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帝功
摘要: 在小學各個不同學段,《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語言都有不同的要求: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和質疑。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想不會說、不敢說,更不愿說。學生的數學語言使用與《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有著明顯的距離。
數學語言是指對數學概念、運算定律和解題思路、推導過程等的表述,它具有準確、抽象、簡潔及符號化等特點。而基于當下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研究分析,還存在這樣幾種現象:①數學課堂仍然存在“重視結果,忽視過程”和“只求會做,不必口述”的現象;②教師不注重學生的數學語言培養,導致學生數學語言不規范、不準確、不嚴密,進而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③學生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影響。
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一、教師準確規范的數學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首先要求教師的語言要規范。數學教師對概念、法則等的敘述要準確,不能讓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為此,教師要做到兩點:一是對概念的本質和術語的含義必須理解透徹。二是必須用科學的術語來講解。同時,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嚴謹,除了要求準確之外,還應做到規范;語言簡潔,就是教學語言要干凈利落,重要的話不冗長,抓住重點,簡明扼要;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說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話;要準確無誤,不繞圈子,用較短的時間傳遞更多的信息。
二、讓學生在口頭表述中,訓練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使全體學生的數學語言都能得到訓練,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靈活運用“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全班評價、學生小結”的訓練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 “語言訓練為主線、思維訓練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要說、有話可說,并在積極的評價中,使學生說的熱情得到激發,說的能力得到提高。
1.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表見解、培養語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別是新授課,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語言及時地總結。同桌間互相交流,既能使學生掌握思路,又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2.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也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形式。當學習中有疑問時,便可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再派一名代表交流。這樣既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又有聽別人說的機會。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而更加主動地思考,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中,進而也增加了課堂教學有效性。
3.全班評價
學生在小組討論后,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全班評價,為學生再次提供共同學習的機會,使信息渠道拓寬,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加完善,思維得到啟發。
4.學生小結
課堂小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回憶本節課的要點。小學生表達能力有限,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既能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還能實現智能并進,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在學科的不同內容中,發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數學語言表達是否精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側重點選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教學環節,還應認識到不同課型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側重點也不同。
1.概念課教學要注重讓學生說出本質
概念課教學中,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定義或性質的具體內容,概括出概念的關鍵詞,同時,能對相近概念,說出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2.計算課教學要注重讓學生說出算理
計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說算理和運算順序,還應鼓勵學生優化解題方法,并說出優化理由。如果出現錯誤,則及時讓學生說出錯誤的原因,使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得到同步發展。
3.解決問題教學要注重讓學生說出思路
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序地分析推理,通過敘述解題思路,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表達訓練。
4.圖形與幾何教學要注重讓學生說出其特征
圖形與幾何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交流說出其特征,同時讓學生參與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實際操作、敘述公式的推導過程,把知識的獲取與數學語言發展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對空間的探索欲望,發展其說的能力。
四、在學生“編寫”中,強化數學語言
重視學生的數學語言訓練,還應培養其書面表達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編應用題、寫數學日記等方式進行數學語言訓練。自己編應用題,有助于學生理解應用題的結構特征。而寫數學日記,能讓學生對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總結。由于數學語言的抽象性,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準確理解只有在不斷應用的過程中才能逐步形成。所以學生在編寫過程中需要教師予以引導,使學生從敢寫到會寫,再到愿意寫,從文字稚嫩,逐步過渡到準確、規范地數學語言。
總之,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多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動手“說”數學的能力;基于自己動手操作的數形結合,讓學生“畫數學”;深度挖掘教材,讓學生基于學習的知識進行拓展,圍繞主題進行“寫數學”。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開展,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使其參與意識和創新得以增強,理論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進而實現數學表達能力及數學素養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跨越斷層,走出誤區》…曹培英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