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籍敏
摘要:祀三公山碑書法標識設計在現代語境下如何展現新維度的中國面貌,歸根于二者心的融合。“心”往何方必定導致新的發展方向。我們需要在保證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傳承的同時,融入新的活力。標識設計作品是由設計者經過反復思考,通過對書法藝術與標識設計的融合創作和設計方法研究的產物。在傳統味設計語言體系的基礎上,再以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呈現現代中國標識設計風貌,逐漸把標志設計作品推向深邃、廣大和高遠。
處于國際化環境中,太多不中國的、現代的標識設計使得本土設計師感到某種嚴重的失落。生成具有中國現代感的標識設計,首先,創作出來的標識必須是具有“中國味”的設計,創作者心必須得到確立。祀三公山碑書法標識設計中的文化問題,當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經驗告訴我們,問題的本質經常湮沒在繁雜的表現中。假如我們能夠從設計實踐活動的過程反觀過去創作過程中的心也就是思維,對古今中外設計學科創作方法及其效果進行反思,或許有助于我們比較清晰地看到問題的所在,有助于融入心,誕生新化合物。
其次,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與標識設計關聯,經過探尋設計準則和設計方法,帶給人們的不只是舒適的視覺感受,更是可以從中體會本土地方性的價值與訴求。
最后,從學術的角度看,作為一個創作者在此實行“拿來主義”剽竊祖宗的成果與剽竊國外的作品,并沒有本質差別。此外,中華擁有5千多年的文化史,豐富的文化積累,但是文化復興不應只是簡單將古文化進行展覽,而是應具有“現代”的特征。
一、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與標識設計的從“心”交融
《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其結體介于篆、隸之間,亦稱“繆篆”。清代金石學家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評價此碑:“非篆非隸,蓋兼二體而為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鄧完白篆書多從此出。”康有為稱《祀三公山碑》為“瑰偉”之寶。《祀三公山碑》是河北省乃至全國漢代碑刻的重要遺產,是現存東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碑刻,其“篆隸書體”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祀三公山碑》以其獨特的書寫風格成為兩漢書法和文字現象中的重要標志。其“篆隸體”書風的獨有特征,極大呈現了漢碑書寫的多元性與審美觀。書法藝術是藝術家心底之情的外顯之果。標識設計在信息大量可視化,快速消費的時代,以其代表性,顯著力為人關注。標識設計由心而發,是品牌的MI和設計師理念追求的結果。
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與標識設計的融合,其實就是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在現代設計語境下展現新維度的中國面貌問題探索。表面上是個關于形式的設計問題探討,但歸根結底還是“心”的問題。凡“心”之所屬皆從心,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以字表意,以字抒情,從心而發,與標識設計的融合必然會受到“心”的影響。中國人內心的文化觀必然要影響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文化性地呈現,自然就影響到文化意味的傳導。這在設計創作上是一個隱形的層面,不論作為設計者還是標志設計的受眾者,所謂的文化感都是在這個層面上互相感應的。
設計于“心”始,“心”就是標識設計創作原發沖動的場所。同時,又是促使設計活動展開或者欣賞、感悟之所。在“心”的層面,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標識設計所呈現的獨特品味、文化類型和特質的認識以及感悟最終決定著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
在西方文化滲透的今天我們的民眾和設計師就是在這個層面,遭受到異類文化的沖擊、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長久以來,民族文化建設讓大眾越來越關注甲骨文等漢字文化,但對于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等小眾本土文化的認知力、消化力和創造力已經到達了退化的邊緣,一種文化的疲憊感席卷而來,取而代之的是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對于西方小眾文化體系的興趣更深,帶來所謂傳統文化精神的失落。實際上,就是人們在這個“心”層面的文化觀和發展意識的偏差。
在此情況下,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標識設計的關聯探索,實際是對挖掘本土文化新生的探索。二者的交融,從“心”開始,目的是讓這個族群的每一份子從根開始,在其生存環境、文化熏染下,逐步孕育滋養形成對本土文化的興趣感。塑造相對獨立的民族特色文化標志設計體系,而標識設計的傳播力對于這一目的的達成更具效能。
二、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與標識設計的從“新”造物
時代步履不停,必然產生淘汰的事物。許多事物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可能已經不合時宜。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應用在標識設計中,要考慮到最終成果是否合時宜,是否需要去蕪存菁,保留其精華神粹。并以現代設計思維,從新歸納設計規則,通過現代的手法,在現代環境條件的配合下,加上設計概念的發揮得當,使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的價值增大。
1.遵循“規范性”設計準則
在進行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找尋“新”的規范性是重要的設計準則。在其獨特的筆法、結構、布局、墨色中,結合現有的認知找尋一定的規則,有條理地創作,才能形成設計范式,提高設計效能。標識設計的字數一般較少,彼此之間規范性是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的重要準則。但這是相對而言的,靈活利用不同條件下規范設計才是設計師的正確理念。規范的設計會有嚴謹之感,但過分規范便難以尋求新的風格。在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準則,此準則可以根據想法制定,也可以根據視覺調整。但應遵循一個度,在保證識別性的基礎上,不能損失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的主要特點,否則與其他標志設計并無區別。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的漢字結構神秘又充滿魅力。它的創造取材于自然與生活,漢字的構成是由一條條相互交錯的短直線接觸而產生的三角形、梯形及不規則形等變化多端而在視覺上統一的系統。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字末筆呈拉長的垂下的尖筆出鋒,筆劃屈曲排滿。設計中抓住統一的特點,可以在不影響識別的情況下增加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的個性化特征。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打破了結字慣常的對稱和均衡,注意字形正側、大小、疏密、虛實的對比,強調字形結體的自由與縱橫觀照,更容易嘗試不同自然的筆畫排列,賦予設計暢快之感。
書法與標識設計有著緊密的聯系,有些設計師覺得書法的應用只要有符合中國味道的設計理念即可,無需書法功底。這種觀念讓標識設計與書法藝術的融合浮于表面。如果不將這些規范性規則注入祀三公山碑書法標識設計,字形結構便會出現偏差,設計結果也會存在問題。
2.設計“新”的結構變化
在設計中,根據筆畫的粗細和字飾對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的漢字結構進行新的調節,是現代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可采取的有效方式。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的漢字結構多為篆法,有些筆劃更變得屈曲排滿,比篆書還要冗繁。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特的筆畫組合和結構排列,極富新意的書寫形式帶來了新鮮的視覺感受。在標識設計的過程中略加修飾,便會給人一種拙樸的感受。在設計時,多有錯視現象,需要刻意地將結構進行調整。設計師需要注意字體的灰度,筆畫粗細不可一成不變,筆畫少的字需要適當加粗筆畫,筆畫多的反之,并且在調整副筆的粗細時可以有稍大的改動。
多數設計師的標識設計是命題作業,因此使用具有獨特文化蘊意的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進行設計,可以拓寬思維。且其祀三公山碑漢字當中保留了一些圖形化的內容,可以較為容易的轉化為標識設計的圖形設計語言,使得標識設計含義更易被接收。
三、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與標識設計結合產生的現代性
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的關聯探究,實際是探索關于其現代性的生成問題。大眾對書法藝術的感受是靠感覺的,因此書法藝術體現的書風本身是最重要的。讓人們得到的是一種符合所謂“現代”感的印象。例如形成所謂的國潮,也是設計師探尋過程中產生的結果之一。但獨特的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所蘊含的個性化表達,具有許多僅可意會的內容。在設計界上常見一些竭盡心力融合書法藝術創造出來的“現代”的新標識,在實際運用中,總是給人們似曾相識的“老面孔”,但經過再設計,卻在合適的場合,給人留下新的時尚感。
祀三公山碑作為書法藝術,有些人會感覺古舊,不夠新意,甚至是帶俗氣。其實中國書法藝術的應用,在書法家的角度來看,非常講究意境的表達準則,每件作品都存有非常高的藝術性和審美法則。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起筆方截,尤顯古拙生辣。隨著近年的發展,一切以經濟為首的生活環境影響下,書法為元素的標識設計被大量設計生產,不得不說電腦的作用不可忽視。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從開始制作到呈現,數字媒介的融入不可忽視。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以祀三公山碑書法為基礎進行設計,表達方式與設計手法與尋常標識設計更為特殊。設計并非全靠提取碑刻的漢字完成,而是寄自身想法與現代設計工具結合實現,無關乎固定的方法,因此祀三公山碑標識設計必然要具備適應性。
祀三公山碑內心的文化觀,加入今人的智慧,融合現代文明的成果,呈現出多元文化的化合物。在確保民族文化根脈的活力同時,從而使新創作的作品顯現“現代”特征。讓祀三公山碑書法藝術誕生新的生命,不會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參考文獻:
[1]后現代標志設計[M] . 嶺南美術出版社 ,張雪著 , 2003.
[2]潘蕾雅,彭琳,馮思豫.標志設計視角下篆刻藝術的應用淺析[J].藝術科技,2019,32(07):202.
[3]錢利,田曉冬.淺談中國現代標志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的結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8,No.186(23):62-63.
[4]何娟. 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標志設計[D].南京藝術學院,2007.
課題項目:2021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祀三公山碑》法藝術與標識設計融合應用研究(HB21-Q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