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艷麗
最近,我最大的感覺是: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方方面面都充滿了“內卷”。甚至是我們的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很多時候在一節課中,我們都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經驗全都給予我們的孩子們。但現實告訴我們,要學會取舍,學會尊重“學生”,要以生為本。在這段時間的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要學會關注課堂生成。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一體。”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案,而不是一切都必經遵循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在課堂上,常常會出現教師事先難以精確預料的問題情景與偶發事件,和課前預設不一致,甚至于相矛盾的意外情況
發生。面對這種尷尬場面,我們做教師的就要靜下心來,抓住這樣的契機帶來的生氣,將這“意外”轉化為不曾預約的精料,那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將會變得更加精彩。
很多時候,我們上課的過程就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與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就是完成預定的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教師期望的也是學生按照教案設想做出回答,否則就努力引導學生直至達到預定答案為止。但會忽略甚至不理會學生的答案,當然也不會思考學生的答案。有時候我想,假如我是那個有不同聲音的孩子,老師沒有回答或者沒有理會我的話,我會是什么心情。但很多時候,老師又處于那種上課的氛圍中,真的顧不上這么多。
最近我看了《語文可以這樣教》——課后反思,提升教師智慧。對于我的疑惑,我想我是有了答案的。書中介紹,課堂教學技巧好不好,或許只是聽課教師的評價,對孩子而言,與教學無關的知識或者他們自己的思考,可能才會使他們念念不忘吧,總會有一些痕跡會留下。當我聽到孩子們不同的聲音的時候,強迫癥的自己會覺得自己的引導沒有到位,但也沒有關注孩子們生成的那些語言。我想,這樣的教育機智通過刻意努力是可以形成的,但得做到真正關心孩子的課堂生成。
這學期,我一直在挑戰“對話教學”,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是最理想的狀態。當讓學生表達自己,或者上臺表演的時候,有時候對于學生課堂生成的語言(不是我預設的),我會特別緊張,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價,甚至我去規定他該怎么去做。沈老師的五個字鼓勵了我:“笑笑又何妨。”比如你評價他的聲音溫柔,嚴厲,或者與生活聯系起來去評價,都是應對孩子們課堂生成的好方法,而不是我們表現出來的“不知所措”。這些無論對于表演的孩子,還是其他的孩子,更是會留下深刻的痕跡,這比知識本身要豐富的多。
對于教學,教師的預設是重要的,然而預設并不等于封閉。動態生成是課堂預設的補充和提升,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敏銳的發現、捕捉,利用這些資源。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辯識其價值,去偽存真,并作出教學決策。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精心的預設,哪來精彩的生成?只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關注“生成性”,讓生成打破自己的教學預設,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會綻放異樣的光彩。
很多時候,努力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關注課堂生成,其實也是關注自身的專業成長,對自己是一種更大的激勵,這與年齡無關,與經驗無關,與“心”有關。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克服自身的缺點;期待有一天,能真正與學生一起享受課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