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如

摘要:目前我國的專業舞蹈教材1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如何加深這些教材的功能,擴大教材的適用范圍,來推進中學生舞蹈教育的發展,是當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利用已有的成套舞蹈教材,通過教育目的的更變,遵循科學的編排原理,完善相應的教學設備(包含基礎設施和專業教師等),從而實現專業舞蹈教育到大眾舞蹈教育的轉型。我國舞蹈教材功能性的延伸探索,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教育資源與成本,充實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內容與方式,激活了專業舞蹈教材的生命力,還對我國中學階段的舞蹈教育乃至美育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舞蹈教材;舞蹈美育;中學生
當今基礎舞蹈教育和專業舞蹈教育的關系分析
舞蹈教育一般分為的廣義和狹義,廣義上的舞蹈教育面向群眾,更加喜聞樂見,通常是具有普遍性的基礎舞蹈教育;狹義上的舞蹈教育主要面向技巧與技能性較強學生群體,一般指是具有針對性的專業舞蹈教育。
群眾舞蹈教育和專業舞蹈教育具備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我國推行分支型教育機制,在接受基礎教育時,每個人都有享受各方面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由于人們無法預判今后專業的選擇,所以在接受基礎教育時,應多接觸不同類型的專業及領域,尋找最感興趣的、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專業舞蹈教材的轉型正是為了積極向這一規律看齊,達到在基礎教育階段激發對于舞蹈專業興趣的目的,并給舞蹈專業提供后備人才力量。如果學生沒有選擇舞蹈專業,也可以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和內模仿能力,間接的推動舞蹈藝術發展。(如圖1)
目前,我國專業舞蹈的教材在舞蹈種類上較為齊全芭蕾舞、中國古典舞(包含漢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等)、少數民族舞蹈(藏族、蒙古族、傣族等,甚至還包含跨境民族的教材)、現當舞教材、體育舞蹈(國標舞、藝術廣播體操)以及爵士街舞等。在基本功訓練教材包括男女單獨的技巧性訓練教材。
由于舞蹈藝術具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特點,在教育途徑上多為言傳身教,缺少書面的舞蹈常識、多的是實踐性技術技巧,這在一定意義上制約了舞蹈的傳播,也不適應基礎舞蹈教育的教育環境。轉換舞蹈語匯,使得專業舞蹈教材不僅僅只停留在專業領域,主動向素質教育靠攏,總結規律、多加思考,尋找舞蹈更多的可能性。
一、舞蹈教材轉型遵循的原則
美育過程是教師依據人的審美心理規律,引導學生通過審美活動,形成和發展感受美、鑒賞美、 創造美的能力的過程; 是運用人類的審美經驗和美的規律,影響學生的感官和心理,培養審美意識、發展審美能力的過程。傅毅從《舞賦》中提出“修儀操以顯志”的舞蹈目標。這與當下舞蹈教育的與基礎教育相適。
在教材功能轉換的過程中,需要清晰的教學目的,不能急于求成,要從美育的實際需求出發,從中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第一:把美育放在第一性的位置上,經濟效益放在第二,舞蹈教材轉型要準確把握舞蹈本質,杜絕一味追求教材暢銷和短暫的效益;第二:要區別于專業性的舞蹈教材,不能過分強調舞蹈技巧,要發掘舞蹈本質帶給學生的啟發,拒絕當專業舞蹈教材的搬運工;第三:由于舞蹈教材具有極強的傳播性和教育意義,舞蹈教材要遵循科學的教育原則,對舞蹈教育的內容和教育過程進行規范,尤其是評判機制;第四:舞蹈教材要兼備教學工具和教學內容雙美學的原則?;谶@幾點可以保證舞蹈教育本質不變,在素質教育中有效率,長久的教育價值等。例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首先要具備明確的教育目標(為在幼兒、兒童和青少年中普及中國舞蹈藝術而編制的教材),1~13的等級劃分還遵循了由簡及繁、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以及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編排教材的原則。除此以外該教材還具備嚴格的考核制度,來保證舞蹈教育的教學質量。
郭聲健在《藝術教育的審美品格》中提出: “藝術教學的內容必須是完整的、真正的藝術,而不是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的知識或技能,更不是歷史、文學、品德等其他學科的內容; 藝術教材的編寫必須符合藝術的內在邏輯關系,具有較高的審美品位; 藝術教學的方法必須是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學的、具有藝術與審美特征的教學方法,它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注重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與體驗,注重學生對藝術的表現與創作。
二、舞蹈教材轉型對中學生維度與中專的舞蹈教育的意義
中學生的心理處正處在最為獨特的時間段,也是三觀建立和對真善美定性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審美追求充滿著對新鮮感的向往。因此運用好合適的舞蹈教材來配合美育可以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針對中學生叛逆心理的問題有著與其他方式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功能。這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在學生表現能力和創能力上舞蹈教育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學維度方面:初高中的舞蹈教育要重點培養舞蹈的實踐專業方面,以學會跳舞,針對解決學生的舞蹈體驗感、簡單區分舞蹈同其他肢體語言等問題。當學生完成一段舞蹈的時,會產生愉悅的心情,心理會得到極大的滿足,精力的宣泄從而減輕文化課業的壓力。舞蹈教育在這一維度還有利于中學生對于藝術美的標準判定,引導中學生具備符合當下社會積極的審美意識形態。舞蹈教育是最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形象思維能力。
在中專維度方面:中專的舞蹈教育要注重舞蹈教育的文化建設、培養高尚的舞蹈藝術思維,為今后的舞蹈藝術事業的進步奠定理論和美學基礎。一味地追求技術技巧標準整齊劃一,忽視舞蹈本身,會背離的舞蹈本質,從而“匠人”型人才充斥于社會,“匠心”型人才越來越稀缺。中專教育在保證原有的專業性優勢上加入文化知識部分,教材編創最好可以符合中專生的生理特點和邏輯特點,不僅要繼續加強舞蹈這一領域的知識內容,還要加強姊妹學科領域乃至科學的領域的普及,讓中專學生在基礎知識上“不掉隊”。
舞蹈教材的理想目標是提升學生使得創造能力和審美水平,通過舞蹈教育對學生群體的鑒賞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舞蹈藝術將帶給當今學生乃至人類對文化的認知,在情感上的豐富,思維上的活躍,從而影響于整個社會。
結論
不論是面向群眾的舞蹈教材,還是針對專業舞蹈的教材,都是以錄像、紙質版教材配合的呈現結果。教材在錄制時,要具備多角度視野,幫助學習者學習教師教學。在推行過程中要配備專業的舞蹈教師,保障教學質量。教材不應一直居于舒適圈內,積極地主動探索,努力發展才能一直永葆青春活力。教材和教師更重要的是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體驗真善美、理解美學,最后踐行美的理念。舞蹈教育的背后是舞蹈的本質和教育本質的契合,在這一基礎上,舞蹈教育才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舞蹈具備科學類學科獨有的教育優勢,它生動形象,易于理解,來源于生活并以美回報以生活。分支型教育模式下,對于中專和中學,兩者的教育目的大不不同,尤其是對于中專本就具備一定專業能力的學生來講,思想層面的美育則更加急迫,如果培養出與專業能力相匹配的專業素養,提升中職學生綜合能力,同樣也是我們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權.論舞蹈教育教學中的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J].嘉應學院學報,2021,39(02):94-98.
[2]龐小強.當代青少年舞蹈美育教材(出版物)現狀評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02):78-82.
[3]陳依雯.普通高校舞蹈美育教材建設現狀初探——以2001至2010年國內出版物抽樣調查為案例[J].音樂大觀,2014(06):186.
[4]耿攀.舞蹈教學現狀及其發展探究[J].大舞臺,2012(04):114.DOI:10.15947/j.cnki.dwt.2012.04.124.
[5]龐小強. 中國青少年舞蹈美育教材建設現狀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