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梅
編輯同志:
我是一個年近八旬的獨居老人,雖然手里有一點積蓄,但是疾病纏身,很擔心不久以后因喪失行為能力,導致無人照料、財產被他人侵奪的情形出現。因此,我想趁自己清醒時未雨綢繆,選擇一個信得過的人作為自己完全或部分喪失行為能力時的監護人。請問:我可以這樣做嗎?
讀者:肖××
肖××讀者:
你可以以書面形式事先確認監護人。

此處涉及的事先監護又叫意定監護,指的是被監護人在自己尚且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清晰真實的意思表示之時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商定在自己完全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后,由該監護人全權負責自己的人身、財產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這意味著,居于我國民事法律最高地位的《民法典》對意定監護持肯定態度,允許被監護人未雨綢繆,提前選定、確立自己的監護人,避免違背自己意愿的人成為監護人乃至侵害自己的各項權益。確定意定監護的法律構成要件有以下三項:民事主體是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協議要經過被監護人和監護人的共同協商、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民法典》第三十四條還指出:“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產生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于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這意味著意定監護確定的監護人必須依法行使權利、承擔義務。此外,你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和合適的人簽訂意定監護協議。監護人和被監護人的權利義務是對等的,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除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外,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對被監護人有能力獨立處理的事務,監護人不得干涉。如果監護人出現法律規定的特定行為,被監護人可以提出終止監護關系。你在選擇意定監護人之前,最好邀請法律援助人員或者社區工作人員提供幫助,盡量避免以后產生不利后果。
責編/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