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梁軍




摘要: 醫療健康服務是公認的21世紀熱門話題,如當下的疫苗接種統計等世界性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總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70%左右,是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疾病的高發人群。專家預計,健康體檢將會成為人們預防早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預計在未來的十年內,健康體檢的市場容量會提高五倍。 據預測,我國基本符合健康定義的健康人只占全國總人口數的5%,其余的有20%處于疾病狀態,剩余的75%屬于亞健康狀態。
如浙江省現設杭州、寧波2個副省級城市,9個地級市,37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3個縣(其中一個自治縣),619個鎮、259個鄉、482個街道。據2021年全省5‰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推算,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54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418萬人,女性人口3122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2.3%和47.7%。全年出生人口44.9萬人,出生率為6.90‰;死亡人口38.4萬人,死亡率為5.90‰;自然增長率為1.00‰。城鎮化率為72.7%(來自浙江省統計局官網)。如何依托互聯網+實時健康監測智能穿戴設備+云數據為基礎,利用智能健康檢測設備、無線通訊、互聯網+實體、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的前沿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貼心專屬服務(家門口體檢中心、學習中心、健康產品展示中心、AI診斷等多元化),收集周邊街道居民各項數據進行分流到相關部門(統計、醫院等);以社區為中心,共建智慧健康大數據共享平臺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 社區居民;智慧健康;綜合服務
一、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態及大數據在健康領域的應用
如何打造智慧健康社區大數據共享體系,以浙江**公司智慧社區為服務中心:如以體檢為主,健康管理為輔,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循序漸進地引導居民在健康管理方面意識。截至2020年,我國大陸65歲以上老人已達1.91億,占總人口比重13.5%,標志我國即將進 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隨著我國大陸1962年起的第二波嬰兒潮人口逐步進入老年,老年人口將迎來快速爆發期;數量龐大 的第一大獨生子女父母陸續步入老年,亟待強化社區對家庭養老的支持。 我們需要相關居民大數據共享和健康知識的推廣,可推測出到2025年前后,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進入到深度老齡化社會。而到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將高達3.7億(如下圖1)。智慧健康社區是專門為當地居民提供的健康教育、健康體檢、健康監測、健康服務、健康檔案中心。通過將多種醫療健康服務集中起來深入社區,利用大數據共享,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獲得相關的體檢服務,通過建設社區服務綜合體,回應居民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精準、高質量的社區服務。
通過大數據在帶來巨大技術挑戰的同時,不斷積累的大數據包含著很多在小數據量時不具備的深度知識和價值,大數據它定義了非常大的數據集,但也可以是非常多樣的。在大型數據集中,可以存在構造數據(如關系數據庫中的事務數據)和構造或非構造數據(如圖像、電子郵件數據、傳感器數據);達到我們居民日各種健康指標傳送。當然需要與云計算的深度結合:大數據離不開云處理,云處理為大數據提供了彈性可拓展的基礎設備,是產生大數據平臺之一,自2013年開始,大數據技術已開始和云計算技術緊密結合,預計未來兩者關系將更為密切。除此之外,物聯網、移動會聯網等新興計算形態,也將一齊助力大數據革命,讓大數據營銷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
作為科研活動的基礎性戰略資源,科學數據開放共享意義重大。科學數據“多跑路”,科研人員就能“少跑腿”,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和水平。近年來,我國科學數據呈現井噴式增長。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科研活動離不開數據,要提升數據使用價值,開放與共享尤為重要。同時也要注意到,開放共享的前提是充分保障數據的安全,特別是對于涉及國家安全和秘密的科學數據,更要把握好開放與保密的關系,要重視強化國家關鍵數據資源保能力,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
二、大數據共享在居民社區、街道的推廣及監測
打造“智慧健康社區”的本質是在社區建立了一個居民健康消費的流量入口,居民對“社區健康中心”越信賴,受益越多,相關消費也越多;由此而帶來的健康產品和服務機構的分利收益也越多。為用戶提供線上健康師服務(身體狀況監測、調整),綠色膳食(線上商城),與線上護+APP,線下社區店、體檢設備結合相成。線上線下全覆蓋,為用戶提供全面的健康咨詢、指導以及用戶體檢報告的解讀,根據用戶身體狀況推薦與之適宜的食材以及食用方式,以食材、物理手段來調整用戶身體狀況;這些都需要大數據支撐。如何進行有效快速安全的數據供輸工作,是我們所需要研究數據共享建設的話題。
社會上已經有很成熟的餐飲休閑購物綜合體(銀泰城)、體育用品綜合體(迪卡儂)、生鮮食品綜合體(盒馬鮮生)甚至洗浴休閑中心、咖啡讀書綜合體(博庫書城),卻沒有一家健康管理綜合體,這個綜合體如何利用大數據完美共享,是需要我們當下緊近研究。假設我們成立一個智慧健康社區,如以**公司智慧社區項目為例 圖2:
我們通過周邊居民這些項目的日常體驗狀態,得出健康指數;再利用大數據技術,合理的分析社區居民健康指數進行有效分流或共享 。這些項目中心是需要在有效的數據結構過程中共享,通過大數據精準的分析及共享各種健康指標傳達相關需求部門;我們可預測到2030年,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指標如何?健康生活方式如何?健康產業發展如何?需要我們研究打造智慧健康大數據共享平臺的有效資源性及精準性。
三、宏觀經濟監測預測及可視化平臺
第一、大數據的第一個難點就是真實數據源的獲取,沒有真實的數據源,大數據分析就是無用。因此通過為社區服務,取得數據設置引流方式,打造社區健康活動中心,依托活動中心實現消費人群、消費場景、消費潛力、消費粘性的聚集和開拓,最終實現從健康產品/服務推廣到健康數據閉環采集的項目目標。
第二、大數據的第二個難點是數據可視化。全世界每天會產生多少數據,谷歌公司高級副總裁兼法律總顧問Kent Walker2014年底在哈佛演講時說:“截止到2000年,人類僅存儲大約12 EB的數據,但如今,我們每天產生兩2EB的數據。過去兩年的時間里產生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數據。”未來智慧健康綜合體是什么樣的一個規模及普及到何種程度還存在不確定性困素。
四、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原則
第一、區域性原則
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以一定區域為界線。首先,以行政區域劃分為標準,將社區設定為最小的單位,即醫療健康數據協調中心,而社區街道與社區街道之間的數據操作中心在數據資源上保持緊密的溝通交流,并將交流共享的數據進行整合,然后上傳上一級數據中心,形成分級建設,分層匯報的機制。
第二、多方參與的聯動原則
信息共享平臺是由多方參與建設機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各部門、各單位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大數據進行轉移和整理,并且適當儲存于云計算平臺。各部門分工明確,在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傳輸過程中發揮作用。
五、大數據如何最有效的幫助居民日常健康指數共享
第一:“兩條路走”,打造規模化服務中心
首先與政府合作開展戰略服務計劃,從社區街道試點推行覆蓋到區,其次選擇大型物業公司開拓場地(公益服務、免費體驗等)。如本次疫情疫苗接種點就是以社區街道為主體,因此我們要建設出多維度的大數據共享體系,為居民解決身心健康動態分析,協助相關部門掌握居民健康指數提供有效快捷的基礎數據。
第二:個性化定制服務體系,推動社區服務供給、轉型升級
加強個性化服務板塊,跟進居民需求更新服務內容,匹配服務資源,實現智慧健康服務全鏈路的服務模式圖3。
第三:擴大社區服務供給,實現智慧健康“一站式”體驗
擴充服務內容,擴大服務領域,鏈接醫療體系(包括醫院、中醫藥、體檢中心、醫保系統)、養老體系、教育體系,融合家政服務體系、居家養老優秀技術產品企業、適老化智能安防優秀技術企業,實現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一站式供需體驗 圖4。
第四:打造智能化社區服務大腦,完善全民健康數據服務生態
以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為目標,夯實社區智能化、數字化服務基礎;在保障數據安全和保護個人隱私前提下,分 領域提供生活服務數據服務,推進數字化改革。基于對社區街道健康服務的深度思考,讓居民足不出社、享受到方便快捷接地氣的社區服務。
大數據是非常復雜的一門學科,現在還正處于發展期階段,居民健康是當下重點關注的課題;社區是營造居民重要的健康場所。我們應在一個智能AI大數據的時代,解決居民少跑醫院、24H掌握自已和家人健康動態指數;我們要有效的利用云計算、社交網絡智等信息,把居民健康數據共享,高效的通過網絡(局域網或互聯網)等讀取他人共享的數據并進行各種操作、運算、分析和管理的行為。數據共享的程度反映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信息發展水平,數據共享程度越高,信息發展水平越高。大數據共享不僅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節約社會成本、創造更多的價值,還能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貯和管理上的重復浪費,這些利于了更能夠合理安排物力和財力,發揮人的更大價值。聯合社會力量,共同完善社區街道服務體系,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備注:文章中**公司智慧社區資料是來自一家浙江科技集團公司,位于杭州,信息真實)
參考文獻:
[1]浙江省統計局區域人口官網
[2]**集團社區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分享會
[3]安利鵬, 萬立軍. 大數據背景下醫療信息共享平臺構建研究[J]. 現代管理, 2018, 8
[4]2021首屆《中國智慧服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