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品志 王潔 張明悅 陳振濤
摘要:進行問卷發放和訪談的方式對魯東地區(煙臺為主)的兒童普通話普及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普通話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使用在兒童不同年齡段有所差異,兒童與青年人群生活使用普通話普及的比例最高,兒童與老年人生活普通話普及相對較低;普通話在不同場合的使用情況有所不同,其中學校,補習班相對較多。在家里相對較低;普通話的交流能力與受教育程度有關,與學歷正相關;普通話的學習途徑隨著媒介種類的增多而呈現多樣化;兒童對普通話的學習期望越來越高,學習態度越來越積極。基于此,推斷魯東地區的普通話的普及度呈上升趨勢,這與經濟發展、當地社區推廣、媒介推動以及語言遷移等多種因素相關聯。
關鍵詞:普通話;漢語方向;語言使用;普及度
一、魯東地區(煙臺為主)人口及語言概括
煙臺,山東省轄地級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山東半島的中心城市,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截至2020年6月,全市下轄5個區、代管6個縣級市。總面積13864.5平方公里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煙臺市常住人口為710.2116萬人其中漢族人口93.4%,其中普通話普及率將八成。
二、調查概況
(一)調查方法及地點
此次調查以問卷為主,訪談為輔。調查成員在煙臺市各個區縣的學校門口、廣場等人群密集地隨機將通用型問卷發放給被調查人,由被調查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勾選后再由調查員收回。由于被調查人皆為兒童如遇到不認識漢字的被調查人,則由調查員讀卷,根據被調查人員反饋信息勾選,并針對性的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
使用的問卷以教育部、國家語委語言文字司十二五規劃《普通話普及情況調查問卷》為基礎,根據煙臺的具體情況做了補充和修改,涉及小學生型、以及中學生型四類。以通用型問卷為例2”,問卷共有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性別、年齡、出生地等個人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不同交際場合的語言使用及學習途徑;第三部分為聽、說、讀、寫、查閱字典等語言能力。
調查范圍包括芝罘區、開發區、萊陽市各地區,主要面向在煙臺內出生、生活的當地人,被調查人員覆蓋了兒童(6到14歲)各學年、以及多個民族。
期間共發出《普通話普及度調查問卷》500份,其中包括200份針對小學問卷、300份中學生問卷。后收回小學問卷192份、中學生問卷281份。收回的問卷中各類型有效問卷回"總數為462份,小學有效問卷為190份,其中芝罘區51份、開發區69份、萊陽市50份、萊山區縣20份;中學生有效問卷272份,其中芝罘區90份、開發區縣72份、萊陽市75份;萊山區縣30份。
(二)有效樣本基本構成情況
1性別
在462份有效樣本中,有438人回答了自己的性別,其中女性有195份,并未過半,占總數的44.5%,男性為243份,過半占總數的55.5%。
2年齡
在462份有效樣本中,有小學階段186人和初中階段263人填寫了年齡,共449人,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包含了小學階段低年級段,小學高年極段,初中低年齡階段,初中高年齡段四個不同年齡階段,年齡最小的不足6歲,年齡最大超過了14歲。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11~12歲,約占總人數的36.5%,其次是9~10歲,占調查總人數的26.5%,再者是13~14歲的以及6~5歲的分別占17.1%和14.9%。
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現就讀小學的有190人,初中的有272人,占總比的41.1%和58.9%,由此可知,此次調查結果包含了兒童現階段各種不同學歷。
三、普通話使用情況分析
(一)各語言在魯東地區(煙臺為主)的使用情況
該地區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為普通話,占所有語言類別中的84.8%,超過大半數以上的人在日常中選擇普通話作為第一語言進行交流,漢語方言占比16.2%與普通話使用比例相距比較大。
上學前學會說的第一語言是漢語方言,超過受調查的半數以上,占69.3%在上學前學會說普通話的僅為30.7%,漢語方言的自然學習占絕對優勢。"語言學習離不開主體與言語環境的互動。[1]在第一語言環境中耳濡目染,掌握的語言往往是家庭成員間的通用語言。該地區現在的普通話自然學習偏低是因為過去幾年甚至幾十年中,該地區的普通話的普及度并不高,這是受歷史、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
(二)普通話學習途徑及問題
該地區的人學習普通話的途徑呈現多樣化。傳統的學校教育,是人們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途徑。其次,培訓班口才機構也成為學習普通話的重要途徑。看電視這種新型傳播途徑也成為了普通話習得的主力軍,社會交往也在其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但是比例遠遠沒有前三者高。
四、調查分析
煙臺地區作為魯東地區的代表,魯東經濟圈的領頭羊,高達80%的兒童能使用普通話進行基本交談,普通話的適用場合也呈多樣化發展,普通話的學習途徑也日益多樣化。普通話不僅僅被當作教學語言,在學校和師生中使用,在醫院、政府部門、企業等也有大部分人群將普通話作為首選交際用語。其學習途徑也從傳統學校教育模式跨越到電視廣播、普通話培訓班等不同媒介,人們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普通話學習途徑。普通話的認可度也明顯高于其他語言,由此可預見該地區普通話的普及度會呈上升趨勢,這也涉及多方面的綜合因素。
(一)經濟發展
煙臺地區作魯東經濟圈核心城市,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經濟也日益蓬勃。許多當地居民借助旅游業優勢從事服務行業,接觸全國各地不同的人群,普通話成為他們溝通的橋梁,在當地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普通話在交際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了當地人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
(二)活動推廣
煙臺市相關部門在2020年以來,在市內各鄉鎮多次開展普通話宣傳周活動,此外市政府還在每年的"普通話推廣周”,到各幼兒園、中小學進行普通話推廣活動。
(三)媒介推動
過去的普通話學習只在學校才有,除在學校接觸普通話的機會少之甚少,更不用談學習。但如今新媒體的發展給大眾提供了學習普通話的機會,拓寬了學習渠道,電視、廣播、收音機、電腦等媒介成為兒童們學習普通話的工具,學習媒介的多樣化推動了當地普通話的普及。
參考文獻:
[1]尹靜.兒童早期語言認知與語言發展—―—基于社會經濟地位(SES)的研究視角[J]﹒外語電化教學,2021(2):109-116+16.
注解
總問卷500份,有效問卷462份,除表1表2未勾選,基數并不是462,其余各表基數均為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