枝隨風飄拂。接著寫夜幕降臨,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點蠟燭。詩人描繪寒食節景象,由白天寫到夜晚,重點寫夜晚,以漢喻今,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寫的。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鐘山,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在結構上,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這三首同樣寫春天的詩結構上各具特色,風格迥異。分析這些異同,有助于打開思維的閘門,點燃頭腦中的火花,從而獲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效果。
二、逆向思維訓練
蘋果落在牛頓頭上,牛頓由此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因為他運用了逆向思維進行思考:為什么蘋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實踐證明,對某些問題利用正向思維不易找到正確的答案,一旦運用逆向思維,常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這說明逆向思維是擺脫常規思維羈絆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小學生的最大優點在于他們不甘于墨守成規,具有獨創性,敢于獨樹一幟,大膽創新。但由于生活閱歷還不夠豐富,他們不可能像魯迅先生那樣目光犀利地攫取“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材料,用沉雄老練的筆法酣暢淋漓地描述。對中學生來說,表達方式上的逆向思維就是以獨特的、超常的材料給人以“新”的感受。
如《邯鄲學步》中的邯鄲學步者沒有學到理想的步法,又忘記了原來的步法,只好爬回燕國,成了千古笑料。這笑料實際上是一具面紗,有很多人不愿也不敢向別人學習,于是對“邯鄲學步”加以嘲諷,這嘲諷就成了為自己開脫的面紗,而且是溫情脈脈的,這些人沒有膽量更沒有胸襟,所以就只能永遠守著自家的一點香火發呆。如果總是害怕忘了自己原來的走法,又怎能學到新的走法呢?矯枉卻不敢過正,甚至害怕過正,那是一種扼殺新意的思維方式,是地地道道的蝸牛哲學。夜郎自大使中國落后,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學會了用刀叉而忘記了使筷子,學會了開小汽車而忘記了怎樣推獨輪車,學會了人家的電腦而不會舞弄自己的算盤,要有邯鄲學步的精神和勇氣,不要再為不敢學新、不敢創新而找借口。
在作文教學中同樣如此。我們都懂得“說謊是可恥的”這個道理,但把這個觀點當作寫作的內容,就缺少創新,論述流于一般。如果從相反的方面提出論點:說謊也能表現人的高尚品德,那這種見解就新穎、獨特。
三、發散思維訓練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對同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有不同的看法,體現出不同的思想意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問題提出多種解答思路,然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去進行發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徑,求取新解。魏書生說過“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有一百種做法”,小學生的發散思維的重要特點就是敢于大膽想象。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破常規,啟發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想象、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我們在語文課上分析課文內容時,讓學生說說從中體會到什么,或者還有別的答案嗎,只要學生思路正確,回答有道理,老師就應該給予肯定,答案可以百花齊放。
例如在教《烏鴉喝水》時,老師這樣問:“烏鴉真聰明,想出好辦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們小朋友更聰明,我們一起來動動腦,想一想,還有什么別的辦法能讓烏鴉喝到水呢? ”小朋友們踴躍發言,各抒已見。有的說:“我有一個更好的辦法。 烏鴉可以找來一根塑料管,插進瓶子里,就可以像我們喝飲料一樣喝到水了。”有的小朋友說:“烏鴉可以在瓶底啄開一個小洞,把嘴伸進小洞里,水就可以喝到了。”
在練習中,我不僅僅滿足于學生答案的正確,更要激發學生去尋找多種答案。如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語: (? ? ? ? ? ?) 的金魚、(? ? ? ? ? ? ) 的貝殼,大部分學生都填“美麗”“漂亮”。 這兩種答案是正確的,但顯示了學生詞匯的單一和貧乏。 我并不到此為止,而是提示學生:“除了‘美麗’和‘漂亮’,還可以填上更好的詞嗎?從顏色、形狀、姿態等方面想一想。” 在老師做出示范之后,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活潑的金魚、可愛的金魚、機靈的金魚、五顏六色的貝殼、各種各樣的貝殼、千奇百怪的貝殼……豐富多彩的答案不斷地涌現出來。通過這樣的訓練,既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想象思維訓練
想象是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據口頭語言或文字的描繪形成相應事物形象的過程。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思維可以通過情節續寫、內容擴寫進行訓練。
比如在教學生字時,可引導學生根據字音、字形或字義來編字謎、猜謎。如:學生在記“燦”字時,可以設計字謎:火山爆發;用“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上方,中間禿寶蓋,幾字在下方”記住了“亮”字。比如在教“束”字,教師可以這樣說:“有一個老農,上山打柴,他砍了很多樹枝,用繩子綁得結結實實的,所以‘木’表示很多枝,‘口’表示用繩子捆樹枝時的樣子。”比如學習《坐井觀天》后,可讓學生續編故事結尾:想想青蛙最后有沒有跳出井口去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跳出去了,它會怎么說?怎么做?如果它不肯跳出去,會發生什么事情?這種類型的想象活動,經常進行,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他們的思維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 思維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只要善于挖掘,就會找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把培養思維能力的方法滲透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學到知識,更增長了智慧。
(547000?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金城江區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