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理念也在發生變化。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及綜合素養,國家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各項教育政策在我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但成績與問題并存,學生厭學已成為大多數學校及家長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本研究關注教學發展,針對學生厭學問題進行探析,并找出相關的解決對策,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惑。
關鍵詞:學生厭學;對策;研究
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就業形勢也日趨緊張,甚囂塵上的“學習無用論”導致學生厭學情緒滋生蔓延,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也制約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各種厭學問題的表現
(一)沉迷網絡游戲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相互溝通的橋梁。網絡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能夠給我們查詢學習資料提供便利,同時還能夠幫助老師們實現網上教學,并通過回放的形式,讓學生反復學習,仔細消化所學知識。但同時網絡形式的復雜化又導致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游戲,有的同學甚至通宵上網,學習精力嚴重不足。游戲迷、手機控比比皆是,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調查問卷顯示:9.31%的學生沉迷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其中有2.13%的學生未能如期完成學業;由于玩游戲導致過遲到、曠課的學生占63.72%;只利用課余時間玩游戲,不影響正常學習、生活的學生占16.25%;上網只為查資料及通訊聯系的學生僅占10.72%。由此可見,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健康上網已勢在必行。
(二)學習態度不端正
遲到、曠課、早退現象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已司空見慣,針對學生這一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因為神交網游、無力學習者占9.12%;因為覺得部分課程不很重要,而且相對乏味一些,所以就沒有堅持聽課的學生占36.14%;對所考院校不滿意,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從而導致厭學者,占34.63%;因沒有良好的作息習慣而遲到的學生,占20.11%。調查中還發現,學生往往會因遲到、曠課、早退,使所學知識出現斷帶,不能上下銜接,繼而產生厭學。由此可見,遲到、曠課、早退既是厭學的表現,同時又是導致厭學的重要因素。
二、學生厭學的成因分析
(一)不健康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造成的負面影響
家長對教育認知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即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未必高于初中畢業生;另一種是“改變命運論”,即讀書是改變人生命運的唯一途徑。持前一種觀念家庭中的學生表現出學習興趣淡漠,對教師的教育、教導表現出一種逆反的態度;持后一種觀念家庭中的學生,由于背負著沉重的使命感,他們易對學習表現出一種疲憊、倦怠的心理,較為缺乏主動求知的熱情。
(二)應試教育對學生興趣和表現欲望的無情扼殺
當今的教育,素質教育仍停留在表層,實則仍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面對升學率的壓力,在課堂教學中依舊按照教學用書的解讀和要求,循規蹈矩地組織課堂教學。有時學生的理解和教參不一致,即使很有個性,也很難被教師肯定,更遑論表揚和鼓勵。與此同時,每科教師在課后都會留下繁重的課外作業,沉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焦慮、厭煩。
三、避免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措施
(一)明確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
教師應當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摸清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特質。由于學生的學科基礎不同,認知水平也不同,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教師還應當與學生一起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按照計劃進行授課,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效增強了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削弱學生對課程的厭學情緒。
(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端正其學習態度
有嚴管,就要有疏導。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學習興趣不濃,并不代表這些學生就已經不可救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同樣是曠課,要因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置方式。如:有的學生曠課是因為神交網游,無力學習,如前面所講;而有的學生曠課則是因為覺得部分課程不很重要,而且相對乏味一些,所以就沒有堅持聽課。針對這一現象,就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感悟學無止境和藝不壓身的道理,讓學生明白有些知識聽起來貌似乏味,實則回味悠長,真的要想學好是要下大功夫的。以此來引導學生對任何正面的、健康的知識,都要有毅力堅持學習,其道理同樣是“克己、自律”。對于那些沒有良好的作息習慣而遲到的學生,則要引導學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應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要知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如果平時生活懶散,做事不認真,那么學習上同樣也會不求甚解,遇到困難繞著走,而今后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同樣也會難成大器。同時,學校要在積極引導的基礎上,制訂嚴格的作息時間,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
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多數學生在小學階段因不優秀而不受教師的重視和喜愛,對教師多有畏懼心理,進而在學習上存有顧慮與遲疑。為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言,敢于提問,敢于質疑,以增強學習的自信。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給每一位學生表現的機會,要善于運用賞識激勵的策略,讓學生處于學有所獲的喜悅之中,體驗進步的成就感。
(四)重視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首先,家長在為生計奔波的同時應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等,給予孩子家長應有的關心、陪伴和支持。其次,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為孩子樹立好榜樣。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踐證明,青少年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家庭中被復制出來的,這就說明家長自身的素質深刻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必須要樹立好榜樣,放下手機,戒掉不良嗜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使孩子在這樣的環境熏陶里、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下,成為一個熱愛學習、熱愛閱讀的人。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紛繁復雜,筆者從厭學表現及原因進行探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解決對策,希望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以改善學生厭學的現狀,讓學生樂學,從而優學,進而推動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光遠.農村中學生語文厭學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8):163.
[2]李陽軍.再談初中學生厭學心理[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23(增刊):23-24,29.
[3]崔航.本科生厭學問題的小組工作介入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貴港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客服學生厭學對策研究”(貴教辦號[202110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惠超(1980— ),女,廣西貴港市人,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