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季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閱讀教學無疑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新課程改革也非常重視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因此語文教師需要研究探索出一條更加高效的閱讀教學之路,讓學生在小學階段無論從理解能力還是知識儲備上都能打下了一個良好的閱讀基礎。在閱讀教學的方法中,語境教學是教師們不可忽視的一個教學方式,這其中還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本文就上面的情景語境在小學語文閱讀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著重分析,為學生創設更加利于他們學習的情景,進一步引導孩子們體會文章的局部內容,掌握其主旨。另外要使學生在日常的閱讀活動中去有意識地重視語境并且將語境運用自如,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從低年級就培養學生樹立起敏銳的語境意識。當學生們接觸和掌握到更加科學系統的方法,才能更加高效地提升他們自主閱讀的能力以及對于文本理解的能力,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一改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模式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下的現狀。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來提高和完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引導與學習的過程。
一、朗誦理解法
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朗讀可以推動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學生通過朗讀文本內容來體會文章的情感。朗讀時,教師要給學生做出一個好的示范和引領,側重對學生語音、語速、語調、停頓、重音等方面的培養,養成良好的語感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非常適用于朗讀法作為最初打開學生理解文本大門的鑰匙。例如:1.古詩類課文,如《敕勒歌》,在學習此課文時可以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全詩二十七個字,卻有著非常大的藝術感染力。朗讀的魅力來源于可以對本文進行深度的對話與理解。在明快的朗讀中體會大草原的遼闊以及草原生活的美好。2.韻律類課文,如《樹之歌》《場景歌》,同樣適用于朗讀理解法來學習。在朗讀中,文本的內容與結構就會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富有節奏的停頓與節拍韻律美帶給孩子們朗朗上口的體驗,學生們將不由自主地對于文本內容做進一步的理解與感悟。比如在學習《樹之歌》時,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不同樹種有著各自的特點,并嘗試將這種鮮明的特點與描述轉移到生活中其他事物的解讀上,從認知到理解再到活學活用,朗讀理解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場景歌》是韻律兒歌,易于上口,學生在主動學習后讀著讀著便會不由自主地根據節奏拍手朗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說一說其他的量詞搭配,于是學生們口語表達以及創作熱情又一次被點燃。綜上可以看出,朗讀理解法對于小學整個階段都擔負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二、語境創設法
語境的創設,是依托寫作人的語境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以科學童話為例,比如《我是什么》《霧在哪里》等此類課文,兩篇文章作者以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水的不同樣態和霧到各種地方所帶來的變化。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引入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快速進入作者的語言情景,讓學生有跡可循地仿照著這樣的結構和內容去觀察和想象。
三、查找背景資料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不僅僅要求教師在課前充分地查找資料,更要引導利用孩子們對新知識的好奇心,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愿望。
例如,在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中,查找背景資料法顯得尤為重要。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偉人。閱讀訓練目標為:借助詞句,理解文章內容,敘述文章故事。為了落實好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結合本單元的人物主體和語文要素,教師在講授前需要激發學生對于本單元時代背景去做一個充分的了解。因為距離現在的學生來說年代較遠,學生們的生活和實踐經驗不足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閱讀文本。除了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們提供豐富的時代和人物背景以外,學生們還可以利用自主學習任務單來豐富對于本單元時代背景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對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胡蘭等人物的理解。如此,學生們對于文本的閱讀與理解就會更加透徹,就更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地分析人物,表達觀點。這比教師在課堂上直接灌輸給學生更加高效,更好地解決了學生對于文本理解的一大難題。
四、質難答疑法
閱讀教學是一個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的是,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展開自由討論,盡量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完成。例如:在講授《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烏鴉喝水》等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孩子去大膽質疑,教會孩子用思辨的方式看問題、想問題和解決問題,尊重或引導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與答案。“曹沖還能用什么樣的辦法來稱量出大象的重量呢?”“司馬光還可以用什么方式來解救小朋友?”“烏鴉還可以用什么樣的方式喝到水呢?”讓課堂成為孩子們發散性思維最好的生成地,相信孩子們在諸如此類的情景語境引導下會得到更加高效的課堂收獲。
五、聯系生活實際法
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同時也要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與經驗。在信息時代,學生接受、理解、認知能力大大增強,因此他們的生活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呈現幾何倍的上升。例如:我們在學習情感類文章如《媽媽睡了》一課,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來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媽媽是什么樣子的,媽媽的哪些方面讓你覺得很溫柔,想象一下媽媽睡覺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這樣的拓展問題既發散了孩子們的思維,也讓孩子們學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人與物,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還有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課文,如《拍手歌》就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孩子在課下用這種方式游戲,而課本上的內容正是將這種形式延續下去,在內容上加入了各種惟妙惟肖的動物描寫,讓學生們更好地在這種情景語境的創設下理解人和動物是朋友、保護動物是大事的道理。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聯系生活實際法可以讓學生們更高效地吸收所學內容。
五、角色扮演法
為了夯實學生的文本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樣、有趣的情景語境引導,讓學生們在對話或者介紹性很突出的這類課文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理解文本內容。如《狐假虎威》《坐井觀天》這樣寓言性的課文,學生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在演的過程中去體會狐貍的狡猾、青蛙的目光短淺,表演和觀看表演的學生都會收獲到新的內容,這種方式會讓學生由內而外地生發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與道理。對于《日月潭》《黃山奇石》這類介紹性比較強的課文,由于自身的生活體驗所限,大多數孩子并沒有真實地去過日月潭或是黃山,由此教師就需要透過文字創設語境,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借助文字來試著當小導游,介紹某一個景點。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的學習理解將會變得更加有層次,由淺入深。最后可以將這種方式遷移到學生自己比較熟悉的景點加以介紹。閱讀教學的目的除了理解文本內容和體會情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高效的學習方法正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所倡導的。
六、音樂渲染法
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文本的學習中。例如對于古詩的教學講解,可以一改以往生硬的講授方式,探索學生們更加喜歡的學習活動。在古代,古詩詞都是可以吟誦的,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加入音樂渲染,文字與音樂相結合,會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七、想象畫面法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也少不了教師為孩子們創設寬松自由的想象環境,讓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依據一定的文本內容進行合理化的想象。例如:我們在講授一些情節比較豐富的故事類課文(如《雪孩子》《風娃娃》)時,就可以讓孩子根據文字想象畫面,豐富對于故事中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節的理解與共鳴。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想象出畫面場景,想一想雪孩子是如何出現的呢?雪孩子看見小白兔家著火了,她是怎樣做的呢?雪孩子是怎樣消失不見了,還會以另一種方式回歸到小白兔的生活嗎?在《風娃娃》這篇課文中,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想象熱心可愛的風娃娃為了幫助人,去過的地方都是怎樣的場景?讓學生描述頭腦中所想的畫面。其實,想象畫面的方法不僅讓教師高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也培養了學生富有創造的想象力。在這種情景語境的引導下,學生將會變得更加細膩。當學生們能夠很好地表達出他們想象的畫面時,也就在無形中理解了文本的內容,讓整個閱讀教學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易于學生入情入境的語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文本的興趣,深入發掘文本的細節。在課堂實踐中延續新課程的理念,深化閱讀教學的方法,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