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紅 關東升 劉新愛 任月勤 劉博 王同明 張小路
(河南省中醫(yī)院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1磁共振科,河南 鄭州 450002;2腦病科;3普外一科)
顱內動脈硬化性疾病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病因,在老年人中較常見,嚴重威脅其生命健康。動脈硬化可累及所有的顱內血管,其中大腦中動脈(MCA)因血供范圍廣,最易受累發(fā)生狹窄〔1〕。目前,臨床診斷MCA狹窄的主要手段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但DSA操作復雜且有創(chuàng),而MRA評估血管狹窄程度的準確性和靈敏度欠佳〔2,3〕。近年來,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顱內動脈硬化性疾病診斷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能夠無創(chuàng)、清晰顯示MCA血管管壁結構〔4,5〕。HR-MRI主要通過華法林-阿司匹林癥狀性顱內動脈疾病實驗法(WASID)和面積測算法測量MCA狹窄情況。本研究為了解WASID法和面積測算法用于測量老年動脈硬化狹窄患者MCA狹窄率的準確性,采用HR-MRI對老年動脈硬化所致癥狀性MCA M1段狹窄進行管腔和管壁成像,分析兩種方法的準確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河南省中醫(yī)院腦病科就診的70例老年MCA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經DSA檢查證實為癥狀性MCA M1段動脈硬化狹窄;②年齡≥60歲;③患者均自愿接受HR-MRI檢查;④性別、年齡及既往史等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HR-MRI檢查禁忌證者;②HR-MRI圖像質量較差者;③疑似心源性栓塞者;④肌纖維發(fā)育不良、大動脈炎等非動脈硬化性疾病者。男44例,女26例;年齡60~85歲,中位年齡為71歲;高血壓51例,糖尿病34例,高脂血癥53例,吸煙37例,肥胖28例。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DSA檢查 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內行DSA檢查(德國西門子Simens,型號:Artis zee Ⅲ ceiling)。DSA包括股動脈穿刺和血管選擇性注射,圖像矩陣為1 024×1 024,視野為220 mm×220 mm,像素尺寸為0.21 mm×0.21 mm,以5 ml/s的速度經靜脈注射造影劑,行正位、斜位、側位及3D動態(tài)血管造影。造影完成后將原始數據傳至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處理,旋轉、調整角度尋找MCA最狹窄部位,評定血管狹窄情況。
1.2.2HR-MRI檢查 使用德國西門子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掃描儀,16通道頭顱線圈,48 h內對患者進行HR-MRI檢查。其成像序列包括: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質子密度加權像(PDWI)、T1加權像(T1WI)、T2加權像(T2WI)。采用三維可變翻轉角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術(3D-SPACE)進行曲面重建和矢狀位重建。
1.2.3MCA M1狹窄率測算 DSA圖像由兩位經驗豐富的神經介入醫(yī)師共同閱片評估,測量MCA M1段狹窄率,并按照測量狹窄率判斷狹窄程度。DSA圖像中MCA M1段狹窄率=(1-MCA最狹窄處管徑/MCA正常處管徑)×100%,其中MCA正常處管徑一般先考慮狹窄處近心端管徑,若此處有狹窄,則考慮狹窄處遠心端管徑。狹窄程度分級標準為:MCA M1段狹窄率<50%為輕度狹窄,50%≤MCA M1段狹窄率≤70%為中度狹窄,MCA M1段狹窄率>70%為重度狹窄〔6〕。
HR-MRI圖像由兩位高年資影像專業(yè)醫(yī)師共同分析及評價。HR-MRI圖像質量分級標準為:圖像信噪比較低,血管壁結構未顯示,即為1級;血管壁可見,但管壁結構和輪廓模糊,即為2級;管壁結構和輪廓大部分可清楚顯示,僅局部略模糊,即為3級;管壁結構和輪廓均能清晰顯示,即為4級〔7〕。本研究所選病例圖像質量均為3級或4級。在PDWI上選取管壁、管腔均清晰顯示的層面,測量MCA M1段狹窄率,并進行狹窄程度的評定。將圖像參數上傳至SIEMENS Synago 3.0 T工作站,選取管腔面積最小的層面作為血管最狹窄層面(MLN),測量相應的管腔面積(LAMLN)及管徑,并測量參考層面的管腔面積(LAreference)及管徑。隨后由兩位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共同測量MCA M1段狹窄率,其病變選擇原則與DSA一致,WASID法計算公式與DSA一致,面積測算法計算公式為:MCA M1段狹窄率=(1-LAMLN/LAreference)×100%〔7〕。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行t檢驗、Pearson檢驗、Kappa一致性檢驗。
2.1DSA、WASID法和面積測算法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比較 WASID法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為(71.48±13.25)%,明顯低于DSA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83.01±16.9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485,P=0.000);而面積測算法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為(80.74±15.59)%,與DSA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25,P=0.411)。
2.2WASID法、面積測算法與DSA測量MCA M1段狹窄之間的相關性 WASID法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與DSA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相關性一般(r=0.749,P=0.000),面積測算法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與DSA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相關性較好(r=0.911,P=0.000)。見圖1。

圖1 WASID法、面積測算法與DSA測量MCA M1段狹窄之間的相關性
2.3WASID法、面積測算法診斷MCA M1段狹窄程度的結果 WASID法與DSA檢查結果相比,診斷MCA M1段狹窄程度結果的Kappa系數為0.536,具有中等強度一致性(P<0.05);面積測算法與DSA檢查結果相比,診斷MCA M1段狹窄程度結果的Kappa系數為0.737,具有較強一致性(P<0.05)。
動脈硬化所致的顱內動脈狹窄可引起短暫性腦缺血或缺血性腦卒中,主要發(fā)生于MCA。研究發(fā)現因MCA狹窄所致缺血性腦卒中高達50%左右,尤其是有癥狀MCA狹窄患者,腦卒中致殘率和復發(fā)率均高于無癥狀MCA狹窄患者〔8〕。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MCA狹窄顯得極為重要。目前,臨床上將DSA作為診斷顱內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其能清晰顯示顱內血管病變情況,且可直觀評估顱內動脈狹窄程度〔9〕。但DSA不能提供血管壁的結構信息,且具有一定危險性,患者在檢查后容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10〕。
隨著HR-MRI技術的日益成熟,臨床可通過HR-MRI圖像清晰觀察顱內狹窄的血管壁結構及斑塊性質,其能定量測定管腔面積及管徑等,進而評估狹窄程度〔11,12〕。研究認為HR-MRI是目前唯一適合在活體內顯示顱內動脈管壁結構及斑塊特征的影像學手段〔13〕。HR-MRI具有獨特的“亮血”(即3D-TOF-MRA)、“黑血”(即PDWI、T1WI、T2WI等)技術,能夠提高管壁與血液的對比度,準確顯示顱內狹窄血管的管壁及管腔〔14,15〕。“亮血”和“黑血”技術相結合,可提高HR-MRI圖像質量及組織對比度,縮短掃描時間,有效評估顱內MCA狹窄情況〔16,17〕。本研究70例老年動脈硬化狹窄患者HR-MRI圖像均能清晰顯示血管壁結構,3D-TOF-MRA作為一個血管序列的定位像,能清楚展示管腔病變及多方位重建,并利用PDWI、T1WI、T2WI序列在測量血管面積及管徑上的優(yōu)勢,有效評估MCA M1段狹窄率及狹窄程度。
WASID法和面積測算法是在HR-MRI圖像基礎上評估MCA狹窄情況的重要手段。曾慶等〔18〕研究報道,3.0 T HR-MRI技術評估中青年MCA狹窄程度與DSA結果一致性好,在診斷中青年MCA狹窄性病變中具有重要價值。Chen等〔19〕研究報道,WASID和北美癥狀性動脈內膜剝脫術試驗法(NASCET)在評價MCA狹窄方面具有一定一致性,但WASID法重復性好。而王勇勝等〔20〕研究發(fā)現,HR-MRI面積測算法測量的MCA狹窄程度與DSA符合度較好,一致性優(yōu)于WASID法。本研究結果提示通過分析HR-MRI圖像可有效評估老年動脈硬化狹窄患者MCA M1狹窄情況,此結果與曾慶等〔18〕研究類似。本研究結果提示面積測算法在測量老年動脈硬化狹窄患者MCA M1段狹窄方面準確性高于WASID法,此結果與王勇勝等〔20〕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HR-MRI技術能實現對老年動脈硬化狹窄患者MCA M1段狹窄率的腔內無創(chuàng)測量,且面積測算法測量的MCA M1段狹窄率與DSA一致性優(yōu)于WASID法,能有效反映MCA M1段狹窄情況,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但本研究所選病例較少,且未進行病例對照研究,接下來應采用動物實驗來驗證WASID法和面積測算法的準確性。